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說《道德經》:正負體系而非01體系的雙重證明

作者:空玄居士
老子《道德經》和易經八卦能相互印證。(八卦:Pixabay;老子:台灣故宮博物院提供/大紀元組圖後製)
font print 人氣: 1605
【字號】    
   標籤: tags: , , ,

老子曾在洛陽擔任東周的藏書室官員多年,有機會遍覽各種論道與經世等等典籍,他所著的《道德經》,可說是一部集成著作,其中有不少與《》有關的內容。本文以其中幾個章節部分內容作直接相關的解析比對,藉以兩相印證。(本文所引用的《道德經》為王弼註解版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

這幾句一般多作廣泛的解釋,卻是於現實無所著落。但是若與《》卦作關聯解釋,則可以相當密切應合。

「一生二,二生三」可以對應到三爻單卦,一是初爻,再來二爻,然後三爻,三爻成單卦,總共有八個,稱為八(單)卦,分別為<乾-天>、<坤-地>、<兌-澤>、<艮-山>、<離-火>、<坎-水>、<震-雷>、<巽-風>。單卦再疊成重卦,就得六十四重卦。雖然重卦是六爻卦,卻是由兩個三爻單卦所疊成,所以就只到「三」。

回到前面看「道生一」,《繫辭傳‧上》第五章有言:「一陰一陽之謂道」,亦即「道」有「陰、陽」,因此可以有陰爻與陽爻。如此則這段話「一、二、三」的單位是「爻」,具有陰與陽兩種屬性。

再來看「三生萬物」,《繫辭傳‧上》第九章有言:「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也就是說,由三爻構成單卦,單卦疊成重卦,而對應到「萬物」,兩相契應。

接著看「負陰而抱陽」,「負」指以背面負,「抱」指從正面抱,所以是「背」「負陰」而「正」「抱陽」,也就是指「陰」為「負」而「陽」為「正」,應對到卦爻就是陰爻為負、陽爻為正。那麼這個推理結果符合《易》卦嗎?以「八單卦的立式兩儀圖」作為判斷衡量可以一目了然,如後圖。

八單卦的立式兩儀圖之成立條件(作者空玄居士製圖)

由此圖可知,當陰爻為0時,數字的排序使得陰儀不能倒覆而無法成為對立並列的兩儀,若強行倒覆提高上去,則數字變成沒有意義。而當陰爻為負1時,可以用正負應對的理由而使得兩儀對立並列。所以「八單卦的立式兩儀圖」的成立條件,就是賦予陰爻的數字必須為負。而且如此則陽儀皆為正、陰儀皆為負,兩儀分明。

《說卦傳》第三章有言:「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這幾句在1973年馬王堆漢墓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易之義》則是「天地定立,【澤山通氣】,火水相射,雷風相榑,八卦相庴。」其中【】的四個字因帛書壞損無法辨識,張政烺學者以傳本的「山澤通氣」補上。然而筆者認為,既然傳本的「水火」在《帛書》是反過來「火水」,那麼傳本的「山澤」在《帛書》也可能是反過來「澤山」。綜合這些詞句所述作成圖,恰是「八單卦的立式兩儀圖」。而且《帛書‧易之義》更是工整依序對應,其中的「立」還正可對映「立式兩儀圖」,簡直完美。既然《說卦傳》與《帛書‧易之義》皆隱然有此意,那麼就必然會是依照前述所推論的陽正陰負成立條件,如此則與《道德經》此句完全契合。

如此看來,《易》卦並非陰爻0、陽爻1的01體系,而是陽爻為正、陰爻為負的正負體系。恰可與科學的陰陽粒子電性應合,更符合陰陽並立且對立的二元特質,而且也能完善共構體系並圓滿解釋某些卦辭與卦名的數字運算(註5),例如在《易傳‧十翼》也沒能作解釋的<泰>卦之卦辭「小往大來」與<否>卦之卦辭「大往小來」,如後圖。

<否>卦「大往小來」與<泰>卦「小往大來」。(空玄居士製作)

「小往大來」與「大往小來」兩句明顯意指「往來」關係,恰可用上卦與下卦作對應。以「往」為「負」值而「來」為「正」值作對應,則<泰>卦之「往」為上卦 -7、「來」為下卦56,數字的絕對值7為「小」、56為「大」,恰恰應合「小往大來」;而<否>卦之「往」為下卦 -56而「來」為上卦7,數字的絕對值56「大」而7「小」,恰恰應合「大往小來」。

就現實意義而言,以「往」為「負」值指支出,「來」為「正」值指收入,則<泰>卦的下卦三個爻皆為陽爻,對應數值皆為正,加總之和為56;即使其上卦三個爻皆為陰爻,對應數值皆為負,加總之和僅只 -7;收入56遠「大」於支出7,如此狀況,能不「泰」哉!而<否>卦下卦三個爻皆為陰爻,對應數值皆為負,加總之和為 -56;即使其上卦三個爻皆為陽爻,對應數值皆為正,加總之和僅只7;收入7遠「小」於支出56,如此狀況,豈非「否」乎!

