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鍍金時代最氣派的建築:比爾特摩莊園

喬治‧范德比爾特的「比爾特摩莊園」是美國鍍金時代一處宏偉的歷史遺跡
BOB KIRCHMAN撰文/吳約翰編譯
比爾特摩莊園立面,遠處可見層層山巒。(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6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喬治‧華盛頓‧范德比爾特二世(George Washington Vanderbilt II)是威廉‧亨利‧范德比爾特(William Henry Vanderbilt)最小的孩子。喬治在25歲時首次來到北卡羅來納州山區時便愛上了阿什維爾(Asheville)附近的高地。隔年與母親瑪麗亞‧路易莎‧范德比爾特(Maria Louisa Vanderbilt)再度造訪,開始購買土地建造鄉間別墅。

瑪麗亞‧范德比爾特想找一處氣候溫和、有溫泉的地方,而喬治則想找個「鄉下地方」。提到鄉間別墅,多數人認為是不太需要維護的簡易住宅。但如果你是美國首富之子,同時又是美國傑出企業家的孫子,可能會有更大的願景。

年輕的范德比爾特想建造一座能自給自足的莊園,成為永續發展的典範。眼見多處阿帕拉契森林(the Appalachian forest)殘破不堪,喬治開始研擬計劃來管理這塊土地。他在著名景觀設計師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和護林先鋒吉福德‧平肖(Gifford Pinchot)的幫助下,設計出這座模範莊園,命名為「比爾特摩」(Biltmore)。名字的前半段來自荷蘭小鎮「比爾特」(Bildt),是范德比爾特家族祖先在舊世界時的居住地,再搭配盎格魯-撒克遜語用詞「連綿起伏的鄉村」(more)而成。

比爾特摩莊園占地12萬5000英畝,在奧姆斯特德與平肖的指導下成為莊園管理典範。附近居民因為照料這些美麗的花園而獲得工作機會,有一個村莊也因此富裕起來。范德比爾特聘請知名建築師理查‧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設計他的宅邸,兩人更偕同前往歐洲尋找靈感和家具擺飾。

攝於1892年,從左到右分別是採購代理暨農業顧問愛德華‧伯內特(Edward Burnett)、建築師理查‧莫里斯‧亨特、景觀設計師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喬治‧華盛頓‧范德比爾特(George Washington Vanderbilt)和建築師理查‧莫里斯‧亨特的兒子建築師理查德‧豪蘭‧亨特(Richard Howland Hunt)。(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莊園內的村莊還有其核心建築萬靈聖公會教堂(All Souls Episcopal Church)、馬厩、商店和奶牛場等都是由學院派風格(Beaux-Arts)建築師亨特設計。亨特選擇以羅馬式的哥德式風格(Romanesque Gothic style)設計教堂,而村莊和商店則仿照英國小村莊建造。

亨特在設計喬治‧范德比爾特的宅邸時,參考另一重要影響:法國羅亞爾河谷(the Loire Valley of France),那裡有15、16世紀建造的法式城堡(châteaux,譯註1)。其中布盧瓦城堡、舍農索城堡、香波爾城堡(Blois, Chenonceau, and Chambord)更成為打造這位單身百萬富翁住所的範本。布盧瓦城堡的樓梯塔(the stair tower)儼然成為新宅邸的特色。

宅邸樓高三層還有地下室,採質地細緻的印第安納石灰石(Indiana limestone)建造。250間客房占地四英畝。比爾特摩莊園是最早的「智能住宅」(smart house),因為它配有電、鎢絲燈泡、火災報警器、水路管道、冷藏設備和中央供暖系統等。

1895年,奧的斯公司(Otis Corporation)在宅邸安裝了客用電梯和貨梯。這些電梯不僅是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最早使用的一批,而且至今依舊在使用。奧的斯公司仍在替莊園維護這些老電梯。

