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探索

命運天定嗎?(160)盲人聽音卜算高洋登基

附篇:八字實例分析--傷官喜生財,富貴自天來
作者:泰源

「傷官喜生財,富貴自天來」。(戴兵/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05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北齊開國文宣帝高洋

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字子進,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包頭固陽)人。南北朝時期北齊開國皇帝。他是神武帝高歡次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母親為婁昭君,出生時有異兆,體貌醜惡不堪,為其母所討厭。幼時其貌不揚,沉默寡言,看似痴傻,其實聰慧過人,雖常被兄弟玩弄和欺負,但其才能甚得父親欣賞。武定八年(550年),高洋迫東魏孝靜帝禪位,遂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

盲人聽音算命

此前,後魏末年,有個從江南吳地來的盲人,擅長聽聲音卜算人的吉凶禍福。丞相高歡的世子渤海王高澄讓他試聽一下。

他聽了劉桃枝的聲音後說:「當代的貴人王侯將相都將死在這個人的手裡。然而這個人就像鷹犬,是聽別人的命令而幹的。」聽了趙道德的聲音後說:「這也是位貴人啊。」聽了太原公高洋的聲音後說:「你將來貴為人主,能當君王。」

聽了高澄的聲音後不言語了,崔暹暗中掐了他一下,他才違心地說了假話:「也是國王啊。」高澄聽了說:「我家裡的僕人都極富貴,何況我本人呢!」

後來,北齊的各個王、大臣被處死,多數都是由劉桃枝拉出去砍頭的。高澄也遭遇上了蘭京之禍,被家中一個作飯的僕夫蘭京殺死,高洋取代後魏自封為文宣王,作了北齊的開國君王。

資料來源:《三國典略》

附篇:八字實例分析--傷官喜生財,富貴自天來

160
分析:己土命,生六月土旺司權,不需火再生之。而月干丁火,時支午火,使其土勢更旺,日主旺則喜剋或喜洩,取其中和為貴。

然此造干見丁火,支見午火,取木剋則夏木反去生火而忘剋,故喜洩不喜剋。剛好見時干庚金傷官透出毓秀,且值根於日支酉金有力可用。但夏月火旺、土相、金死,還需要其餘干支有水乃發,無水仍屬平庸之造。可見,此時關鍵在於水,有水則成富貴,無水則乃平庸。現再看年柱,剛好就是壬子大水,於是日主己土生庚金傷官,庚金傷官生起壬水財星,能發揮才能致富,於是就成為「傷官喜生財,富貴自天來」這樣一個好命了。

唯丁壬合,子未害,喜用力有減,美中不足。大運喜金、水,忌火、土,木運能見制土則有利,見火則生火旺土不吉。平生大運走金、水、木地,助起用神,自有一番事業。此是掌管豐田汽車財政大權幾十年的豐田汽車前會長花井正八之造。為何是財政大權?以傷官生財為喜用也。(本系列待續)@*#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訓《增廣賢文》中有兩句話:「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說起這兩句話,我還是七十年代中期,在一個很特殊的場合聽到的。
  • 上文談到傷官星是聰明、智慧、才華之星,在女命考取大學方面有積極的作用。但須建立在日主身旺用食傷,或身弱有印相扶等配合適宜的格局上。假如身弱洩氣太過,無印、劫相助,性反愚魯。
  • 上文談到已發之命和未發之命的事,及論命看其運已發、未發,關係極重。本文舉些具體例子來說明。
  • (shown)在當今社會中,人們追求物質生活甚於精神生活,尤其在中國大陸所謂改革開放以後,人人向錢看,每個人都關心自己能否發財,找人看相算命,問最多的問題之一是,我能發財嗎?
  • 《滴天髓》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能知衰旺之真機,其於三命之奧,思過半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在命理未入門時,走過了許多彎路,直到很多年後才有機緣看到了這句話,如夢方醒,始能步入命學的大門。
  • 命學先賢任鐵樵先生,於庚午年冬天,曾給一福建人批命:癸酉年,甲子月,癸亥日,辛酉時。八個字中,三個金生四個水,只一點甲木枯浮天干。任先生對此命大取金水運,不取火土運。那福建人想必對命理也有一點認識,於是問他:我命中金水旺極,何以再取金水運呢?莫非命書中所說的中和之理不足憑乎?命書說:旺則宜泄宜傷,今滿局金水,反再取金水運,足以說明命書無憑矣。
  • 命學中有一種格局,叫做「棄命從財」。從字面上理解,放棄自己的命(放棄日主自己的五行),而跟隨財星而去。這是屬於變格的一種。
  • 衣、食、往、行,人生四件事,都離不開財,於是芸芸眾生,忙忙碌碌,為財忙。但有些人越努力就越失敗,但也有些大商家每年賺千萬元,對做生意感興趣的人,大概都想知道自己是屬於哪一類人?
  • 唐朝的王顯和文武皇帝,有嚴子陵和漢光武帝童年夥伴般的交情,經常扯褲子玩,拿帽子取樂。皇帝還沒有顯貴時,常常開玩笑說:「王顯到老也不會出仕。」
  • 粵語中有這樣一句方言:「財來自有方,唔使咁彷徨。吃幾多,著幾多都系整定噶。」意思是說:一個人發起財來自有它的方法,無須你煞費苦心地去籌謀。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都是註定的。本文的故事就能反映出這一點道理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