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布格羅逝世110週年

古典油畫大師布格羅的遺產(上)

文/理查德‧拉克(Richard Lack) 舒原 譯
font print 人氣: 4590
【字號】    
   標籤: tags: ,

「我們接受普契尼的歌劇和狄更斯的小說,但面對造型藝術表現的同樣情感,我們卻拒絕調適我們的觀念。」——理查德‧拉克

編者按:法國古典寫實繪畫大師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是19世紀最受歡迎、最為成功的畫家之一,與安格爾(Ingres)、萊頓(Leighton)和熱羅姆(Gérôme)齊名。在他的一生中,他的畫作在歐洲和美國售價都是最高的。他曾多次受美國名人委託作畫,這也是何以他的很多畫作保存於美國。低成本印刷術和凹版印刷工藝的出現,則讓貧富不同的各國人士都有機會收藏他美麗畫作的樣本,他的聲名因而更加卓著。

布格羅的藝術遺產是宏富的,但事實上,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他都被忽視、貶損,甚至和「學院派」一同成為保守甜美的代稱。只是在近幾十年,隨著古典寫實風潮的出現,這位大師才開始得到公正的評價。今天,布格羅的繪畫已重新受到藝術市場的肯定,在蘇富比、佳士得拍賣中屢屢拍出幾百萬美元的高價。

如何看待布格羅珍貴的藝術遺產?理查德‧拉克(1928—2009)是美國著名古典寫實油畫家、藝術教育家,本文即是他寫給嚴肅的藝術學生與愛好者的經典賞析文字。值布格羅逝世110週年(8月19日)之際,大紀元得到授權刊登全文,和廣大藝術愛好者共同紀念這位古典油畫大師。

布格羅自畫像,1879年,蒙特利爾藝術博物館藏。(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自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的遺體被安葬,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三個世紀,然而,他的名字至今都會在藝術行家之間引發爭執。在布格羅自己的時代,他的特質——包括輝煌的手筆、驚人的畫功、精湛的技巧、細膩的情感表現以及調和大眾口味的古典主義,就使他既名重一時,也受到詆譭;直到今天,他仍然是藝術界一根難啃的骨頭。

布格羅的生活看起來很安寧,不乏成功、名譽和金錢,但作為藝術家的他其實具有複雜的個性。雖然他的聲名由於身後審美風尚的變化而遭受了不公,在今世,他那顆星辰已再次升起。無論在藝術的蒼穹之中布格羅最終抵達何地,毫無疑問,他對繪畫藝術爐火純青的把握,永遠都值得認真的學生和藝術愛好者們仔細研究。

自從布格羅1905年逝世以來,用來判斷甚麼是好的繪畫的標準已經面目皆非,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在現代主義出現之前,繪畫都被視為一種高度複雜的藝術形式,只能通過長期的、艱鉅的學習過程來掌握。在畫家能畫出堪與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畫作比肩的作品之前,他也需要掌握相當豐富的知識。如果在素描、構圖、透視、色彩、顏料調配等方面沒有高度成熟的技巧,而僅僅懷有抱負,一個藝術家是難以完成具有藝術價值的畫作的。

現代主義改變了這一切。僅僅有靈感,就能稱得上「偉大的藝術」。自然與傳統一道被拋棄了。通過學習獲得的素描和構圖技巧,被認為是對真正天才的阻礙。「最好當個有靈感的業餘畫家,而不是專業的平庸之輩」成了口號。現代主義的這種新信條,成功摧毀了布格羅這樣的19世紀偉大畫家的聲名。

重彈「原創性」「靈感」「天才」這些老調(像今天的批評家那樣),或許適合於不斷轉向的現代風潮,卻無助於促進我們對傳統繪畫藝術的理解。所有創造性的努力都需要這些品質,它們實則很難界定;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就技巧嫻熟的畫家們處理畫面的不同方式進行比較。專業的學生們追尋著藝術融會貫通的更高境界,嚴肅的藝術愛好者們亦如是,對於他們來說,布格羅堪稱一位出類拔萃的繪畫導師,其取得驚人成就的手法既令人著迷又有啟發性,可以作為參照。

