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3月05日訊】「兩會」召開,李克強將作《政府工作報告》,就業是繞不開的一大難題。去年初,當局樂觀(「東升西降」),就業政策的預期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而今年呢,當局判斷經濟形勢嚴峻,「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1949年以來第五次失業潮正在形成,再加上應屆大學畢業生首次超千萬,就業真是難上加難,成為中共的心頭大患。
雖然中共口口聲聲講「就業優先」,號子響亮,但在現實中,總是小打小鬧、兜圈子,例如有效解決就業問題的三道坎,就是遲遲不邁過去。
第一道坎:獲取、公布真實的失業率數據
中共早在2002年11月「十六大」上就將「充分就業」納入政府宏觀調控目標體系。2018、2020年分別提出的「六穩」、「六保」都把就業放在第一位。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
但是,正如大陸著名經濟學家余永定所講,「就業統計是所有經濟統計數據中最不可靠的數據。由於中國目前失業狀況的複雜性,統計誤差可以是數以千萬計。」在這種情況下,就業增長怎麼成為宏觀調控的綱?如何能根據新增就業目標來調整財政、貨幣政策?
眾所周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反映勞動力市場狀況的指標如失業率,是宏觀經濟的充分信息指標和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依據。但長期以來,中共的失業率數據失真到成為一個笑話,與實際經濟情況不沾邊。
中共的失業率數據是其自1994年起搞的全世界獨此一家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標。這個指標是政府就業管理部門的行政記錄,只登記本地非農戶籍的,「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這個指標既不甚敏感也不全面,十分有限的波動性使其不能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依據。
中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又學國際做法搞了個「城鎮調查失業率」。這個指標由統計部門抽樣調查獲得,採用國際勞工組織的失業標準,按照常住人口統計(既包括城鎮本地人,也包括外來的常住人口)。2018年起,中共將「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城鎮調查失業率」兩個指標一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國家統計局按月定期發布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和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用城鎮調查失業率替代城鎮登記失業率。中共「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十四五」期間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
雖然「城鎮調查失業率」比「城鎮登記失業率」大有進步,但仍有大缺陷。這是因為中共的特殊戶籍政策和城鄉二元經濟,中國存在著一個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高達29,251萬人,比上年增長2.4%),而當前針對城鄉家庭就業狀態的抽樣調查,將在家務農也視為就業,農民工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回到農村並不會被作為失業來對待。
因此,目前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指標仍不能真實反映失業狀況。例如,2020年3月,官方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在疫情衝擊下,相比2019年底僅上升了0.7%),經濟學家李迅雷的相關研究結論卻是「國際通用的失業率或在20%附近」。差距如此之大!表明「城鎮調查失業率」指標的確需要重新設計。
重新設計,在統計技術上並不難,但是一貫造假掩蓋真相的中共能同意嗎?
第二道坎,切實保護「靈活就業者」權益
2018年初,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似乎信心滿滿;但是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卻開始提「六穩」,這是因為中美貿易戰已經開打,中國經濟形勢惡化,就業問題凸顯。
解決就業問題,中共並無高招,其主要做法就是號召「靈活就業」。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2021年8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也強調「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發展」。
的確,「靈活就業」國際上也通行,但是,「靈活就業者」的權益保障也必須同步跟進,而中共在這方面卻是口惠而實不至,工傷、養老、職業培訓等等都成為「靈活就業者」的痛點。例如,2020年底,某外賣平台一騎手在送餐途中猝死,其家屬在追究工傷保險責任由誰承擔時,被告知僅可以獲得2000元人道主義賠償和3萬元商業意外險賠償。在社會廣泛關注下,該平台最終給予騎手家屬60萬元撫恤金。
事實上,早在2003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提「靈活就業」,而「靈活就業形勢和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必須引起關注」這類建言、議案也多,可這些年中共就是不作為,或只「口頭作為」、「文件進步」。
形勢不等人,現在逼到眼前了,《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2020年7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應急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醫保局、最高人民法院、全國總工會共同印發)怎麼落地?中共什麼時候能拿出實質有效性的政策來促進「靈活就業」,保障「靈活就業者」呢?
第三道坎,發揮失業保險制度的應有作用
中國現行失業保險制度建立於1999年(國務院頒布施行《失業保險條例》),存在一定的軟肋,而《失業保險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雖早在2017年11月就已經完成,並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但至今沒有公布修訂版。
2008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失業保險司提交的「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問題」一文,提出8條立法建議,基本沒有推行;所提出的問題,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更顯嚴重。2020年5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如下三大問題。
第一,「失業受益率」過低。例如,2018年我國調查失業率是4.9%,失業人數是2130萬人,但年末領取失業金的人數只有223萬人,僅占失業人數的10%多一點。而且,220萬左右已經成為一個「常數」——2009年是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最嚴重的一年,那年末我國領取失業金的人數也只有235萬。從2009年以來,領取失業金的人數一直在230萬左右浮動,持續到現在11年了。
第二,「參保的受益率」過低,領取失業金人數占參保人數的比例持續下滑。2004年,中國「參保受益率」是4.0%,當年末領取失業金人數是420萬,參保人數是1.05億。到2018年,這一比率降到1.1%,當年領取失業金人數223萬,參保人數是2億,14年間參保繳費的人數增加了1倍,領取失業金人數卻在減少。
第三,失業保險基金累計結存越來越多。2004年餘額僅為400億元,到2018年增加到5800億元,14年裡增加了13倍還多。
2020年以來,疫情重創中國,失業問題大為突出,可前兩個問題基本仍舊,只第三個問題有所變化,請看下表。
失業保險幹什麼用的?對因失業而暫時中斷勞動、失去勞動報酬的勞動者給予經濟幫助,保證其基本生活,並通過轉業訓練、職業介紹等手段,為他們重新實現就業創造條件。但在實際運行中,這卻成了中共的一種斂財手段。《失業保險條例》設計了三種可以領取失業金的條件,可以說是「苛刻」,導致「錢發不出去」。
雖然,2020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通知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但除上海外,全國反應不大。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21年1-3季度本市社會保險基本情況」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累計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65.7萬人,而2019年和2020年同期累計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分別是21.21萬人和23.10萬人。上海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尚有65.7萬人領取了失業保險金(這並不完全覆蓋實際上失業的人),說明失業問題相當嚴重。
上海尚且如此,全國難道不更糟嗎!而全國領取失業金的人數並未相應增加,這說明什麼問題?
結語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建議向所有失業人員發放失業金,哪怕是讓5800億元失業保險累計結存清零,但如果目的是保障失業人員,是讓失業保險的作用回歸「本源」,也是值得的。這不影響失業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
為什麼呢?失業保險制度是以支定收(不同於養老金),它屬於當期的風險,當期收錢,當期發錢。建立失業保險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應對經濟周期。失業保險基金結餘的正常增長曲線本應是一條波浪形,經濟景氣時呈上升趨勢,衰退時呈下降趨勢。所以不要害怕把「子彈」都打出去。例如,2009年美國政府將以往六七年積累的失業保險基金全部支付給失業者,還向財政借錢。
不過,中共政權畢竟不同於民選的美國政府。它可以天天喊「就業優先」,但要落到實處可就難了。難在哪?70餘年的歷史證明,它就是以蹂躪、愚弄中國人為存在目的的,「好話說盡」的同時「壞事做絕」。不要期望中共會為解決就業問題,來邁過這三道坎。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