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有話要說

美國冬季藝術展  溫暖你的心房
(Lorraine Ferrier撰文/吳約翰編譯)
喬凡尼‧巴蒂斯塔‧高里(Giovanni Battista Gaulli),外號巴奇喬(Baciccio),作品《聖約瑟夫擁抱聖嬰》(Saint Joseph Embracing the Infant Christ)。(諾頓西蒙基金會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6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真正的繪畫藝術,不只帶給人們驚喜,還像在向我們招手;她充滿吸引力,讓我們不自覺地想要親近她,傾聽她想要訴說什麼。」法國藝術評論家羅傑‧德‧皮爾斯(Roger de Piles)在他1708年的《繪畫原理》(Principles of Painting)中寫到。

傳統藝術與我們的心靈對話時,隱含著對我們溫和的引導或警示,同時也為我們提供解方,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近期在全美各地舉辦了多場盛大的冬季藝術展,展出的作品蘊藏著傳統藝術善良的價值觀。這些藝術作品的到來,有如寒冬裡溫暖的壁爐。也正如德‧皮爾斯所言,「傳統藝術」在對我們傾吐心聲。

藝術的意義

喬凡尼‧巴蒂斯塔‧高里(Giovanni Battista Gaulli),外號巴奇喬(Baciccio)。畫作《聖約瑟夫擁抱聖嬰》(Saint Joseph Embracing the Infant Christ)溫柔地表現出信仰和父愛。畫面中,約瑟夫慈愛地凝視著正拽著自己捲曲鬍鬚的兒子。這是一個討喜、普世的場景,撥動著我們的心弦,引領著我們的同理心進入畫作的世界中。其實,巴奇喬的畫作超越了世俗的父子關係,他藉由描繪聖嬰身上散發出的光環,將這幅畫作和我們,提升到了另一個更高的層次。

喬凡尼‧巴蒂斯塔‧高里(Giovanni Battista Gaulli),外號巴奇喬(Baciccio),作品《聖約瑟夫擁抱聖嬰》(Saint Joseph Embracing the Infant Christ),約1670年─1685年創作。油彩、布畫;50英寸×38 1/4英寸。(諾頓西蒙基金會提供)

雖然「聖母與聖嬰」(The Madonna and Child)的主題較「約瑟夫和聖嬰」常見,但是,這兩個主題的藝術作品都源於相同的創作理念,旨在幫助人們如何在世俗或宗教的環境中進行沉思和祈禱。

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諾頓西蒙博物館」(Norton Simon Museum)舉辦的展覽,主題是「肢體的表現張力:記憶、奉獻、慾望(1420年到1750年)」[The Expressive Body: Memory, Devotion, Desire(1420年–1750年)]。其中巴奇喬的畫作也收錄在本次60多幅繪畫、素描、版畫和雕塑作品的展覧中。展出作品均來自「諾頓西蒙博物館」的館藏,當中還有許多是首次公開展覽。

身為今日的藝術愛好者,當我們在博物館和美術館等人造建築物裡欣賞絕大多數的藝術作品時,都必須站在繩索圍欄或玻璃櫥窗前方,但這與藝術家的初衷相去甚遠。

本次展覽探討了過去人們如何與藝術作品中的人物互動。這些作品曾經在家庭住所、教堂和藝術收藏家的收藏櫃裡展示;以明確的主題教育,激發奉獻,傳授或提升人們的道德感。

弗朗切斯科‧博蒂奇尼(Francesco Botticini)作品《聖母子與四個天使和兩個基路伯》(Virgin and Child With Four Angels and Two Cherubim),約1470年─1475年間創作。坦培拉蛋彩畫、面板;25 3/4英寸×19 1/2英寸。(諾頓西蒙基金會提供)

觀眾可以近距離體驗這些藝術作品。過去收藏家們鑑賞藝術品時會直接觸摸版畫和雕塑作品,陳列在展館裡的青銅雕像維納斯身上的銅銹(物品經過處理或暴露在空氣中某些元素中而產生的綠色薄層)即是證據。期待懷孕的夫妻可以欣賞美麗情侶的畫作,祈求生個健康寶寶。虔誠的信徒可以透過觀賞畫作或雕塑,沉思殉道者的苦難,生出慈悲心、加深信仰,讓自己更接近上帝。