1. 形與線

由於傳統繪畫首先是用形來說話,準確的呈現在這類畫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藝術家必須以某種寫實、可信的方式來表現姿態、輪廓、解剖、光影,以至物象的空間關係。畫家的風格即體現在呈現形體時所作的諸多選擇。(我們不應該忘記,正是通過作品,我們才能衡量一位藝術家真實的繪畫水平。)畫家面臨的選擇很多:他是否要犧牲美感,來體現形體的特點?是否要捨棄明暗對比,來強調線條?是否應學波提切利,讓形體非常明亮、陰影幾乎看不見?還是要採用強烈的光影對比,就像倫勃朗的畫作那樣?每一位希求忠於自然、同時又老老實實堅持繪畫藝術的二維限定(即平面性)的畫家,都必須與這些問題糾纏。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維納斯的誕生》,1879年作。(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傳統上,畫人體一直是掌握藝術專長的必要條件。對我們來說,自己就是最有趣的主題。在所有的造物中,人類的動作、表情的細微差別、人體結構的精妙都無與倫比。難怪人的身體和面容在過去和將來都是畫家筆下最合適的表現對象。總的來看,布格羅描繪人體的宏富技巧並不被詆譭他的人以及這個「抽象」年代的藝術愛好者所理解。只有那些真正的鑑賞家,那些對繪畫保有天賜的純真眼光的人們,以及那些曾試圖拉動尤利西斯之弓(註1)的罕有的繪畫實踐者,才會被布格羅的成就「擊中要害」。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抵禦愛神》,1873年作。(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布格羅的技法是在其迷戀15世紀畫家(包括拉斐爾、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早年學到的。受訓於19世紀法國學院派傳統,初出茅廬的布格羅就榮獲羅馬大獎(Prix de Rome),他早年對喬托等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藝術家(Primitives)的熱衷很不尋常,昭顯了他未來的發展道路。我們在瓦尚(Marius Vachon)的書(註2)中讀到,他臨摹過喬托描繪聖方濟生平的整套圓頂壁畫,也仰慕圭多‧錫耶納(Guido de Siena)、契馬布埃(Cimabue)、卡瓦利尼(Cavallini)等眾多意大利畫家。這些畫家作品的裝飾性特質、精美勻稱的線條、簡潔的輪廓,以及平面化的空間關係,吸引著這位年輕人的眼睛,成為其成熟畫風的寫實基礎。儘管我們視布格羅為「寫實主義」大師,但逼真的形體之下,展現的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畫家們最讓他傾心的那些品質。

布格羅在油畫中盡可能利用了素描的線性效果。他的線條或是與平面化的光線相配合,或是與明暗對比強烈的光線相配合,取決於他所追求的效果。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堅實的形體都清晰可見。這些形體都高度完整光潔,又未修飾過度——水平不高的畫家往往會墮入這一陷阱。他用線條和明暗構思畫面的能力,體現出他對繪畫技藝獨特而精湛的把握。

在布格羅的造型藝術中,形體的理想化這一點也同樣重要。藝術的「宏大風格」(Grand Style)既強調美,也強調理想化。幾個世紀以來的畫家們——從波提切利到皮維‧德‧夏凡納(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一直不遺餘力地探索這種藝術的風格化,不過,始終是在合理的範圍內。布格羅承接這一傳統,開創了一種相當卓越的理想美的範式,特別體現在他筆下的女人體,以及表現年輕村婦的素描習作之中。我們或許會挑剔地看待她們的美,但也必須承認他達成這一難度超高的功績的能力。的確,在這方面,在世的畫家沒有誰能與他相提並論。考慮到其形體驚人的寫實,這一功績就更顯卓著——無論他在繪畫中多麼強調理想化,他始終忠實於自然。**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波希米亞女孩》,1890年作。(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註1:典出荷馬史詩《奧德賽》,借指付出巨大努力應對挑戰。
註2:指法國藝術史家保羅‧瓦尚(Marius Vachon)1900年出版的研究專著《布格羅》(W. Bouguereau)。

作者簡介:

理查德‧拉克(1928—2009)是美國著名古典寫實油畫家、藝術教育家,《古典寫實主義季刊》(Classical Realism Quarterly)創辦人之一,《古典寫實主義雜誌》(Classical Realism Journal)創辦人,以及美國古典寫實主義協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assical Realism)的聯合創辦人。

拉克從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學校開始接受古典油畫訓練,曾師從著名畫家加摩爾(R. H. Ives Gammell)五年,後赴歐洲學習古典大師的繪畫技巧,受到魯本斯的深刻影響。回到明尼蘇達後,他創辦了一家非營利性的小型素描與油畫學校——拉克畫室(Atelier Lack),採用法國19世紀畫家以及波士頓畫派帶學徒的方法進行教學。很多年中,他的學校是美國學生在波士頓之外唯一能接受古典油畫訓練的地方,拉克因其獨特的藝術教學屢獲大獎。

