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容易得憂鬱症?趕快遠離這些危險情緒

作者: 鄭惠信 譯者: 林侑毅

人氣 1635

有一對年輕夫妻的育兒日記記錄著家庭日常,但從記載中看起來並不是愉快的回憶,到底是怎麼回事?

日記中這麼寫著:

「那個人獨自照顧孩子至今不過幾個月,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不但不滿意我的一舉一動,甚至變成討厭我的存在。在那個人身旁,我也感到非常心痛,變得越來越憂愁。但是在我知道那個人為什麼變了、為什麼那麼辛苦,所以我選擇一再容忍。

有一次,我小心翼翼地問那個人:「你太辛苦了,像是得了憂鬱症,還是心理生病了, 要不要去醫院看醫師,拿些藥回來吃?」結果那個人對我發脾氣,說自己不是憂鬱症,反倒怪我下班回家都不幫忙,家務事也做不好,看著就煩。

那個人覺得我沒有反省自己的錯誤,卻急著將對方當成是憂鬱症患者。我想,如果再繼續說下去也只是不歡而散,便沒有搭話,但是如今回想起來,依然後悔當時沒有說服那個人去接受諮商或治療。」

看似以丈夫的口吻,描寫太太沒有丈夫的幫忙,獨自照顧孩子,又受到產後憂鬱症所折磨的生活,然而實際上卻恰恰相反。這段文字摘錄自韓國前議員張荷娜投稿在《韓民族》日報上的一篇專欄文章。

張荷娜是一名女性議員,她以青年比例代表當選第十九屆韓國國會議員。張荷娜筆下描寫的,正是她產假結束後,回到國會工作崗位,而她的丈夫開始獨自照顧孩子的這段艱辛歲月。育兒日記中出現產後憂鬱症症狀的人,正是張荷娜的丈夫,她刻意將上文的「丈夫」改為「那個人」。

這篇文章繼續接著寫道:

如果把產後憂鬱症的原因,歸結於產婦荷爾蒙的劇烈變化和身體上的變化,那麼杜里爸(張荷娜的丈夫)經歷的痛苦便難以解釋。產後憂鬱症的出現,不只是因為生理上的原因,也因為育兒造成的疲勞、睡眠障礙、壓力等生活上的變化與心理上的原因。

根據福祉部「國家健康情報入口網站」資料,百分之八十五的產婦有過輕度的產後憂鬱, 而百分之十到二十的產婦曾出現重度的產後憂鬱症。換言之,杜里爸所經歷的感受,其實是大多數母親的親身經歷。

不得不獨自照顧孩子的處境,以及缺乏他人心理關懷的日常生活,是杜里爸出現產後憂鬱症的原因。產後憂鬱症是女性生產後的荷爾蒙變化造成的生理疾病,但這裡並不適用於杜里爸。在獨自照顧孩子的環境下,男性也會出現產後憂鬱症,顯然與女性荷爾蒙的問題無關。

現代精神醫學擅長利用各種研究和實驗,將許多社會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個人心理異常, 歸因於生物學上的失衡。面對人類內在摸不到、參不透的奧妙宇宙,精神醫學卻試圖用血清素等幾種神經傳導物質來簡化問題。

想像一下,如果完全去除憂鬱症這類疾病,將會發生什麼事情?雖然憂鬱症衍伸出的醫療產業和製藥產業,已經達到天文數字的規模,難以想像消失後的情景,不過光是想像這個問題,就足以讓我們有某些東西失而復得的感覺。從某方面來看,也許憂鬱症等疾病名稱消失後,會有更多將人們從痛苦之中拯救出來的方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吧。

如果說杜里爸的痛苦不是產後憂鬱症,那該用什麼疾病來稱呼?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錯了:杜里爸的憂鬱不是疾病,那不過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片段而已。

憂鬱和無力感即是生命本身,而非疾病

人心和情緒猶如自然現象,有時寒冷,有時炎熱;有時晴時多雲,有時刮起強風;有時無預警發生地震,有時忽然掀起海嘯,在風平浪靜後,天邊又掛起一彎彩虹,彷彿一切都不曾發生。要說這個世界上最善變的,莫過於天氣了。上一秒還是豔陽天,下一秒也許高氣壓遇上低氣壓,天空立刻降下暴雨。

這種改變與變化,都是地球和大氣的自然運行所造成。颱風或海嘯雖然可能將人類的生活破壞殆盡,不過這並不是地球生病了。就像身體感到寒冷會發抖、感到炎熱會流汗,既不是錯誤的反應,也不是身體生了病。汗水或冷顫也許會帶來不便,不過不必服藥治療, 這只是身體為了維持適當的溫度,經過判斷後做出的反應而已。