以「氣」意指陰陽兩氣,上述所言諸多狀況恰可應對「沖氣以為和」之意含。

「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這句一般多作廣泛解釋,並且可以與現實有所關聯。而若是與《易》卦作關聯解釋,則更是應合得通貫順達。

「道法自然」的「法」是取法之意,《易》道正是取法於自然之道,《易》卦中的橫爻、單卦、重卦皆是取法自然。

近代科學的研究已知,自然界的陰陽粒子其電性為負與正,以《易》卦的陽爻為正、陰爻為負,恰是相應。

八(單)卦的所像是自然界的八種景象,天、地、澤、山、火、水、雷、風;再以其性德而取卦名,<乾>、<坤>、<兌>、<艮>、<離>、<坎>、<震>、<巽>。

而重卦是由單卦所重疊而成,主要也是以天、地、澤、山、火、水、雷、風這八種自然界景象作關聯推導得其卦名。(註2、註4、註5)

必須特別強調的是「道法自然」並非意指道即自然,道只是取法自然,而並非完全仿傚自然。例如火在自然界生成後,會循著可燃物持續燃燒而向周遭擴「離」,一直燒到不能繼續為止,因而取卦名為<離>。此卦名的意思並非要人們仿傚自然界的火肆意燃燒,反而是要人們注意火災、戰火、怒火、妒火等各種火所可能引發的禍事,以避免造成死傷悲痛的憾恨別離之「離」。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這「廢」字已經隱然表示「大道」是人為制定的道則條文,並非人力所不能廢的自然界運作之道。所以這兩句意指天下的經世原則由「大道」遞移到「仁義」的時代大轉變,這樣的大場景變遷絕無僅有,《禮記‧禮運》篇所記載從「大同」章節到「小康」章節的大勢變化正可應合。因為「大道廢」行,不再「天下為公」,從「禹」夏起「天下為家」,而「有仁義」興。

可能有些人在讀到這段章句的時候也有此想法,而古人早有此說法。收錄於《道藏》的唐朝陸希聲所著《道德真經傳》與明朝朱元璋所著《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註道德真經》皆是這般看法與解釋這兩句,有別於一般的廣泛解釋。

《道德真經傳》相關內容:
「《記》不云乎,大道之行也,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諸身,不必為己。故姦謀不興,亂賊不作,外戶不閉,是謂大同。當此時也,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何力於我哉?下知有之而已,豈容行仁義於其間哉。大道既隱,人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仁義為治,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百姓親而譽之,而仁義始彰矣。由此言之,樸散為器,豈非大道廢焉,有仁義耶?是以仲尼興歎於錯賓,老氏垂文於道論,其指一也。」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註道德真經》相關內容:
「所以大道何?昔三皇五帝堯舜者,當是時,大道行焉,六親和,民無不孝,君天下者,為民而讓位,臣忠安用賢臣在位?王者朴實,奇巧何施?大道廢自禹不讓之後,成湯放,武王伐,所以有無仁義而顯仁義,有愚昧者顯智慧,有不孝者顯孝子。」

也就是說,此「大道廢」的「大道」與《禮記‧禮運》篇大同章節「大道之行也」的「大道」是同樣意思。而如果此「大道」是人為制定的道則條文,那麼其具體內容到底是什麼?這未見任何古籍有提及過,但是現在則可以知道《連山》《歸藏》就是原本古老相傳的「大道」之書(註1、註5)。而「卦」的型式使得在禹夏開始家天下的王朝後,被悄然地轉化成卜筮用途,因為一直都是官方保管而可能並未流出,長久之後,人們就一直誤解了。所以說是「智慧出,有大偽」,「智慧」指「卦」型式的「大道」,被誤解當作卜筮工具則是「大偽」。而在《周易》又大幅度作變改後,就更幾乎看不出其原本樣貌了。

