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2018年天象揭秘-下部

逆天而為痛悔遲56:千年預言在,王者悄歸來(上)

作者:古金

圖56-1:1943年天象:金星順行守太微垣西上將星,預示當時中華的宗主國日本的西方戰場將遭天罰。(作者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0493
【字號】    
   標籤: tags: , , ,

第56章 千年預言在,王者悄歸來(上)

前面十章,在天象之下還原了抗日滇緬戰場上一些被掩藏、卻上通天象的歷史,也展現了滇緬戰場真正的主角——孫立人,在三國時代曾是諸葛亮的歷史淵源。孫立人雖然沒有人間的王冠,卻是金星對應在人間的戰神至尊,兵家的王者。

1700多年前,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帶去先進的大漢文化,歸來時應蠻邦(今天的緬甸一帶)的挽留,指著一種從來不開花的草留下預言:當此草(今稱諸葛草)盛開之時,我會重來。1942年,諸葛草在緬甸盛開,緬甸人驚呼:諸葛孔明要來拯救我們了!

4月20日,孫立人在緬甸創造了仁安羌大捷的奇跡,震驚世界,但無力改變上司們亂指揮造成的大潰敗。他掩護主力撤退之後,衝出日軍重重圍困,神話般地合著天象的腳步撤到印度。離開是暫時的,千年承諾在,王者必歸來。

(接前文 逆天而為痛悔遲55:1942——再穿野人山,征程越千年(下)

1. 杜帥回國告倒狀,四謗四害孫立人

1942年3月,蔣介石把十萬遠征軍派到緬甸戰場,包括他最精銳的機械化第五軍。雖然有戴安瀾200師的同古見小捷、收復棠吉,孫立人新38師的仁安羌大捷,但是無力挽回戰局,兩個月就陷入大潰敗。除了戴安瀾的200師折損一半率先回國,孫立人的新38師幾近全身退到印度,其它遠征軍隊幾乎全軍覆沒,中國最精銳的機械化裝備被杜聿明自毀。當時中國東部、南部沿海已經全部淪陷,緬甸又落入日寇手中,滇緬公路,這條國際援華物資補給線被切斷,中國的抗戰陷入最艱難的階段。

6月3日,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從緬甸飛往重慶,向蔣公指責遠征軍實際掌權人杜聿明無能,要求撤換杜聿明的第五軍軍長職務,蔣公只是予以考慮。

8月,遠征軍主力大部分葬身野人山,杜聿明、廖耀湘帶著第五軍殘部,被孫立人救了出來,被救到印度利多後,杜帥被飛機接回國民政府的戰時首都重慶。

蔣公對此次遠征慘敗大為震怒,待杜聿明康復,便責令軍委會召集緬甸參戰的高級將領開檢討會,找原因,追責任。

蔣公親自主持會議,上將白崇禧(沒參與遠征)率先發言,把失敗的責任歸於整個遠征軍統帥部,而不是某個人。在這個得人心的基調下,戰敗原因歸罪於史迪威指揮不當、英軍作戰不力,盟軍指揮系統淩亂、缺乏配合,國軍入緬過遲、戰線過長被各個擊破……杜聿明在會上大哭失聲,表演他誓死效忠蔣公,不惜死命走野人山回國的「鐵血忠誠」,以掩蓋他暗中三度抗命,偷偷走野人山逃往印度的實質,令蔣公大為感動。而後杜聿明話鋒一轉:是孫立人擅自抗命,出兵仁安羌,致使全域動搖,走向潰敗;撤退時,孫立人又擅自抗命,去印度。兩度違抗軍令,孫應交軍事法庭審訊,追究責任。

前文講過杜軍長在緬甸對孫立人三次誹謗,三次往死裡害,這是第四次。

在座的羅卓英上將實在看不下去了,起身講出實情:出兵仁安羌是指揮部的決定,孫立人最終得到了楊業孔參謀的應允;孫師撤往印度,是在完成掩護任務之後,歸途被斷情況下的唯一生路,也得到了史迪威的批准。

最後蔣委員長裁決:第66軍撤銷番號,軍長張軫撤職;66軍下轄的新28師師長劉伯龍撤職;66軍下轄的新29師撤銷番號,師長馬維驥查辦;66軍下轄新38師,師長孫立人返國述職,查問核實後再予處理。

在此,國軍的派系之爭可見一斑。被處理的只是雜牌軍,嫡系中央軍,有多大罪責都不予追究。杜聿明反而因為「忠誠」在後來高升,成了最關鍵的東北戰場的老大。他繼續陷害、排擠掉孫立人,最終丟了東北,導致中華民國一潰千里,丟了江山。