雕塑《聖母領報》(The Virgin Annunciate)的特寫,14世紀上半葉。大理石;37英寸×11英寸x6 1/2英寸。(諾頓西蒙基金會提供)
阿戈斯蒂諾‧迪‧喬凡尼(Agostino di Giovanni)作品《聖母領報》(The Virgin Annunciate),14世紀上半葉的創作。大理石;37英寸×11英寸x6 1/2英寸。(諾頓西蒙基金會提供)

神聖的傳統

「使用敬拜物品,當作支持信仰的管道,仍然是現存的傳統,它也是一條貫穿許多信仰和價值體系的線索」。密蘇里州堪薩斯城「尼爾森-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路易斯和阿德雷德基金會」(Louis L. and Adelaide C. Ward)的歐洲藝術資深策展人艾米‧馬塞羅‧德格蘭(Aimee Marcereau DeGalan),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道。

九幅1400到1730年代的畫作和雕塑目前正在博物館裡展出,展覽主題為「奉獻之珍品:羅克赫斯特大學范阿克倫宗教藝術收藏」(Objects of Devotion: Highlights From Rockhurst University’s Van Ackeren Collection of Religious Art)。

(左到右)朱塞佩‧馬薩(Giuseppe Mazza)的作品《聖母的頭》(Head of the Virgin),約1700年─1725年間的創作;大理石。彼得‧斯特魯德爾(Peter Strudel)的作品《聖母無原罪》(Immaculate Conception),約1700年的創作;大理石。朱塞佩‧瑪麗亞‧克雷斯皮(Giuseppe Maria Crespi)的作品《神聖家族》(The Holy Family),約1730年的創作;油彩、布畫。范阿克倫宗教藝術收藏(Van Ackeren Collection of Religious Art),羅克赫斯特大學(Rockhurst University)格林里斯畫廊(Greenlease Gallery)。(Gabe Hopkins/尼爾森-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提供)

這場小型的展覽展出基督徒如何運用不同的方式,以藝術品來指導與深化他們對信仰的堅持。

透過宗教繪畫和雕塑,過去的藝術家能夠有效地將神聖的真理傳達給大部分目不識丁的民眾。藝術家將現實情感注入於藝術作品中,可追溯於1300年的西歐創立的藝術形式。觀賞者受到作品的感動,可能會在心靈層次上獲得深刻的領悟,因而能更接近上帝。

朱塞佩‧馬薩(Giuseppe Mazza)的作品《聖母的頭》(Head of the Virgin),約1700年─1725年間的創作;大理石。是為紀念黛西‧卡曼(Daisy C. Kahmann)女士而贈予埃爾默‧皮爾森夫妻(Mr. and Mrs. Elmer Pierson)的禮物;范阿克倫宗教藝術收藏,羅克赫斯特大學格林里斯畫廊。(Gabe Hopkins/尼爾森-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提供)

信徒們透過帶有濃厚宗教意味的圖像來表達對聖者的敬意,也將他們的悲傷和快樂託付其中。

《站立的女聖人》(Standing Female Saint),約1450年─1460年間的創作,作者不詳;材質可能是椴木。贈予羅伯‧格林里斯家族(Robert C. Greenlease Family)的禮物;范阿克倫宗教藝術收藏,羅克赫斯特大學格林里斯畫廊。(Gabe Hopkins/尼爾森-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提供)

展覽裡有一位站立的女性聖徒雕像,推測是用椴木雕刻而成。目前尚不清楚這座15世紀的德國雕像,描繪的是哪位聖徒,因為任何能考證她身份的象徵物都已不存在。她伸出空蕩蕩的左手,這可能是僅存能證明她身份的暗示。例如,聖女加大利納(St. Catherine)手中會拿著一本書;而聖女白芭蕾(St. Barbara)會拿著一把劍或聖杯。在雕像旁的註解如此寫到。

