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驚動皇上 跨越關山圓了情人夢

作者:懷忍忍
跨越關山千里,一首詩怎樣為人牽起紅線?(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883
【字號】    
   標籤: tags: , ,

胡人羌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明月閑。
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
[《塞上聞笛》 高適]

唐玄宗開元年中,邊塞上。馬車來到,拉來了一批軍需用品。

「大家過來領賜!這是皇上頒賜的夾棉短袍(纊衣),人人有份!」

征戍歲月中,來自京城、來自故鄉的一訊一物,包裹著濃情厚意,慰貼荒漠戍人之心。

有一個兵士領到短袍,喜孜孜試穿新衣,手伸入口袋裡時,發現竟然有東西。這袍子還散發著新衣的味道呢,不可能是別人穿過的舊衣呀!摸出來一看,是一張紙,上面還寫著幾行字:

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
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
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棉。
今生已過也,重結後身緣。

灑落紙上的字跡,竟是一首浪漫的款述心曲的寄情詩。縫製這件袍衣的伊人希望哪個得袍的沙場征人戍客,在苦寒中能夠得個好眠。伊人的針線壓進了情意,把袍衣縫得紮紮實實:「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棉」。

當兵士看到「今生已過也,重結後身緣」,不免啞然傷感,伊不是在追求偶遇奇緣,只是幽幽敘述自己的命運。

手作這件袍衣的伊是怎樣的一位女子?她的弦外之音,淒淒然流露感傷之情。

這兵士把袍中藏詩拿給將帥看。敢是將帥也被詩情打動了,他將這袍中寄情詩呈報皇上。

這批袍衣是在後宮中趕製的,出自宮女之手。玄宗得到邊塞將帥回報後,下令將詩在六宮中公告,同時下旨:「誰作了這首詩不要隱藏身分,朕不怪罪。」

有一個宮人出面謝罪。玄宗深深憐憫她,於是將她嫁給得詩的士兵。宮女的悲夢一夕變成美夢。她對得詩的士兵說:「我與汝結今身緣。」知道這「纊衣藏詩」的人也為這意外的圓滿結局感到高興,「纊衣寄詩」的典故也繼續在後代流傳。

在唐朝時,像這樣浪漫的「纊衣寄詩」牽繫良緣還不只一起。唐僖宗朝,宮中內製袍衣千件,賜給戍守塞外的吏士。有個屬於神策軍的將士馬直在袍中夾層棉絮中得到一枚金鎖,金鎖上寫了一首詩:

玉燭制袍夜,金刀呵手裁。
鎖情寄千里,鎖心終不開。

馬直將金鎖在市集賣出,有看到的人報告他的將帥。將帥把袍衣藏詩上奏。僖宗下令馬直回京,把寫詩的宮人賜給他為妻。後人把這故事寫成《金鎖曲》流傳於世。(《翰府名談》)

另外一件類似的情詩解危的故事也是發生在唐朝。朱滔(740—785年)在建中三年謀反,抓人當兵。他在練兵場上閱兵,看到有一個士子模樣的人,容止可觀,舉止高雅。

朱滔把他招過來,問道:「你是做什麼工作的?」
士子說:「學作詩。」
又問他:「有妻子嗎?」
士子說:「有。」

朱滔立即令他作一寄給妻子的詩。那人拿起筆來立即寫就了:

握筆題詩易,荷戈征戍難。慣從鴛被暖,怯向雁門寒。
瘦盡寬衣帶,啼多漬枕檀。試留青黛著,回日畫眉看。

這詩表達了對妻子的想念,表達自己不是從軍的料,陳述自己淒楚的心情,夜裡常哭濕了枕頭,人也瘦了,請妻子等著他,等他回家重拾恩愛生活。

朱滔看後,又令他代妻子作一答詩。他很快又寫出來了,代言了妻子企待他歸去的心情:

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
胡麻好種無人種,合是歸時底不歸?

朱滔看了受到感動,送給他束帛,放他歸鄉。

有情天地,沉默的詩歌款款道出多少心底事;迢遞關山,深情的詩歌牽起多少紅塵緣。

@*#

——事據《本事詩》、《翰府名談》、《詩話總龜.前集》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天燈, 放天燈, 天燈節, 台灣, 平溪
    黃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這一天裡,人們鬧元宵,吃元宵、猜燈謎、結伴賞花燈,古代詞人也把賞燈會情景寫進詩詞。寫元宵燈會的詞,不計其數,而南宋辛棄疾的一闋《青玉案‧元夕》,則千古長在人心。詞中有元宵的勝景,詞中對燈節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 在古代留下許多龍的故事;對現代人來說,有人認為「龍」只是一個概念,也有人認為龍的故事只是一種神話傳說。有意思的是,為何自古以來每個民族都離不開神話故事呢?歲逢甲辰龍年,我們也來回味一些龍的故事。
  • 「不重則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則就沒有尊嚴、威嚴。這裡的「重」,始自內心, 「正心誠意」,修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現出來了,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相反,如果一個人不自重,言行輕佻,勢必招來侮辱,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