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老人的鎮國寶珠

font print 人氣: 651
【字號】    
   標籤: tags:

唐玄宗開元初年,開封尉李勉的任期滿了,就乘船沿著汴河東去,想到揚州遊歷一番。

李勉路過睢陽時,忽然有一個波斯國的老人,拄著拐杖急匆匆地趕來找他,神情可憐地對他說:「我是個漂泊異鄉的外國人,如今重病在身,時間應該不多了,我想到揚州卻擔心孤零零死在半路上。我聽說您是個德高望重的好人,就來請求您把我帶到揚州吧!」

李勉見他一副可憐相,不覺動了惻隱之心,眼框一紅,就讓他上了自己的船,給他安頓在後艙,並吩咐家人每餐都為他送粥飯,照顧得很周到。

波斯老人十分感激對李勉說:「實不相瞞,我本是波斯國的貴族,來到中原經商已二十多年了。我家裡還有三個兒子,他們一定會來尋找我。」

李勉安慰老人說:「老伯伯,中國有句俗話『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您既然上了我的船,我理應照顧您,就請您放心吧!」老人聽了不覺淌下兩行熱淚。

幾天後,船停泊在泗州城外,波斯老人覺得自己氣息奄奄實在不行了,就摒退左右的人,單獨請來李勉託付身後事。

老人說:「不久前,我們國內丟失了一顆價值連城的傳國寶珠。國王貼出告示,說能尋到寶珠的人,就封他世代做大官。我覺得這顆寶珠實在太珍貴了,丟失了真可惜,也羡慕做大官的榮耀。所以,就遠離故土、跋山涉水,歷盡艱險到中原尋找寶珠。

最近,終於被我找到了,正想帶回國內。但這一顆寶珠價值好幾百萬,我擔心帶著這麼珍貴的寶貝,恐怕路上會出事,所以就割開大腿上的肉,把寶珠藏在大腿內。不料天有不測風雲,我不幸染上了疾病,今天就要死了。

唉!想到這裡怎不教人傷心呢!這一路上幸虧您多方照料,為了感謝您的大恩大德,我決定把這顆寶珠贈送給您。」

說罷,老人用盡力氣拔出刀來,割開大腿上的肉,果然從肉裡滾出一顆晶瑩明淨的寶珠來。李勉要阻擋已來不及了。他剛把寶珠接到手中,波斯老人已經閉上了眼睛含笑長逝。

李勉拿出一筆銀錢,料理波斯老人的後事,把他埋葬在淮河邊上。入殮時,李勉偷偷地把那顆價值連城的鎮國寶珠,放進波斯老人的嘴裡一起埋進墳墓。

到了揚州後,李勉一面遊覽名勝古蹟一面處處留意,尋找波斯老人的同鄉。一天,果然在酒樓上遇到一群波斯人,就上前跟他們攀談了起來。

李勉看見他們中有一個年輕的波斯人,長得很像去世的波斯老人,就細細盤問。他們所說的一切,和波斯老人說的完全相符,那個年輕人正是波斯老人的小兒子。

於是,李勉就陪那些波斯人回到泗州,又約請當地的官府一起到淮河邊上,打開波斯老人的墳墓,那顆寶珠果然還在波斯老人的嘴裡。

那群波斯人拿到寶珠後,對李勉萬分感激,於是一群人帶著寶珠高高興興地回國了。@*#

資料來源:唐.薛用弱《集異記》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一個人願意把自己僅有的一點財富布施出去,這種不求回報的布施是非常高尚、純淨的布施…
  • 傅國華覺得一家人和財物都在船上,船在江中而這段水域又在城內,真是上了多重保險...
  • 朝時江蘇江陰有個叫張畏岩的人,學識豐富,很擅長寫文章,在當地頗有名氣。萬曆甲午年,他參加科考結果榜上無名,於是就在榜前罵主考官有眼無珠,不識有才學的人。
  • 西南昌地方,有一個姓裘的秀才,夏日炎熱,他到土地廟內乘涼。秀才見廟中寂靜無人,就把衣服脫得精光....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