2. 軍委會嚴令回重慶,孫立人抗命畫反攻

蔣公在會議上嚴詞查問孫立人,只是為撫慰將領們嫉恨的情緒,可是很多人都以為要對不聽話的孫師長嚴懲,軍委會馬上向緬甸發電,嚴令孫立人立即返國述職。

此時的孫立人,正和史迪威規劃如何改組遠征軍,以美式裝備和教官訓練,準備打回緬甸,打通國際運輸線。突然接到那道軍令,頓生不祥之感。

孫立人是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的高材生,戰績斐然享譽世界,誰能代替他和史迪威制定計劃,向美國要裝備、要訓練呢?這一走,前途未卜,耽誤了反攻大計,那可是天大的事。他又決定抗命了,但是同樣申明大義講道理,要求和史迪威做完中美合作反攻計劃後,再返國為宜。許久之後,才得到重慶許可。

秋末時節,和美國合作訓練的計劃定妥,孫立人踏上了沉重的歸途。他先到昆明看望在西南聯大[1]任教的清華同學,請他們動員大學生到印度參加遠征軍,做翻譯聯絡工作。當講到自己捨命為國,立下大功卻受排擠遭陷害,落到回國述職等待查辦的地步,大家都為他擔心。

兩日後孫立人趕往重慶,軍統首腦戴笠在家中設宴招待,對孫讚譽有加,寬慰他對控告不必介意。孫師長到軍委會報到,得到軍委參謀長何應欽的大力誇獎,完全支持他反攻緬甸的一切努力。不久,孫立人被蔣委員長夫婦召見。

對蔣公的贊許和詢問,孫立人說他已經和史迪威擬定了訓練新兵和反攻計劃,史迪威計劃在印度訓練10萬國軍,在滇西訓練30個師,美軍提供全部裝備。在印度,英軍提供遠征軍的營房和補給,中國的兵員,由美方派飛機接走。蔣公頻頻稱善,完全不提抗命和述職之事。

3. 譜寫遠征軍軍歌

孫師長十分感激蔣公的知遇之恩,眼見反攻緬甸計劃得到總裁首肯,反攻日寇的報負即將施展,興奮之即,寫下了這首《知識青年從軍歌》,鼓勵青年學子報國參軍,收復河山。

知識青年從軍歌
君不見,漢終軍[2],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3],絕域輕騎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
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4]。

《知識青年從軍歌》,經譜曲後,成為遠征軍軍歌,壯士們唱著它奔赴前線。可惜後來曲譜失傳,如今影視中的傳唱的《知識青年從軍歌》,借用的是另外的譜子。

4. 最艱險的駝峰航線

1942年5月初,日軍切斷了中緬公路這條盟軍和中國聯繫的最後通道,援華物資中斷,國民政府向美國告急。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價,開通到中國的援助路線。

美國的慷慨援助

6月2日,中美兩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協定》,協定第五條表明:中國在抗戰中消耗掉的租借物資是不必,也是無法歸還的。由此中國正式成為美國租借物資的受援國,獲得了大量的無償援助,包括軍火、器械、食品、醫療、人員,直至美國軍隊。當時海陸通道都在日軍手中,只能開闢空中航線。

由此,一條由印度阿薩姆邦,向東進入中國,橫跨喜馬拉雅山脈、高黎貢山、橫斷山、薩爾溫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的800多公里的航線形成了。當時美軍飛機飛不了太高,只能迂迴鑽行喜馬拉雅山隘,航線隨著山峰高低起伏,形似駱駝的駝峰,因此得名「駝峰航線」。

圖56-2:駝峰航線示意圖,西起印度。(作者提供)

駝峰,鋁谷

圖56-3:一架美國運輸機在駝峰航線上飛躍群山。(作者提供)

駝峰航線平均海拔4500~5500米,最高達7000米。在高山峽谷間穿行,面對極為惡劣的天氣,颶風、強降雨、冰凍等等,空氣湍流能以每分鐘1000米的速度把飛機拋上拋下,甚至翻個。飛機不但超載運輸,飛行員也是超負荷工作,每天工作16個小時,飛3個來回是常事。在遭受日軍戰機襲擊時,駕駛員只能開窗以衝鋒槍還擊。三年多來,約1500多位美軍飛行員喪生,近600架飛機墜毀。