拉克還是一位廣受歡迎的肖像畫家,受託創作過很多名人肖像;在生涯晚期,他則繪製了很多基於榮格心理學的大型畫作。拉克的藝術類著述中包括《論畫家的訓練:附談畫室項目》(On the Training of Painters: With Notes on the Atelier Program),也編有《現實主義的革新:波士頓畫派的藝術》(Realism in Revolution: The Art of the Boston School)等。

版權說明:

本文原題《布格羅留給藝術學生的遺產》(Bouguereau’s Legacy to the Student of Painting),最早刊載於藝術期刊《Aristos》第1卷第2期(1982年),後刊發於拉克創辦的《古典寫實主義雜誌》第1卷第1期(1992年,內容有增補)。

《古典寫實主義雜誌》的前身為《古典寫實主義季刊》,於1986年開始由拉克畫室出版,寄發給400位古典藝術的支持者;1992年改刊為《古典寫實主義雜誌》,由美國古典寫實主義協會出版。到2003年停刊為止,該刊在全球範圍已擁有幾千名讀者。為了保證兩刊中的藝術知識接續啟發新一代的畫家,「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得到出版兩刊的授權,今授權大紀元刊載拉克《布格羅》一文的中文版。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數年前到奇美博物館參觀臺灣收藏十九世紀繪畫時,一幅唯美、細緻、真實的作品—《向聖母祁願》所深深吸引,彷彿眼前有位美麗賢淑的母親抱著很可愛的嬰兒跪地祁求保佑一般。然而對於作者名字——『威廉.布格羅』是何許人也,我卻毫無概念。後來有機緣到歐洲及美國,陸續欣賞到更多布格羅的作品,才進一步瞭解其事蹟。
  • 風格以古典寫實著稱的西畫家吳垂娟,於3月4日晚間觀賞了神韻國際藝術團在高雄文化中心的演出,已經二度欣賞晚會的她表示神韻不僅獨一無二,而且已經成為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標記。
  • 美好的藝術作品,不僅是視覺的饗宴,對人類的精神生活與社會風氣,同樣深具潛移默化的作用。儘管目前藝術創作類型各異其趣,在西方繪畫史中最具影響力的油畫,仍然廣受民眾喜愛。今天,特別邀請第四屆全世界人物寫實油畫大賽評委主席張昆侖教授,與我們分享回歸正統藝術創作,對人類道德提升的作用。以下是訪談內容摘要。
  • 走遍世界各地的真善忍國際美展,即日起至二月四日止,在雲林北港的笨港田園藝廊展出。在雲林縣美術界教育出無數英才的美術老師陳誠表示:每次的「真善忍美展」,都非常的吸引我,感動我!他說:時下很多畫都是抽象的,不但觀眾看不懂,甚至連藝術家自己也看不懂!而真善忍美展的作品,是以古典寫實的技法,讓觀眾一看就懂,而且深受感動,能與作品產生共鳴。
  • [法]雅克―路易‧大衛《蘇格拉底之死》,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哲學,呼喚復興古典時代的莊嚴、道德與理想。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作為畫界的代表,其繪製於1787年的《蘇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ates),以堅忍的主題成為完美的新古典主義宣言。英國著名出版家博伊德爾(John Boydell)在給同時代畫家雷諾茲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的信中,曾盛讚這幅畫作是自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禮拜堂天頂壁畫和拉斐爾的梵蒂岡宮壁畫之後最偉大的作品。
  • 譯者按:19世紀後半葉以降,藉由「照相術可取代寫實繪畫」這一頗有迷惑性的主張, 現代藝術堂而皇之的全面顛覆著西方正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表達體系,它推動畫家放下寫實基本功、乃至畫筆,也帶動觀眾不辨美醜、人云亦云。然而,終歸有人會說出那句:「皇帝沒穿衣服!」
  • 當代希臘的金融危機正不斷登上報章頭條,與此同時,古代希臘的文明也吸引著人們的視線: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法國影星)扮演了安提戈涅(Antigone),海倫‧麥克洛瑞(Helen McCrory,英國影星)則成了美狄亞(Medea)——倫敦阿爾梅達劇院的古希臘戲劇季已從6月開始,題為「希臘為何重要」(Why Greeks Matter);大英博物館的展覽「美的定義:希臘藝術中的人體」(Defining Beauty: the body in ancient Greek art)則於今天(5日)落幕。
  • 第一次知道張充和(1913—2015),是因為湘西沈從文墓碑上那意蘊雋永的小楷:「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進一步瞭解,卻是在老太太仙逝之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她概括平生的詩句打動了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