彼得‧斯特魯德爾(Peter Strudel)的作品《聖母無原罪》(Immaculate Conception),是一座令人讚歎的大理石雕塑。讓人肅然起敬的聖母瑪麗亞屏住呼吸,凝視著上帝。莊嚴的雕塑展現基督徒所相信的那一刻:上帝創造瑪麗亞之時,即使其免受原罪的污染。

彼得·斯特魯德爾的作品《聖母無原罪》,約1700年的創作;大理石。贈予羅伯‧格林里斯家族(Robert C. Greenlease Family)的禮物;范阿克倫宗教藝術收藏,羅克赫斯特大學格林里斯畫廊。(Gabe Hopkins/尼爾森-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提供)

斯特魯德爾創作的瑪莉亞很容易就能感動我們,因為瑪莉亞的手勢是那麼真實,試問有誰不會在震驚的時刻屏住呼吸與環抱胸膛呢?並且,斯特魯德爾刻意運用基督教的象徵物作為傳達,這肯定不只是一個普通的世俗場景。瑪麗亞站在一個天體上,腳下踩壓著一條咬著蘋果的蛇,而這條蛇在警告我們:打從人一出生就受到犯罪的誘惑。然而,瑪麗亞憑藉她的美德,證明了純潔的信仰可以戰勝罪惡。在她的腳下,快樂的小天使邱比特,正慶祝她如神蹟般的降臨。

根據雕塑旁標題卡上的註解,在1600年代以前,藝術家們已經設定好代表基督教核心概念的象徵物。例如,每當要描繪聖母無原罪的藝術創作時,就會展示出瑪麗亞敬畏地環抱胸膛,或是十指緊扣祈禱的樣貌。新月(如同在斯特魯德爾的雕塑中所見)或星冠「如同魯本斯(Rubens)和喬凡尼‧巴提斯塔‧提也波洛(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的畫作中所見)」則象徵太陽,因為基督徒相信聖母瑪麗亞身披太陽,腳踏月亮。

拉丁美洲的神聖藝術

神聖的藝術,也是博物館的另一個展覽焦點。該展覽於二月開幕,展出來自秘魯、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爾等15幅西班牙裔畫作,主題名為「尼爾森-阿特金斯博物館拉丁美洲畫作:湯瑪收藏」(The Nelson-Atkins Paintings From the Spanish Americas: The Thoma Collection)。這些畫作是在西班牙統治時期的創作,歡迎民眾前來參觀,無論是休閒、祈禱或沉思皆可。

《我們的聖母蒙吉》(Our Lady of Monguí),17世紀的作品(18世紀添加上黃金裝飾),哥倫比亞藝術家創作。油彩和黃金、面板;12 11/16英寸×10 3/16英寸。卡爾與瑪麗蓮‧湯瑪基金會(Carl & Marilynn Thoma Foundation)收藏。(Jamie Stukenberg/卡爾與瑪麗蓮‧湯瑪基金會提供)

在歐洲帝國中,西班牙帝國曾經是最大也是統治時間最長的帝國。將近500年的時間,西班牙統治著廣闊的領土,一路從南亞延伸到南美洲。

西班牙對拉丁美洲的殖民始於1535年,當時的新西班牙總督轄區(the viceroyalty of New Spain)在今日的墨西哥、中美洲和美國南部某些地區。到了1542年,南美洲(巴西和最南端除外)變成秘魯總督轄區。

《天使長米迦勒》(Saint Michael the Archangel),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期的作品,作者可能是玻利維亞藝術家。油彩、畫布;67 1/8 英寸×38 7/8英寸。卡爾與瑪麗蓮‧湯瑪基金會(Carl & Marilynn Foundation)收藏。(Jamie Stukenberg/卡爾與瑪麗蓮‧湯瑪基金會提供)

