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曲解的成語: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文/孫書香

圖為清 黃鉞《畫龢豐協象》第五幅《黃羊祀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102
【字號】    
   標籤: tags: , , ,

人心中有神、有禮,才會自我約束。脫離儒家文化的內涵,就會把這句話曲解成唯物享樂的藉口了。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如今被現代人解釋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講究:米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其實,這是對孔子的誤解。

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從上下文連貫起來看,這句話應該放到孔子對祭祀食物的要求裡去認識,它不是孔子對日常飲食的講究。

這就有個對祭祀的理解問題。1949年中共篡政以後,孔子被中共解讀成無神論者,但如果孔子不信神,他為什麼祭祀哪?而且,孔子最看重的就是祭祀祖宗與天地神明。其實,真實的孔子虔信神靈,在《中庸》中孔子寫道,普通人看不見神、聽不到神,但鬼神主宰造化,因此他強調對鬼神的祭拜要「齋明盛服」, 孔子說祭神如神在,雖然看不到神,祭祀時,也要如同神在眼前一樣敬畏。

所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應該是指祭祀的食物,不能像尋常飲食那樣處理,祭祀的米要飽滿完整,儘可能精細,肉儘可能切得薄與均勻。食物原料與加工講究潔淨與切割方式,都是恪守祭禮食規,以示對祖先、神靈的虔誠,如此才能達到儒家的盡「仁」盡「禮」。

祭祀的米要飽滿完整。(fotolia)

錢穆先生則認為,「不厭」之意是「不飽食」,意思是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習慣,不要因為食物做的好吃而吃的過多,這種解讀,也符合孔子一貫的克己復禮之道。

《說文解字》中,厭,「笮也」,笮,「迫也」,即強迫,強求之意。據此意解釋這句話就是:米不強求精細,吃肉不強求切得細,對飲食沒有太多的需求,這也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一種表現吧。

以上無論哪種釋義,都與唯物享樂的現代解讀大相逕庭。人心中有神、有禮,才會有自我約束,脫離這層儒家文化的內涵,就會把這句話曲解成唯物享樂的藉口了。

普通人大多貪圖美味,為滿足口腹之慾,常常極盡其奢,食物不好吃就少吃或不吃,但孔子除祭祀以外,對吃並不講究,飯食不因精緻而多吃,肉類不因細美而飽食。吃粗糧充飢、喝生水解渴、枕著胳膊入睡,照樣樂在其中。君子食必有節,怎麼會倡導食物做得精緻就多吃呢?「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參考資料:

《論語》
《中庸》
程樹德撰《論語集釋》
宋丁度等《韻書》
錢穆《論語新解》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句話出自《左氏春秋》,這裡的「將」指的是戰國時代那位只會紙上談兵的趙軍元帥趙括。當時趙王因為中了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結果斷送了趙軍四十萬將士的性命,讓趙國元氣大傷。
  • 一位有道德的正人君子,並不會因為他人看不到就放縱自己。春秋時期的衛國大夫蘧伯玉,就是這樣一位「不欺暗室」的君子。
  • 西元前259年,秦國的六十萬大軍直驅邯鄲,沿途順道占領幾個城池,並沒有遇到什麼阻力,因為趙國的主力軍隊已在前年的長平戰役中折損,剩下的兵力勉強只能防守邯鄲。雖然守城的將士不多,但有善於防禦的廉頗坐鎮指揮,加上邯鄲在百年來的不斷建設後已是十分堅固、易守難攻,因此秦軍無法馬上攻下,只好把城包圍起來,這一圍就是二年。
  • 西元前251年,在趙國和秦國又同時發生了一件大事:趙國的平原君和秦國的昭襄王在這一年相繼去世。燕國趁機攻趙,被廉頗、樂毅擊退,並進而圍攻燕國。
  • 現代人往往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成「男人喜歡追求漂亮的女人」,身材苗條的女子被說成了「窈窕淑女」,這都與其真正涵義相差甚遠。
  • 識時務者為俊傑,常被解釋為:順應形勢、認清時代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傑。此語現在多用於規勸告誡,甚至被用來勸降,意思是人要現實一些,不要過於理想,時代已經這樣了,不要一味堅持自己的想法,要順應時代潮流。現代人也常常說,為了你的前途、事業、家庭、子女等等考慮,你就應該「識時務」。
  • 有一種植物從中國的《詩經》產生的年代以來,就和一家的主婦發生了關聯,從而衍生出一些代稱母親的名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名詞也是代指母親的,是什麼呢?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