行為偏差兒童的輔導(十八)

沒有「成人」的兒童
font print 人氣: 107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一、主要候選人:

根據前述P-A-C 人格理論:一個人的人格應有三部分即是父母〈parent)、成人〈adult〉、兒童〈child〉等。成人的特徵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沒有成人意味沒有責任感。

一個太負責任的父母很容易養成一個不負責任的兒童。父母對兒童關懷備至,事事為子女設想,將所有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沒有讓子女學習成長的機會,其結果是兒童不知道,也不願意承擔責任。太負責任的父母典型表現是:

(1)既使子女已經上了國中,仍然天天叫子女起床上學,擔心子女遲到受處罰或漏失課業。
(2)每天晚上檢查子女的書包,擔心子女忘帶學用品。
(3)指導子女穿什麼衣服(擔心子女感冒或穿著不當受人嘲笑)替子女整飾衣著(嫌子女服裝不整)。
(4)每天檢查子女的考卷的成績及錯誤,還不斷責怪說「這種答案錯得太離譜!」
(5)子女一通電話趕快送學用品到學校;子女喊叫一聲「媽!我的橡皮擦掉了」母親趕快替子女找。

這種太負責任的父母大多來自:
(1)、中、上階層的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特別高,所以百般照顧,殷殷關切子女的學業成績。
(2)、家族成員(伯伯叔叔小姑)過份傑出的成就,可能無形中形成一股壓力,迫使父母對子女過高的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父母容易將眼光只專注在子女的學業成績,而將子女所有責任往身上攬。

二、主要的行為問題︰

(1)主要的行為特徵:漫不經心
(2)表象行為是:
(Ⅰ)、不願意承擔應負的責任,如不寫作業、不會整理書包、不會穿衣服、書桌弄得亂七八糟;早上不會自己起床、不吃早餐、不刷牙、不會自己穿衣服;衛生習慣不好、不洗澡、身體有臭味等等。
(Ⅱ)上學時經常忘帶東西去上學;在家中忘東忘西、東西掉了也無所謂。
(Ⅲ)什麼事都漫不經心:喜歡玩,常常不知停止;注意力不能集中,沒有讀書的慾望;作業不交;上課常常找不到課本的第幾頁;考試成績不好無所謂。

三、處理對策:

1、好好規劃子女應負的責任,並進行責任移轉。父母應將家中或學校裡兒童應負的責任列表,然後依據難易的程度,一一指導兒童學習承擔責任。利用欣賞式及轉播站的讚美,培養負責任的行為。

2、自然結果或合理結果。孩子若沒有跌倒的經驗,他便不會注意地上的窟窿。因為走路時,注意地上的窟窿,不是他的責任。

3、培養該生的成就動機。

(待續)@*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懷孕的母親若吃不健康的飲食容易產下有行為問題的小孩,而小孩吃太多垃圾食物也會增加憂鬱焦慮的比率,變得比較有攻擊性與愛發脾氣。
  • 14名輔導行為偏差青少年的志工,今天在台中市獲頒「金舵獎」表揚,輔導青少年26年的吳嫦娥獲個人特別獎。
  • 為主義興起於1930年代。由行為主義推演出來的行為改變技術也被廣泛應用於修正兒童的偏差行為。行為改變技術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增強,運用增強物使行為增加;一是懲罰用於消滅不適當的行為。用一般的話說,就是紅蘿蔔和棍子。用紅蘿蔔誘導父母或老師所認定良好的行為;用棍子壓制所厭惡的偏差行為。
  • 行為改變的主要途徑是:瞭解行為者的目的,並教導他正向的行為,以達成其目的。一旦行為者能用正向的方法達成其目的時,自然而然會放棄原先的不正確行為。
  • 首先說明自卑感的來源,它與父母老師的管教有關,如果知道原因,父母或老師可以預防它的發生,這樣可以大量減少行為偏差兒童的出現,預防永遠勝過治療。依據作者一生的體會,自卑感唯一的來源是生活上的挫折。
  • 自卑感的兒童類型之一,〈我不好,你好〉的兒童渴望被注意、關愛是其行為目的
  • 〈我不好,你好〉的兒童行為案例與處裡方法。
  • 自卑感造成的行為偏差第二種類型〈我好,你不好〉的兒童: 吹噓自己、打擊別人以維持自尊是其行為目的。
  • 〈我不好,你不好〉的兒童:天地不仁、與汝偕亡是其行為目的。
  • 自卑感的兒童類型── 「我不好,你不好」 的案例:自己覺得被別人欺負時,會情緒失控,亂踢、亂打,拿石頭丟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一發起脾氣會怒罵老師,對家長有時也會大小聲;整天看漫畫書、打電動遊戲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