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看點】中國vs加國樓控 為何冰火兩重?

人氣 7654

【大紀元2018年06月01日訊】大家好,歡迎大家訂閱關注新聞看點,我是李沐陽。

中國人是不是太缺房子住了呢?很多地方出現了萬人搶房的「盛況」,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今年不時地出現。 而且還有一種情況,這種搶房潮逐漸在向三四線城市轉移。

難道中國人真的這麼缺房住嗎?有網民很直白地表示「搶的是錢,不是房」。網民「路路」表示:「辛苦一天搖到號就能白賺100萬,就問你去不去站著賭一把。」甚至有民眾對大陸媒體表示,「價格倒掛這麼誇張,搖到能賺200萬吧?」

那麼出現萬人搶房這種「盛況」的根源究竟在哪呢?大陸經濟學者馬光遠5月29日撰文揭示了背後原因。他在文中指出「這背後的罪魁禍首,就是掩耳盜鈴的限價政策。」

有任大炮之稱的房地產大佬任志強,前不久也曾經公開表示,未來20年中國的房價會一直漲。他說不用擔心官方出台調控政策以後房價會跌,「其實越出政策的地兒,越證明房價要漲。不漲他出政策幹嗎?所以各種政策加碼的時候,就形成了很多地區一、二手房價倒掛現象。如二手房賣6萬塊錢,政府給你批的一手房賣5萬塊錢。這說明政府告訴你,趕緊炒房。你買了就有1萬塊錢的差價,那你還不去炒?」

官方出台政策調控房市,不是要控制房價嗎?怎麼會越出台調控政策,房市越火、房價漲的越厲害呢?馬光遠表示,扭曲的限價政策就是在扭曲市場預期。他認為中共的所謂限價政策,本質上是懶政,是欺騙。它導致很多本來不想買房的人也參與了搶房遊戲。中共領導人雖然喊「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但是限價政策使這句口號不僅落到空處,而且火上澆油。

各地「搶房」鬧劇,已經使民眾對市場的真實溫度失去了基本判斷。不了解中共真實經濟狀況的人覺得市場依舊火爆,所以新房開盤基本是「秒光」,這更加劇了市場焦慮,也擾亂了市場基本秩序和規律。馬光遠斥責中共是暗中火上澆油,而且樂見其成。

業界人士一直在批評中共的調控政策,是推高樓市價格的罪魁禍首。任志強曾說過,大陸樓市售價的70%都被中共以各種稅費的名義拿去了。大家知道,中共地方當局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賣土地,它當然要想方設法把房子賣出去,這也是各地經常發生強拆引發衝突事件的原因之一。

在中共的胡亂調控下,大陸的房地產市場沒法不火爆。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18日,全國累計發布房地產調控政策已經超過了125次。而且今年的調控方向逐漸轉向了三四線城市,有60個城市被執行限售政策。但大陸一些熱點城市的房價卻依然上漲,並且出現了搶房潮。

正如任志強所說的,中共對新房限制價格,但是二手房的房價卻不管,可以隨意買賣。以4月份為例,中國20個城市的二手房成交大約12萬套,同比較少了18%;一線城市成交4.2萬套,同比較少23%。相比較2016和2017的年均水平,總成交量低了35%和15%,而且銷售量下行的趨勢還在繼續。

統計資料顯示二手房成交量在下跌,但是房價卻在上漲。《香港經濟日報》文章指出,深圳和北京的二手房價格比2015年漲了近50%。中共這麼調整,房價下跌是猴年馬月的事情。換句話說,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外國也有房控措施,加拿大的政策出台後,住房銷售量全面下跌,房價也跟著全面下跌,並不是中國的「量跌價升」。加拿大今年4月的二手房銷量比3月下跌了2.9%,平均房價下跌到49.5萬。

大家知道,2016年8月之前,溫哥華房價年增長率已超過30%,之後卑詩省政府對溫哥華房市實施15%的外國買家稅,房市立刻降溫了。2017年4月,多倫多房價年增長率超過30%,安省政府也實施了15%外國買家稅,房市也出現了與溫哥華類似的冷卻過程。

同樣是房地產市場調控,同樣是擠出房地產市場泡沫,加拿大手起刀落,住房的銷售量和價格都是應聲下落。而中共絞儘腦汁出台調控政策,結果房價越跳越漲,炒作嚴重。你不懷疑中共別有用心嗎?

《香港經濟日報》分析指出,加拿大的調控是遵循市場法則或市場規律,對症下藥。而中共調控是想用行政方式控制對以銀行信貸推動的房地產投機炒作潮,甚至用政策來對抗市場法則及規律,結果火上澆油,房價愈調控愈上漲。這就是中國特色的房地產調控效果。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易憲容指出,中國房地場市場的風險肯定越來越高,中共想遏制房價瘋狂上漲又穩定市場的目標就是一個笑話。這個泡沫肯定會破滅,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感謝您關注新聞看點,再會。

大紀元《新聞看點》製作組  #

點擊下載視頻

責任編輯:李昊

相關新聞
曼哈頓一季度樓市成交量 創六年來新低
分析:中美貿易衝突 大陸樓市面臨三種選擇
北京樓市成交量暴跌50% 房子降價也賣不出去
西安樓市「一房難求」 外界關注背後原因
紀元商城
Nature’s Bounty魚油多款 現有5折優惠
每日更新:超千圖像 探索奇妙植物王國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