這麼說是否對於夏王朝有所不敬?雖然傳說禹原是禪讓給賢能的益,因為禹之子啟也賢能而卻變成由啟即位君主,但是之後呢?難道其子孫每個繼位者皆賢能?顯然並非如此,但是就繼續家天下而不再禪讓賢者了。所以夏王朝將原本堯舜時期的公天下禪讓傳承變成家天下的王朝體制是歷史上公認的客觀事實,沒什麼敬不敬的問題。而且《禮記‧禮運》篇的小康章節也明言:「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如此說來,長久歷史以來為了保有與爭奪天下帝王之位的戰事迭起,可能還要究因於始作家天下體制的夏王朝呢。

再說《三易》的怪異之處,為何《周易》能多傳於世,而《連山》《歸藏》卻不見任何傳本,以致於佚失?雖然《周易》因為其占卜能通於兩卦而比《連山》《歸藏》更具變化魅力,但是愛好占卜之道者至少應該有少數人會兼納蒐集以比較研究,而且《易》因為是卜筮之書而免遭秦始皇時的焚書之劫,竟然歷史上至今未見任何傳本,甚至古籍也幾乎沒有談到其卦辭的詳細內容,實在是違反常情常理。

這最有可能的狀況,就是掌握《三易》的周王室不允許《連山》《歸藏》流傳入民間。其可能原因,一者、其間的系統法則差異太大,很容易可以比較而產生疑問;二者、若是讓某些智慧人士看出《連山》《歸藏》的大道內涵,那麼可能會使得王朝統治權陷於危殆。

這麼說難道不可能嗎?《道德經‧第六十五章》有言:「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藉口「難治」以愚民之智,實則怕危及王朝統治權。帝制之後亦多行此策,例如閉關鎖國也是怕民智大開而危及皇朝政權。

「大道氾兮」——第三十四章

「氾」通「汎、泛」,意為廣泛、普遍。所以「大道氾兮」的意思是說「大道」的內涵相當廣泛、普遍。而《易》道等價於「大道」,每一個《易》卦皆代表一種原則、價值、理念,例如<家人>卦表示世人如家人,<師>卦意指不興挑戰事,<姤>卦表示自由人權,其他的有關環境保護、氣候問題、教育制度、革弊除害、造福人群、創新發明、愛情婚姻、信誠中肯、敦親睦鄰、專業成就、尊重女權、選賢舉能、長久經濟、節用善用資源、生態保育、美學藝術、司法體制、食糧農作、運動休閒等等,總共六十四個卦項目,應對到人們生存與發展的方方面面,範圍非常廣泛與普遍。(註5)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的「夷」是「平易」之意,故此句是指「大道」的內容不僅是「平易」,而且是「甚夷」「非常平易」,也就是非常簡明淺顯。

《易》之卦名僅一或二個字,並且含意也確實「非常平易」,例如<家人>卦表示世人如家人,<師>卦意指不興挑戰事,<姤>卦表示尊重自由人權。也就是說,「大道」是至簡而甚易,平淡而樸實。(註1、註5)

「而民好徑」的「徑」字意為「邪不平正」,此句是指人民好從邪徑。

「有知」意指能夠知曉「大道」的實際內容;「行於大道」意指實行「大道」,與「大道之行也」恰為主動與被動;「唯施是畏」意指唯有付諸實施時,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令人敬畏的浩然與精湛。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這兩句顯然表示老子本人是有心於「大道」的,希望能將其實現。但是可能認為終究不能改變局勢,所以也沒什麼特別的實際作為。

《道德經》的四個「大道」意思,與《禮記‧禮運》篇大同章節的「大道之行也」的「大道」意思相同(註1、註4、註5),而墨子的學說也與「大道」密切關連(註3)。如此看來,實行「大道」可以說是道、墨、儒三家的共同意向;而「大道之行也」就是建構「大同」世界,因此可以說,「大同」世界就是道、墨、儒三家共同的理想社會型態。

參註:
(註1)大紀元網文:「生生《易》大道:能解易卦名 可使易道明」。
(註2)大紀元網文:「妙解《易》卦名」。
(註3)大紀元網文:「墨子與《易》的大道關連」。
(註4)大紀元網文:「《易》就是大同世界建構之道的『大道』」。
(註5)書籍:《周易卦象數解:卦與序的理數共構》。**

**轉載本文請註明「作者:空玄居士」,請勿抄襲或變改內容。**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