歐洲的藝術家們踏上艱辛的旅程,穿越大西洋來到拉丁美洲。他們為家庭、修道院和教堂創作宗教藝術,將宗教藝術傳遍整個拉丁美洲。

截至17世紀,受到來訪的意大利藝術家們的影響,以及複製與改編自歐洲傳入的藝術,南美洲的藝術家們已經能發展出一種拉丁美洲獨特的藝術風格。到了18世紀,許多地區性學校和藝術學院已經躍升成為著名的宗教和世俗委員會。

例如,在《我們的聖母科查卡斯》(Our Lady of Cocharcas)這幅畫中,一位身份不名的秘魯藝術家,生動地描繪了安地斯山朝聖者的隊伍。畫面中充滿了穿著五顏六色衣服的朝聖者,長途跋涉往高山上去,表達對聖母的敬意。

這幅畫的風格和色調,總會讓人想起老彼得‧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的快樂農夫畫作。

聖母瑪利亞位於作品的中心位置,提醒著天主教徒,要將聖母置於生活的核心。聖母手裡拿著一尊科帕卡巴納聖母(Our Lady of Copacabana)雕像,象徵16世紀科查卡斯的(Cocharcas)朝聖之旅。

相傳,一位住在科查卡斯地區的天主教見習修士,在耶穌會贊助人的帶領下,前往迪迪喀喀湖(Lake Titicaca)畔的科帕卡巴納聖母神殿朝聖,目的是為了療傷。然而,在去神殿的路上,他發現自己所有症狀都消失了。於是,他發願餘生奉獻聖母。他帶回一座小型的科帕卡巴納聖母雕像,與耶穌會一起將雕像安置在這座小教堂裡。

這些展覽最突出的地方是這些藝術作品大約是600年前(15世紀)創作的。基於人類共通的經驗所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其傳達的信息已經超越了時間和語言。當我們欣賞這些傳統藝術時,我們將能與這些崇尚人性本善的祖先遺產連接上。的確,這是值得一說的!

展覽訊息:

展覽主題:「肢體的表現張力:記憶、奉獻、慾望(1440年到1750年)」[The Expressive Body: Memory, Devotion, Desire(1440年–1750年)]。
地點: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諾頓西蒙博物館(Norton Simon Museum)。
展覽期限至3月7日。更多詳情請點這裡

展覽主題:「奉獻之珍品:羅克赫斯特大學范阿克倫宗教藝術收藏」。
地點: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尼爾森-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展覽期限至6月17日。

展覽主題:「拉丁美洲畫作:湯瑪收藏」
地點: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尼爾森-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展覽時間:2月12日到9月4日。
更多信息請點這裡

原文Traditional Art Has Stories to Tell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有關美術和手工藝的文章。她主要關注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和工藝師,如何從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美和傳統價值觀。她尤其希望能為稀少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發聲,希望能保存傳統藝術遺產。她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任何喜愛色彩豐富的巴洛克藝術畫作的人,一定都看過像普桑、魯本斯或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等大師級人物的作品。大量的展覽、出版物,甚至是電影,塑造了我們對聖經和神話場景的想像,並進一步將這些畫面,烙印在我們的意識當中。
  • 作為《真善忍國際美展》的協調人和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全世界人物寫實油畫大賽」評委會主席,也作為在藝術實踐中追求了六十多年的一個普通藝術家,特別是按照「真、善、忍」修煉了二十多年的一個法輪大法弟子,本人對油畫藝術家和人類藝術的狀態十分憂懼。
  • 新西蘭一位創新藝術家以其精細的版畫雕刻作品聞名於世,她將自己深厚的版畫背景與繪畫相結合,以自己鑽研出的獨特雕刻手法創作出錯綜複雜的美麗畫作。
  • 文字工作者曹松清,除了筆耕,寫報導的筆變成了畫畫的筆,也是藝術家的曹松清將對故鄉馬祖的情感與想念,用畫來呈現,出生於馬祖的他,對故鄉有著獨有的情感,他用畫筆畫下馬祖的人風情景色,用「印象」與「創新」兩個系列畫風來呈現,要讓觀畫者看到馬祖的特有風情。「島嶼x呼喚」即日起至3月23日,在新北市鶯歌區台華窯三館/典藏空間館展出。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