駝峰航線的高山深谷之間遍布著摔機的殘骸,以至於晴朗天氣無需導航,只需沿著摔碎的機身鋁片的反光飛行,這些山谷被稱為「鋁谷」。

在如此惡劣的航線條件下,美軍把80萬噸援華物資運送到中國,支撐著艱難的抗戰。

接回兵員,駐印訓練

駝峰航線運輸戰略物資為人關注,而運兵功能往往被忽視。史迪威在印度訓練中國軍隊的計劃得到羅斯福總統批准後,他飛抵重慶向蔣介石要兵員,商定以駝峰航線回航的飛機,把中國兵員運往印度,組建中國駐印軍,接受全套美式訓練。

圖56-4 駝峰航線上的新兵,棉衣留給了國內軍旅的弟兄,他們要挨過喜馬拉雅山峰上空的極寒,到印度組成中國駐印軍,接受美式訓練反攻緬甸。(公有領域)
圖56-5:新兵組成的中國駐印軍在印度蘭姆伽接受美式訓練。(作者提供)
圖56-6:對比國內軍人的布帽草鞋舊槍械,中國駐印軍的一切都是遙不可及的「奢侈」。(作者提供)

5. 金星順守西上將,戰神入緬日軍亡

1943年8月,出現了金星順行守太微垣西上將的天象。

圖56-1:1943年天象:金星順行守太微垣西上將星,預示當時中華的宗主國日本的西方戰場將遭天罰。(作者提供)

天人合一,人間轉機

在《第四十四章 水雙守斗火守心,蔣公順天解劫困》裡講過,在天象上看,日本是中華的一部分,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攻占南京,中華民國被迫遷都重慶,從天象上看,天子失都,中華易主,中國淪為一路諸侯國,中華進入一個新的朝代,主庭歸於日本。這種情況,就像元朝時主庭歸於蒙元,清朝時主庭歸於滿清一樣,都是中華範圍內,宗主的更替。那麼,從天象這層天法上衡量,中國當時的天子是裕仁天王,首都形式上是日本京都,實際是東京。

1943年金星守太微垣,前面多次提到,太微垣對應著政府,金星守太微,在當時對應人間的是:戰神對統治中華的日本朝廷構成威脅。金星守太微西上將星,意味著西方戰區的戰事,日軍將在這個戰區敗亡。

看上面天象圖的拐點:8月14日太白順行守西上將,8月1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帶著各自的三軍參謀長,在魁北克舉行會議,中華民國外長宋子文以觀察員身分參加。會議在決定歐洲戰局部署的同時,也決定反攻緬甸北部的日軍,打通中緬公路。而10月19日,重慶中美英三國高級軍事會議決定,1944年1月15日,駐印軍從印度利多開始反攻——會議擬定的這個時間點遠落後於天象。注意天象圖,1943年10月28日,太白近距離犯西上將,10月29日,新38師112團攻克緬北新平洋,打到了野人山胡康河谷的邊緣,和天象準確對應——怎麼這麼快?

因為史迪威早就決定提前反攻。早在1943年1月,他和孫立人就部署新38師114團到利多接防英軍,1月27日,114團一個加強連100多人趕到利多,正趕上日軍入侵,英軍一個營300多人全面潰逃。該連國軍迅速攻占多個山頭,把日軍徹底打出了印度邊境,令英軍目瞪口呆。而後孫立人的部隊開始掩護修建中印公路,在雨季的野人山裡,112團冒著大雨和毒蟲叮咬,一面攻克日軍據點,一面開路推進掩護,帶著史迪威的築路工兵和工人,把中印公路拉過鬼門關,拽過1800多米高的喜馬拉雅山系的那加山隘,推進到緬北的新平洋。沒有這樣的提前準備,如何能順應天象發起反攻呢?

日軍最強的第18師團

要問二戰時日軍最精銳、最能打仗的軍隊是哪一支?日本人自己首推第18師團。該師團代號為「菊」——菊花可是日本的國花。18師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青島擊敗、收降了德軍。二戰日本侵華不久,18師團重建,在杭州灣奇襲,攻克上海;隨後攻占南京,參與了南京大屠殺;再攻克廣州、占據廣東;又南下橫掃馬來半島後,和第5師團、近衛師團一起占領新加坡,逼降了12萬裝備精良的英聯邦軍之後,就展開了新加坡大屠殺,5萬華僑遇難!而後18師團挺進緬甸,迅速橫掃英軍和中國遠征軍。