情緒也是如此。悲傷、無力和孤單等情緒類似於天氣,人類變化多端的情緒並非疾病的症狀,而是個體展現自我生命或內在的自然反應,憂鬱感則是人類站在看似無法跨越的高牆前,所感受到的情緒反射。

人類的生命面臨了死亡的高牆,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的時間限制。更正確來說,人類的生命即是高牆。從這點來看,所有人類本質上都是憂鬱的個體。

因此憂鬱不是疾病,而是生命普遍的原色。又或者說憂鬱本身不是病,憂鬱即是生命本身。儘管如此,有時我們仍無法擺脫憂鬱的枷鎖,覺得怎麼也看不見盡頭,似乎將困在憂鬱的監牢終老一生,舉目四望無際,茫然無助;也有許多時候我們無力獨自面對一切,這都代表我們得接受幫助。這時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最貼近日常也最能幫上忙的幫助。

一位拚命做到大企業CEO的男子,在退休後身體開始衰退,變得易怒。當事人也很清楚自己有被害妄想,對微不足道的小事變得非常敏感。他開始運動,也報名中文補習班, 試著擺脫這種無力感。即使隔天沒有其他行程,他也習慣睡前將鬧鐘設定在五點,一如他退休前的生活。他說擔心自己鬆懈下來,才會那麼做,然而他的妻子在一旁使眼色說道:「他退休後得了憂鬱症。」

他的無力感是來自退休後的憂鬱症嗎?是必須解決、克服的難題嗎?不是的。那不是必須克服的對象,他的無力感不是因為無法適應退休後的人生,從而產生的病態情緒,而是要學著在生命中與之和平共處的重要情緒。

退休後如果沒有那種情緒,反倒是不正常的。如果有人在退休後,依然像過去一樣充滿幹勁和活力,我會非常擔心這個人。就像為香腸添加過量的防腐劑,使香腸不至於腐敗一樣,若有誰刻意阻擋「退休」這個生命自然發展的過程,最終將自食惡果。

換言之,若有誰不斷推遲生命終究得面對與接受的重要課題,這個人將付出連同利息在內的殘酷代價。退休後的憂鬱與無力感,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情緒反應,甚至在某方面來說是正面的信號。

在韓國,大多數的職場生活忽視每個個體的立體形象與多重角色。個人只能迎合公司的需要活成一個工具,所謂「社會上的成功」,不過是壓抑個人的結果而已。在這種生活的盡頭-退休,是一口氣釋放長久以來被壓抑的身體的重要事件。

說得誇張一些,就像受刑人被關在監獄大半輩子,當出獄的那天,會被刺眼的陽光照得睜不開眼睛一樣;也像原本二十四小時過著既定生活的人,某天忽然可以任意走向四方,可以在任何時間吃飯、任何時間就寢一樣。從這一刻起,人們才算是真正回到了自我生命中。

然而對於關了大半輩子、剛出獄的受刑人而言,這個世界充滿未知與恐懼。他們心中的無力感和憂鬱、被害妄想等,也是退休者會有的情緒。憂鬱和無力感是如實反映心理狀態的一面鏡子。換言之,那時的無力感和憂鬱正是一個信號,告訴自己現在該是好好坐下來審視自我生命的時候了。

剛從監獄出來的人,他們眼睛的虹膜發揮類似光圈的效果,首先阻擋瞬間射入眼睛的陽光;同理,無力感和憂鬱則是告訴當事人,短時間內先試著接受大量的時間和自由、刺激。「不必急著到俱樂部或補習班尋找新的活力,讓自己稍微停下來吧。」內心透過憂鬱和無力感所要告訴我們的,正是這一句話。

藉由這種方式,情緒將我們帶往真實的世界(Real world)。在真實世界裡,我們可以看見最純真的自己。「我也會有那樣無助的時候呀」、「原來我也有欠缺計畫,什麼都控制不了的時候啊」、「原來我也是那樣的人」,隨著這些想法的浮現,對生命的現實感將會一點一滴回來。

最先進入我們眼中的,自然是身旁的家人。接著我們將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之於家人是什麼樣的存在、過去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家人之於我又是什麼樣的存在。脫離螺絲釘般的生活後,人們才有機會看見「自我」。這是生命中的一大喜事。

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狀態,自然是無力感和憂鬱等情緒。踩在這個情緒的踏腳石上,我們開始有所覺悟。這個無力感告訴我們,過去自己總是閃耀光芒的生命,其實只有一半而已。當思考與判斷都無法如此深入窺探自我時,情緒將我們另外一半的面貌原原本本表現出來。這正是情緒所能發揮的力量。

