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七)

讓媽媽與孩子靈魂相約的慢養甘苦談!
作者: 皮爾斯夫人(林家羽)
font print 人氣: 165
【字號】    
   標籤: tags: ,

接前文

有一回搭電車,看到一對父子上車後投幣買票,但賣票機故障了,怎麼投都沒辦法購票成功。
只見那小男孩焦急地對爸爸說:「爸爸,這樣不行,沒有買票就搭車等於是坐黑車,這是犯法的。」
後來,那位爸爸很冷靜地帶著兒子去向司機說明無法買票的原因,而小男孩的臉上終於掛上放鬆的笑容。

一個擁有健康品格並散發自信與自重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曾問過身旁的家長,以及許多在學校擔任教職的朋友,他們大都不認為這是因為念了什麼明星小學或幼稚園,而是來自父母的用心,願意以身作則,在每一天的家庭生活互動裡為孩子樹立良好的生活常規與典範。生活中,其實有許多孩子必須要知道的規範。

德國孩子約三歲上幼稚園,老師們就開始教導生活常規,例如:玩完玩具後一定要物歸原處。其他還有許多生活小事和細節,例如遵守紅綠燈過馬路、垃圾該如何進行分類、晚上八點過後不要喧譁……,父母以身作則為孩子示範這些規範後,孩子不只會模仿學習,偶爾父母忘了守規矩,他們還會反過來糾正爸媽的錯誤呢!

如果父母不主動觀察孩子的成長,只會取巧的將孩子丟給學校管,以為這樣就盡到教養的責任,是不太可能教出自信又健康的孩子。在德式的教養觀點裡,父母的生活教育才是教養孩子品格教育的最基礎工程。在孩子念書前,先教會孩子如何過生活,學習自理生活,甚至為家付出自己的心力。

01.jpg
《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插圖。(柿子文化)

念書前先學會過生活,是一個孩子生命的基本養分,這個養分可以讓孩子更獨立,也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建立不同層面的發展。

在我們家,吃完早餐或晚餐後,我和先生都會要求恩典一起將碗盤收到廚房去;此外,當我吸完地板,有時也會請兒子拖地。老實說,三歲多的小孩不可能將地板拖乾淨,我的用意只是讓他學習為家裡付出。碰到孩子不喜歡做家務時,可以先從孩子喜歡的事情做起,例如喜歡烹飪的孩子,可以幫媽媽洗菜、切菜及布置餐桌;熱衷園藝的孩子,可以將花園澆水的工作交給他們……。

如今我很開心,已經六歲多的恩典在週末的全家大掃除中,分派任務請他刷洗浴缸時,都會好認真地將浴缸刷得乾乾淨淨。當然,他自己本分內該整理的兒童房,也被他整理得有條有理。恩典其實不是一個喜歡整理房間的孩子,但我和先生就是不放棄地要求他要在玩耍過後整理房間,從一開始的心不甘情不願,到現在整理房間後自豪地邀請爸媽去「見識見識」,這個過程整整有兩年多─當他使性子不願意做時,我們就先陪他一塊兒整理,幾次後他就慢慢進入狀況了,之後我們再慢慢抽離,如今他已經可以獨自擔任自己收拾房間的工作了。@#(節錄完)

──節錄自(《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柿子文化)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卡爾國王創立的「布拉格卡爾大學」,在創校的章程中強調:「我們這個國度的忠貞國民們,對於知識十分地渴求,因此我們不應該再向外人乞討知識的果實!」
  • 海洋的面貌變幻莫測, 色彩斑斕,光影交錯,日光下閃耀著點點金光,薄暮中煥發出神秘色彩,海的樣貌與情 緒,無時無刻不在變化。
  • 傑克開始著手用石頭搭起煙囪、地基與壁爐。他每次在完成一定的進度後,就再從山谷各處的河床與小徑收集石頭回來。砌石工作是純粹的美化作業,但卻能賦予小木屋精細的作工,以與當地的自然美景相輔相成。
  • 我開始認真地分析,自己對老化的種種看法究竟從何而來?為什麼我覺得「變老」是一個汙點?而我又能否帶著這些伴隨老年而來的感受──恐懼、失落、不安,將這個無法避免的討厭過程轉成一個提升自己心靈及情感的機會?
  • 卸下那個完美老婆和媽媽後,我練習著不再硬逼自己,如果很累,不行了,就對先生和兒子說,我需要休息,不能煮飯,我需要到房間睡覺,或者去跑步什麼的。
  • 森林日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學會如何尊敬大自然,以不過分打擾的方式進入森林,而孩子們也在森林裡認識了各種動、植物。
  • 一個完善的遊戲廣場,提供給孩子們身體大小肌肉整合發展的機會,一個從小就沒有玩夠的小孩,上小學後較可能發生學習專注力的問題;在學齡前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是孩子們最真實的體驗學習。
  • 除了讓孩子從小學會珍惜自己擁有的玩具,培養他們管理物品的概念,而當孩子玩膩玩具後,拿到舊貨市集去賣,還可以讓孩子來場買賣交易的真實演練,也能進一步養成孩子的金錢觀。
  • 給孩子們一片森林原野,讓孩子們在大自然裡開心做自己,發揮無限創意與想像力,並且擁有那一段自由快樂的時間,這是最好的生命禮物。
  • 我在慢下來的速度裡,找到了與孩子間的共同語言,那是一種心與心的語言,心與心的共振,那才是教育與愛的本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