國軍反攻緬甸時,在緬甸部署的日本軍隊,擁有日軍南方兵力最強的陣容:三個軍十個師團,其中兵力最強的是第15軍。15軍初期下轄第18師團等四個師團和一個獨立旅團,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原是18師團的師團長,因戰功赫赫升任司令。最強勁的18師團3萬人,部署在野人山區,在險要之處修築了許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永久工事堡壘,以阻擋盟軍的反攻。

此時18師團的師團長,是1942年陰錯陽差從日本調來的中將田中新一。在《第四十六章 水火犯南斗 完勝西南收》裡,我們講到田中在三國時期是諸葛亮的老對手孟獲。這樣看來,反攻緬甸的勝負,在1700多年前已經註定了,但實際沒那麼簡單。

經過1700多年的錘煉,孟獲已經不是當年的「蠻幹家」了。孫立人反攻野人山,天時、地利、人和,只占天時,不占地利、人和,緬甸人大部分都親日,讓遠征軍吃盡了苦頭。武器雖然精良先進,強於日軍,但是難以施展,飛機在原始森林遮蓋下也找不到敵軍。

圖56-7:中國駐印軍反攻緬甸,新一軍在野人山新開出的路上行進。(作者提供)

看這張圖,就知道駐印軍反攻緬甸,攻克野人山有多艱苦了:冒著毒蟲叮咬和瘟疫,重武器使不上,而日軍精銳占據要塞天險,重炮、山炮、重機槍一應俱全,給養充足。圖中這還是先鋒隊新開出來的好路。而要開新路,迂迴到背後圍殲日軍,必須翻山越嶺,騾馬都不時會摔死,那時得護著,甚至頂著騾馬爬山轉脊。

提前下賭注,添彩成添堵

1943年3月30日,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羅卓英因與史迪威不合,被調回國內,新38師和新22師改編成新1軍,孫立人為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廖耀湘仍為新22師師長,鄭洞國空降過來擔任軍長,實際是派來看著孫立人的。鄭將軍很知趣,知道自己能力不夠,被總指揮史迪威看不起,很少參與討論規劃,基本都放權給副軍長孫立人,所以此時中國駐印軍中方的實際統帥,是孫立人副軍長了,此時,可以稱他為「孫帥」了。

孫立人新38師112團,冒著雨季,從印度利多打進緬甸,10月29日占領新平洋,中印公路也跟著修到了野人山的腹地胡康河谷的邊緣。雨季結束,10月30日,性急的史迪威,不顧中美英三國統帥在重慶定下的次年1月15日反攻的計劃,提前兩個半月,命新一軍開進胡康河谷。他這次性急,暗合天象,圖56-1中能看到,10月28日太白近犯西上將,已經到了進攻日軍的天時。

史迪威當時去埃及參加開羅會議,指揮權交付給駐印軍參謀長美國人柏特納(A.L.Boatner)。當時美軍的情報錯誤,認為胡康河谷的要塞於邦,只有一兩個日本軍官帶著五六十個緬甸人把守。柏特納命令112團一個營輕裝前進,去攻占於邦。11月4日,李克己營到於邦後三面合圍敵軍,結果被日軍第55、56兩個步兵聯隊和炮工兵搜索聯隊,5倍於己的日軍四面合圍,請求增援。

孫立人在指揮部請求帶兵接應,柏特納卻堅信自己的「情報」,反說不必增兵;又請求空投補給,柏特納說氣候不好,又說森林茂密,沒法空投。好容易爭取到有限空投,前線的李營只能維持半飽和有限的彈藥,曾連續三天無空投,啃芭蕉根度日,這樣竟然堅守榕樹林陣地1個多月,屢屢擊潰日軍的進攻。

史迪威此次提前反攻,本想給11月23日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的美英中三巨頭會議添彩,結果反而陷入困局。柏特納反誣告中國軍人不能作戰,令在開羅的蔣介石大為傷心。11月29日蔣介石夫婦從開羅回國途經印度視察,孫立人面告實情,委員長這才釋懷。

圖56-8:蔣介石夫婦1943年11月29日出席開羅會議歸來,到印度視察遠征軍。(作者提供)

11月30日,史迪威從開羅回來,和孫立人爭吵到半夜十二點,最後決定明天去視察。次日飛到前線,史才發現柏特納錯了,於是解除了柏特納的臨時指揮權,才開始調兵遣將撥補給。到12月14日,孫立人才率領新38師113、114團和炮兵營前去增援。為什麼性急的史迪威要拖延半個月?因為這次反攻的一切都沒準備好,裝備都不全,柏特納倉促間派兵出擊,本想賭一個日軍「最弱」的據點,捏個軟柿子,給開羅會議「添彩」,結果搞成了添堵。

