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香港在近代中國的作用 遠遠未得到研究

人氣 874

【大紀元2022年07月18日訊】(香港大紀元記者理爾、張瑛瑜綜合報導)香港著名作家倪匡離世,《大紀元》主筆石山亦感受甚深。他從倪匡談到香港在近代中國的角色是保留中國傳統,並將之傳播到世界各地。他認為香港在近代中國,以至人類歷史的作用,「遠遠未得到研究」。

長期以來,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但石山從大陸到香港之後卻有不同的感受。他認為「香港才是很中國的」,「香港話、粵語沒有經過官方的改造,所以能保留很多中國文化的東西在裡面,中國文化的那種韻味在裡面,香港的書其實保留了很多中國文化的東西」。他發現「中國大陸才是真正的『文化沙漠』」。

香港文化人傳承了中華文化古風精髓

石山提到,1949年後,大量中國人從大陸逃難到香港。不過香港的移民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原的人為了躲避北方野蠻外族入侵,逃難到廣東一帶,包括香港。他指出1949年的移民潮,就是「不喜歡共產黨、不喜歡那一套東西,很多人就來到了香港」,其中包括錢穆等學者。

「中國人的文化人,即傳承中國文化的文化人已經被共產黨打得七七八八了,已經完全沒有了。剩下一些在香港還有,我覺得這一點英國人是很厲害的。」石山舉例,英國人在香港成立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是其中一所,「保存了很多中國文化裡面的精華在那裡」。

而從大陸移居到香港的作家金庸、倪匡、黃霑等,石山認為他們作品,體現出滿滿的中國文化,例如黃霑的歌詞,「很有古味,即古代中文的味道」。

反觀1949年後留在大陸的文化人,其中很多是寫過很多書、很有學問,但石山「一個也看不起」。其中郭沫若,在1920、30年代已是中國的文化名人,「但是在共產黨政權之後,變得很糟糕,很沒風骨。」當年郭沫若與毛澤東坐飛機,說「現在天上有兩個太陽,一個在飛機外一個在飛機裡邊,逗得毛澤東樂開懷。」石山質疑:「一個文人變成這樣的品格,他還是中國文化的文人嗎?」

反觀倪匡,逃到香港後,一直都沒有回大陸,說如果共產黨不倒台他就不去。石山憶述1997年前看過倪匡的訪談,別人問他「共產黨說香港50年不變,你相信嗎?」他打趣說當然相信,「你看上海不是50年不變嗎?」他笑稱50年代他離開大陸時,上海和現時完全沒變,還是一樣那麼落後。

香港幫助大陸恢復文化

石山認為香港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貢獻無庸置疑,對中國的影響不只是在經濟方面,還體現在生活中各個方面。

他回顧在文革時期,中國所有的餐廳都是要先付款,食客才可以進食,為了避免「吃霸王餐」的事情發生。「全中國都是這樣,唯有一個地方保留了一點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比較正常的,那就是廣東。」他說當時廣州的一些餐館可以先點餐,吃完再付款,但這也屬少數;而且餐館普遍都要食客自己去拿碗筷。

但在1970年代末大陸開始開放時,廣東的餐館從香港學習以前中國人經營餐廳的模式,「有桌布,每個人有個碟子、茶杯,有一壺茶,然後大家才點餐」,而全中國各地餐廳又都從廣東把香港經營模式學過去。

石山分享自己在英國生活時,因香港在海外承傳的中國文化而受益。他早年在英國開過計程車,倫敦東部比較窮,很多劫案、坐車不給錢等等的事發生。但他自己在當地工作兩年,卻從來沒有被搶劫過。皆因李小龍等香港明星拍攝的功夫片在海外廣泛流傳,「就是香港的功夫片李小龍啊、成龍啊!外國人喜歡看功夫片,覺得香港人每個都會功夫。」當時社區裡流傳石山會中國功夫,所以不敢惹他,也相對比較客氣。

在海外質素好的中餐館,大部分也是香港人開的,石山認為「香港人真的將我們傳統的那些東西保留和傳播到很多地方」。

香港協助中華文化揚威海外

石山概括「香港是一個熔爐,把西方好的東西、中國好的東西、傳統價值觀,通通熔為一體,變成中國人的現代化社會,所以香港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地方。」他坦言如果沒有香港,就沒有今天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沒有中國社會這麼多年的進步。不過他說即使中國大陸學了很多香港的東西,但只是表面的東西,還沒有學到「香港最精華的部分、最重要的部分」,例如司法系統。

他又感慨,「現在香港淪陷了,想起都很傷心。」他指中國人完全不承認香港的價值,否定它。他認為香港在近代中國,以至人類歷史的作用,是遠遠未得到研究。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何良懋談香港電影:中共懼文藝創作傳真相
倪匡及羅啟銳逝世 陶傑:香港失去了一部分靈魂
居英國港人辦展覽市集 承傳香港冰室文化
在英港人捍衛香港歷史 力爭文化話語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