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感謝神恩的祭拜節日

人氣 1284

【大紀元2018年09月23日訊】文|勤宜・大紀元
中秋節都離不開一個「月」字,賞月、拜月、祭月、月桂酒、月餅;嫦娥奔月的神話、唐玄宗夢遊月宮的傳說。查閱歷史記載,也頗具詩情畫意,且充滿寓意。

《正德江寧縣志》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中秋節也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有民俗學家認為,中秋祭月是源於慶祝秋季豐收,同時也會拜祭土地神,是一個感謝神恩的節日,因此屬於豐收節。關於中秋節的來源,在不同的國家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

音樂皇帝唐玄宗 夢遊月宮

《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大唐音樂皇帝唐玄宗,一生非常傳奇,據記載,他曾遇很多的異人神仙,特別與音樂有緣。其中一個傳說就是,唐玄宗夢遊月宮,聽到神仙親自為他作曲,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日後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而古籍《西湖二集》中記載了關於神仙葉法善和唐玄宗的一些小故事。

有一段記載:正月上元之後,玄宗道:「何處燈景最盛?」葉法善道:「西涼府燈最盛。」玄宗道:「卿何從知之?」葉法善道:「臣適在西涼府觀燈而回。」玄宗道:「西涼府去此其遙,往返怎生如此之速?」法善道:「臣行道法,千里如在目前。」玄宗道:「朕可去否?」法善道:「可去,但閉目與臣同行,即可去也。」玄宗閉目,但聞得耳邊呼呼之風,頃刻到地。法善道:「陛下可開目矣。」玄宗縱觀燈景,果然最盛。

嫦娥奔月另有版本

長年流傳的嫦娥奔月,都把嫦娥描繪成一個因為自私而獨自偷吃仙丹,捨棄丈夫獨飛月宮的一個故事。如果嫦娥這般自私,那就不太可能有這種結果。善惡有報,自私不誠實之人,怎麼可能去到月宮那麼美好的地方呢?而史書記載的一個故事可能和「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更有關聯。

古籍《集仙錄》當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記載漢朝的南陽公主崇尚修煉,因而常常規勸自己的夫君退身修道,遠離喧鬧與紛爭。但她的夫君表示願為朝廷效忠,不願退身。公主無奈,在華山的草房獨自苦修一年,感應了上天。有人看見公主在絕壁上慢慢乘著彩雲冉冉而去。後人稱那裡為公主峰。這個故事倒是和當年的嫦娥與后羿的故事很相似。

人各有天命,或許公主和夫君都是從天上下凡,各負使命。公主的夫君在人間不負使命,而因此失去了與公主一同返回月宮的機會,天地人仙各居一方,按我們世俗的眼光來看,也是令人傷感。或者他們又在輪迴轉世中相遇,也是另一種機緣。

「中秋」從何而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中國的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而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黃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文人賞月,詩情畫意,宋朝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寫盡人間悲苦冷暖與無奈,雖然期盼擺脫紅塵中的名利情仇,回到「天上宮闕」,又恐高處不勝寒,不禁對天長嘆,無限感傷,借明月抒懷,表達「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心願。紅塵滾滾,我們芸芸眾生其實也是沈迷於世間,為情所困,常常忘記了我們的本真和初心。

東亞文化圈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不僅是華人的節日,在日本、越南、韓國等國也是過中秋節的。雖然在各地發展出不同習俗,但有些習俗是各地皆有的。賞月是各地中秋節的傳統活動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盛,也有祭月的儀式。

餐桌上的團圓點心

中秋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人們都會回到家中一起吃飯、團聚,並且會祭祖、慶豐收,感謝大自然和祖先庇佑。也會吃特定的食品,不少都與月亮、團圓有關,這些食品同時也是祭月的祭品。華人、越南人和琉球人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日本人則會吃月見團子,部份地區會煎太陽蛋。

月餅、月光餅、月見糰子、太陽蛋都呈圓形,代表滿月。另外,時令的水果和其他農作物如楊桃、柚子、梨子、柿子等,在農耕社會中是農民秋季的收穫,也是中秋節的食品和祭品。中秋節也是桂花盛開的時節,賞桂花、喝桂花酒,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甜品也是中秋節的一個習俗。#
本文刊載於舊金山9月22日教育版

每週為您獻上舊金山最新消息

責任編輯:李曜宇

相關新聞
加州社區學院 為無證移民學生創造歸屬感
新學友30年助上千學生 高分進入名牌大學
初中數學大鍋飯? 如何在暑期扳回一城
新學友Open House暑期特色課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