發明叢林迂迴戰,孫軍完勝野人山

圖56-9:於邦前線陣地,史迪威(中)在審定戰局計畫,副軍長孫立人(左)、團長李鴻(右)在左右。(作者提供)

12月21日,孫立人率部隊趕到前線,並不馬上開戰。孫立人打仗都是巧打,要搞清敵情,充分準備,以免欲速不達,因此申請拖延一日,這令史迪威大為氣憤,他打仗慣於硬碰硬,但是又得依仗孫立人,只好等。沒想到孫立人搞清楚敵軍部署後,準備了三日才開戰。避實擊虛,以敵我兵力損失8:1的比例,擊潰日軍兩個聯隊、一個炮兵工兵聯隊,擊斃日軍第55聯隊長籐井大佐和大隊長管偽少佐等1000多人,這是反攻緬北的第一次大捷。

此次如果按史迪威的想法硬碰硬,必然損失慘重,而且未必能取勝。孫立人這種迂迴戰法,在叢林戰中是首創發明,別人還都不會。他在叢林中沒路的地方開路,不惜翻山越絕壁繞到日軍側面、背面。日軍的工事火力只是面向前方,側背是暴露的,突然被合圍,側背只有挨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關變成了活靶子。

這種迂迴戰法是元太祖成吉思汗戰術的精髓,在草原、平原、沙漠、丘陵中迂迴是容易的,只要繞遠就可以了,但是在叢林中沒有路的地方開路,迂迴到敵人後方(必須開路,因為林間小路必然有日軍把守,打小路會暴露作戰企圖,反而會被敵人消滅),卻是孫立人的首創。這種戰法屢試不爽,掃蕩野人山百戰百勝,以致迂迴奇襲西通要塞時,日軍當即拉響空襲警報,調集槍炮對向空中,以為是傘兵從天而降。

6. 喬叔調兵大迂迴,中美兩路雙觸雷

史迪威平易近人,平時總是穿一身普通士兵的軍服,不帶任何軍銜(這在對日戰場上,是最好的保護色,因為日軍的狙擊手槍法極好,專門對國軍軍官放冷槍,刺殺成功率很高),背著卡賓槍。經常身臨前線,會說中國方言,愛和士兵聊天,士兵們都輕鬆地叫他喬叔。

圖56-10:史迪威在緬甸前線總是穿戴成普通兵,愛用中國話和士兵聊天,大家習慣叫他喬叔。(作者提供)

1943年12月9日的於邦大捷,對孫立人來說算不得什麼,但是對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來說,這是他指揮遠征軍的第一個勝利,史迪威由此信心大增。但是,這又是孫立人違背他急攻的意願取得的完勝,主要功績還在孫立人。史迪威在孫立人光影下才有榮耀,總是彆扭。可能是這個原因,他要壓壓孫立人,他盛讚114團團長李鴻,當眾說:「李鴻真行,他就是我的蒙哥馬利[5]!」而對孫立人,只是說:「孫是一位務實的軍人。」

獨自建功,喬叔變令

1944年1月11日~2月9日,孫立人率軍進入野人山深處的胡康河谷,又經過大小500多次戰鬥,迂迴攻取了野人山的另一要塞太柏家(Taipha Ga),擊斃日軍宇生少佐以下600多人,完全摧毀了日軍在太柏家以西的防禦體系。

2月18日,史迪威召集眾將官到前線孫立人的司令部,重新部署戰局攻取孟關(Maingkuwan)。孟關是野人山的要塞,是十八師團司令部所在地,師團長田中新一坐鎮這裡,憑藉堅固的工事,要在這裡全殲盟軍。駐印軍自然要把攻克孟關作為第一要務。原來的計劃是孫立人制定的,孫帥認為:欲克孟關,必先攻克孟關後方的瓦魯班(Walawbum),切斷孟關的補給,堅固的孟關不攻自破,由此把日軍圍殲在野人山裡,而不是先打孟關,把敵人打出野人山外。孫立人立下「不克孟關不剃鬚」的誓言,進野人山後就沒刮過鬍子。如果這樣打下去,戰功就都被孫立人包了,大家還是站在他的光影下。

