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話虎】虎威吉祥 驅邪避瘟

文/宋寶藍
在古代祭祀時,人們使用的禮器有不少青銅器或玉器製成虎形,繪製虎紋。圖為春秋時期虎形玉珮。(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61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中華民俗中,虎的紋飾和形象成為納福驅邪、鎮宅禳災、祈願吉祥的象徵。比如過年時,長輩會讓孩子穿上虎頭鞋,戴虎頭帽,睡虎頭枕,希望孩子不受邪祟侵擾,平安健康地長大。或在大門貼上虎圖,用以驅邪,鎮守家宅。除此之外,我們來看看,威猛的老虎還有哪些意象吧。

禮器通神 虎象神威

在古老的天文概念中有四象之說,即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四象。漢畫星宿圖中,西方星宿以一隻張口翹尾的猛虎為主,排列群星。白虎主西方,屬金,被稱為戰神,主掌地上的殺伐之事,有著懲惡揚善的神力。歷代占卜擇吉或排兵布陣,「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華人耳熟能詳。

在古代祭祀時,人們使用的禮器有不少青銅器或玉器製成虎形,繪製虎紋。比如虎卣、青銅虎鳥獸紋觥,龍虎紋青銅尊等。玉器中有立體圓雕玉虎,虎形玉片等。西方星宿是白虎星座,主地上的兵征、殺伐之事,「發兵瑞玉,為虎文」(《說文解字‧玉部》)的玉器是玉琥,《周禮》視玉琥是六器之一,「以白琥禮西方」。

上古三代(夏商周三朝),夏朝有龍旗虎歷,商朝的出土文物有龍虎尊,周代則有龍虎節,比如《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龍虎同時並舉。

漢朝應劭著作的《風俗通義‧祀典》中說:「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畫虎與門,鬼不敢入」。老虎是百獸之王,能吞噬妖邪鬼魅,所以古人過節時,會在家門貼上虎圖,畫上老虎,以虎之神威鎮守家宅,驅逐邪祟。

虎將虎帥

虎是威武勇猛之獸。在世人心目中,老虎以其不可撼動的威勇形象,歷代被視為勇猛或權威的象徵,被廣泛運用在軍中。

春秋時,齊國管仲著作《管子‧形勢解》,其中說道:「虎豹,獸之猛者也。居深林廣澤之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虎豹是威猛之獸,商朝周朝之時,就以「老虎」命名軍隊。《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伐紂,率領大軍行至盟津,他所率領的軍隊中「戎軍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虎賁」代指勇士。

古人稱呼勇士為虎賁、虎將、虎夫等,一些軍營還被稱為虎賁營。據《後漢書‧百官志》記載:「虎賁中郎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虎賁宿衛。」西晉時仍沿用漢制,光祿勛下統武賁中郎將。武官的戎服稱為「虎服」;武將的營幕稱為「虎帳」;古代調兵的信物,其中就有「虎符」。到了明朝時還將一種形體短粗的火炮稱為「虎蹲炮」等等。

宋度宗時,出現了龍飛榜。興化陳文龍大魁天下,高中狀元。胡躍龍則是省元,是宋朝禮部試進士第一名。巧的是,當時的范文虎是殿帥,是統領禁軍的殿前司長官都指揮使,而孫虎臣則是步帥。於是有人就出了對子,云:
「龍飛策士狀元龍省元龍。
虎帳得人殿帥虎步帥虎。」

佛門僧侶 伏虎傳奇

既然老虎威猛無比,震懾百獸,那麼能駕馭老虎的人,也必然非同尋常,非仙既道,非佛即神。佛家信仰留下的伏虎文化,影響了歷代的藝術創作和建築藝術,不少繪畫和名勝古蹟描繪了伏虎僧人的事蹟。

《太平廣記》卷九十七記載了一位異僧,時人稱其空如禪師。年輕時,他嚮往佛門生活,經過一番波折,來到陸渾山,在寺廟中修行。山中多猛獸,然而老虎在他面前絲毫沒有虎王的架子,對僧人非常溫馴,沒有凶暴的跡象。有時,空如禪師在山中偶然遇見野豬與老虎搏鬥,他揮揮手杖驅趕它們:「施主,你們不須互打。」老虎和野豬便會知趣地散開。人們敬重禪師,沒有人敢輕慢待他。

北魏時期,有一次僧稠法師在王屋山見到了兩隻老虎,正在吼叫爭鬥,企圖以聲勢壓住對方。僧稠徑直走上前,將錫杖插在兩虎中間。面對這位慈悲為懷的僧人,那兩隻老虎似乎感到羞愧,遂即低下頭各自散開了。

西晉時期,天竺僧人耆域入華,在襄陽渡江時,船夫見他是個和尚,衣衫襤褸,就沒讓他搭船。等到船至彼岸時,人們驚訝地發現耆域已經渡江了。而且還有二隻老虎走在前面,像是為耆域導路一樣。老虎收起耳朵,垂下尾巴,很是溫順。耆域像是撫摸寵物一般,摸摸老虎的頭,老虎就離開了。兩岸的人們看著人虎相隨的奇特畫面,都跟著耆域而行。

天師馭虎 攝邪歸正

在道家信仰文化中,張天師馭虎,為百姓驅逐邪祟。《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18記載,漢朝天師張道陵修道煉丹時,經常有青龍白虎圍繞著丹鼎。他修成後,有一年西城房陵一帶出現白虎神,但嗜好飲人血,當地的百姓為了活命,每年必殺一人祭祀白虎。張天師憐憫百姓,於是召來白虎神,以神力教戒它,攝邪歸正,為百姓解除了魔難。

自宋朝以降,每逢端午,用艾草編成老虎,稱為艾虎。家家戶戶懸掛張天師馭虎像,以禳災辟邪。宋朝諺語說:「掛天師,撑著眼,直下覷,騎個生獰大艾虎,閒神浪鬼避他方。」又說:「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蟲歸地府。」諺語描繪了張天師為百姓驅逐妖邪,保護百姓平安。

參考資料:
《太平廣記》卷97
《齊東野語》卷17
《高僧傳》卷9
《續高僧傳‧僧稠傳》卷16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18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