在職場生活中,人們不曾發現自己過著脫離日常、脫離人類的生活。直到退休後,才真正看見自我生命,而這段生命將伴隨著無力感與憂鬱展開。

朋友年逾九旬的老母親跌倒,導致骨盆與大腿骨折。朋友一邊說平時開朗的母親最近常提起死亡的話題,一邊問我:「我媽好像得了憂鬱症,要吃藥比較好吧?」

我反問朋友,「九十多歲的老母親躺在病床上,主動聊起死亡的話題,這算哪門子的病?如果在那樣的情況下,放棄活下去的念頭,只是被動接受治療,那反倒是不自然的、奇怪的事不是嗎?當你母親聊到死亡的話題時,你不妨問問她:『媽,你覺得死亡離你很近嗎?』、『媽,你害怕死亡嗎?』、『媽,最近常常想起誰呀?』這些提問引出的故事, 將會給你和媽媽兩人帶來一段幸福的時光。」

這種擔心母親內心越來越脆弱,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憂慮,這正是成語所說的「杞人憂天」。母女倆手握著手,坦露心中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惋惜、懊悔,這個過程就是治療與穩定的過程。

相比之下,找陌生的精神科醫師,服用抗憂鬱劑,在朦朧恍惚間離開人世, 不是更令人鬱悶、遺憾嗎?為什麼要將這種情緒稱為憂鬱症,並且外包給醫師負責?

無論是老母親關於死亡的話題,抑或是退休後的憂鬱,都不是應該克服的對象。那反倒是讓我們跟上自我生命的旋律,隨情緒波動起伏的時機。

所有情緒都是生命的指南針

現代精神醫學正鋪天蓋地的洗腦大眾:「生命中許多可預期的問題,都是因為體內化學失衡導致的精神障礙,只要吃藥就能解決。」在這種宣傳方式奠定的知識基礎與硬體設備上,醫療產業成為了無可匹敵的「進擊的巨人」。

父母失去子女的傷痛,怎麼能說是憂鬱症?當一個人被宣告癌症末期,他的不安和恐懼為什麼是憂鬱症?退休後的無力感和厭煩、被害妄想等情緒,怎麼也成了憂鬱症?把孩子在學校被排擠時的憂鬱和不安,歸咎於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所造成的憂鬱症,這樣的專家既無情且缺乏責任感。

這些情緒都只是生命中經常遭遇的日常課題,也是必須在旁人的協助下一同跨越的生命難關。任何人都有可能面臨無法獨自跨越的陡峭山崖,比起盲目尋求專家的幫助,更應優先做好心理準備,思考以何種態度面對挑戰,才能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穩定。

「世越號」悲劇發生當時,大量義工源源不絕湧向珍島、安山、木浦,他們說的話幾乎如出一轍。「沒有什麼我能幫上忙的地方,覺得好無力,也有很深的罪惡感。」

這些人的無力感或罪惡感,難道是失敗者的情緒嗎?不是的。當年這些承受巨大創傷的世越號遺族家屬,之所以能夠堅持下去而非選擇自殺,正是因為大量市民的強烈無力感和罪惡感所形成的治療氛圍,給了他們許多可以依靠的地方。

最後將「世越號」牽引至陸地的力量,想來也是許多人的無力感和罪惡感所凝聚成的憤怒, 形成了最根本的動力。儘管朴槿惠政府與媒體聯手,不斷在受害者的傷口上灑鹽,受害者依然能咬牙堅持下來,背後正是因為市民們強烈的無力感與罪惡感所營造出的氛圍,猶如天使般守護著他們。雖然我們除此之外一無所有,但是這股力量正是得以將慘無人道的政府拉下臺的關鍵力量之一。

表面看來,罪惡感與無力感似乎只是虛耗個人精力的無用處情緒,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自有歷史以來,這些情緒便具備足以撼動整個社會的強大威力。罪惡感與無力感的總合, 形成了推動社會的力量。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所有情緒,都是生命的指南針,而非藥物能夠任意去除的無關緊要的渣滓。以藥物克制情緒的同時,生命的指南針與燈塔將隨之崩塌。情緒正是自我存在的核心。@

本文摘自<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用三句話暖進人心,做個支撐他人的成熟大人,采實文化>

.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來嗎?小心憂鬱傾向!
.憂鬱從何而來?如何與之共處?
.憂鬱症是人類三大疾病之一 如何應對?

責任編輯:陳真◇

相關新聞
我沒有憂鬱症
我沒有憂鬱症 人氣 24
研究:「坐」超過8小時 提升憂鬱情緒
短暫改變飲食 可緩解憂鬱症狀
遠離憂鬱症 1個秘訣最平凡卻最有效
紀元商城
Nature’s Bounty魚油多款 現有5折優惠
每日更新:超千圖像 探索奇妙植物王國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