史迪威改變部署,命令孫立人率新38師做更遠距離的大迂迴,去攻打更遠的瓦魯班以南的沙都渣,更大範圍地切斷敵人後路,再合圍殲敵,實際上是把孫立人調出主戰場。同時命令駐印軍新一軍新22師長廖耀湘正面攻擊孟關,配給坦克營,即刻執行。

2月19日,史迪威調來美國為緬甸戰場準備的多兵種組成的部隊3400人,由麥利爾準將率領,部隊被稱為「麥利爾支隊」(Merrill’s Marauders,直譯為麥利爾打劫者部隊,是美國特種兵部隊的前身)迂迴奇襲瓦魯班的背後,與廖耀湘一起合圍孟關。這樣孟關大捷的榮耀,史迪威的總指揮就當之無愧了。

兩軍受挫,危局僵塞

但是沒想到,新訓練、新裝備的廖耀湘新22師,初上戰場打孟關,從正面猛攻一周,寸土未進,損失慘重。而麥利爾打劫者部隊行動遲緩,在瓦魯班的周邊就暴露了目標,3000多人被日軍兩個連300來人襲擊,一觸即潰,丟下裝備倉皇潰退。

美國特種兵部隊3000來人為什麼這麼不堪一擊呢?當時美國已經在中途島、瓜島大海戰中戰敗日軍,這些美軍可是從南洋調來的,頗具實力,怎麼還敵不過日軍300來人?有學者把這簡單地歸為叢林戰的特殊性一語帶過——再特殊,也沒有這麼懸殊的!麥利爾打劫者部隊後來表現也很差,在叢林以外的對日作戰也差得離譜,屢屢向國軍求救。細讀過前文的讀者,可能會想到這背後有中日雙方戰神級將領背後那些戰神的作用,其實還涉及更深層的天機,如果展開講的話,牽扯的面太大,以後找機會再順勢而講吧。

史迪威是非常真誠地、全身心地幫助中國抗日,一心要帶著遠征軍打到東京去。但是,他這次獨立規劃的新戰局卻僵住了:孟關的正面戰場,廖耀湘觸雷;背後戰場,麥利爾支隊觸雷。喬叔是不好意思向孫立人求援了,麥利爾則直接向孫帥求救。(未完,待續)

注釋:

[1] 西南聯大,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簡稱,是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抗日時期南下,在昆明聯合辦學成立的臨時大學。1937年7月7日,日軍全面侵華,11月1日,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在長沙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經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2]漢終軍,指西漢漢武帝的使者終軍。終軍18歲以博聞強識,文筆華美被舉薦為博士弟子,進京後得到漢武帝賞識,曾持符節巡視東方郡國。當時南越(今廣東、廣西、越南北部,實際還包括泰國、緬甸等地)在秦始皇時代,曾屬於大秦國土,秦將趙佗在那裡建立南越國。秦末戰亂後西漢建立,南越國後來向西漢劉邦稱臣。而後漸漸脫離中央,有割據獨立之意。終軍主動申請出使南越,表示「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請纓」一詞的典故就出於此。終軍到南越,成功說服南越王臣服大漢王朝。但後來南越丞相呂嘉極力反對,政變攻殺南越王及漢使者,終軍也為國盡忠。

[3]班定遠,指東漢定遠侯班超,他是史學家班彪的兒子,班固的弟弟,女史學家班昭的哥哥。班超少年家境貧寒,不願意做官府的刀筆吏,毅然從軍,隨竇固北擊匈奴,留下投筆從戎的典故。班超不帶兵,只帶手下36個隨從兩度出使西域,斬殺匈奴使者,指揮西域小國軍兵平定叛亂,31年間使西域50多國歸附漢朝,深得東漢明帝、漢章帝的賞識,被章帝封為定遠侯、西域都護。

[4]誓掃倭奴不顧身:「倭奴國」是日本最早的國名,漢光武帝劉秀所賜,日本得到天朝賜名「倭奴」,舉國歡慶。前面講過唐朝道家真人陳陶的名詩《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孫立人藉此典故,激勵青年學子奔赴國難,從軍報國。

[5]蒙哥馬利:伯納德·勞·蒙哥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二戰時盟軍最傑出的將領之一,英國陸軍元帥。1942年在北非戰場上指揮過著名的阿拉曼戰役,戰勝德國名將隆美爾,扭轉了北非戰局,而後肅清北非殘敵;1943年成功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陸,給德國、意大利法西斯沉重打擊,打開了從南部登陸歐洲的大門。@*#

點閱《逆天而為痛悔遲:453-2018年天象揭祕》相關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