意大利花園(The Italian Garden),花園後方可見比爾特摩爾圖書館的露台。(Courtesy of 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圍牆花園(The Walled Garden),園內可見一座溫室花園。(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宅邸以當地開採的石材打造地基,手工鑿成三面方石塊(ashlar)。採用這種石材施工不易,但卻會讓地基看起來有粗曠感。針對宅邸主體,亨特選用印第安納石灰石打造,由印第安納州的哈洛韋爾石材公司(Hallowell Stone Company)開採,切割成塊後運往工地現場。

紐約詹姆斯‧辛克萊公司(James Sinclair & Company)負責生產和建造宅邸所需要的石材,石灰石總重五千噸,足以裝滿287節火車車廂。工地位在高山上非常偏遠,因此載運這些石材相當困難。但如果你是范德比爾特,不難想像可能為此建造一條鐵路,而這正是喬治‧范德比爾特做的。

這條鐵路長3英里,後來也為莊園到阿什維爾市區提供電車服務。石匠和砌磚工人的日薪高達3.5美元。儘管工程長時間持續進行著,然而,1,000名工人大軍,每週工作六天,建造這座豪宅終究耗時六年才完工。

宅邸屋頂的造型多元、精細繁瑣。現今遊客還可參加「屋頂導覽」,近距離觀賞許多石灰石雕像,造型有野獸、動物或人類等怪誕風格;還有雕刻精美的巨型煙囪。另外,石板瓦屋頂(slate roofs)非常陡峭,施工人員必須先將石板瓦捆綁好,再從屋頂內部帶往建築結構外施作。

1895年平安夜,喬治‧范德比爾特的莊園正式開幕,喜迎家人和賓客。聖誕節慶祝活動至今在比爾特摩莊園仍保有傳統。每年莊園都會在這個時節大大地布置一番。莊園有35間臥房、43間浴室及65個壁爐,待客之道堪稱一門高雅藝術。

莊園的維護和運作,需要一支盡職負責的僕人團隊。女傭們的宿舍在四樓,薪酬都以「紐約工資」的標準計算,比當地工資高。

鳥瞰圍牆花園(the Walled Garden),遠處是藍嶺山脈(the Blue Ridge Mountains)。(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莊園建成三年後,喬治與荷屬新阿姆斯特丹總督(Governor of Dutch New Amsterdam)彼得‧斯圖維森特(Peter Stuyvesant)的後代伊迪絲‧斯圖維森特‧德萊瑟(Edith Stuyvesant Dresser)結婚。他們唯一的孩子科妮莉亞(Cornelia)出生於比爾特摩。一家三口喜歡招待訪客在此盡情享受各種活動。莊園裡有室內游泳池(沒有過濾系統,所以只有客人到訪時才注滿水,然後再排乾直到下次聚會)、保齡球館、撞球室、冬季花園溫室,以及氣派的喬治‧范德比爾特圖書館。

喬治‧范德比爾特年輕時就是一位像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般博覽群書的藏書家。他12歲時已會在小筆記本裡記下讀過的書籍。某位紐約記者這樣評論他:

「他是個書迷、好學的學生。……因為沒有讀完大學,所以他對書本的熱愛完全來自於自己。儘管沒有忽視學校教育,但也沒超出當時一般人高中畢業的程度。然而,我一點都不懷疑,他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讀書人」。

實際上,喬治‧范德比爾特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

宴會廳(The Banquet Hall),位在比爾特摩莊園內。(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喬治懂八種語言,平均一年閱讀大約81本書。他擁有23,000本書籍,而圖書館的藏書還不及他的一半。圖書館的藏書約10,000冊,氣勢宏偉,長72英尺,寬53英尺,天花板高27英尺。

書籍主題包含歷史、藝術、建築、景觀設計、林業、自然、室內設計、旅遊、文學、宗教、哲學、外語等等。從藏書中我們可略知一二喬治的興趣廣泛。

圖書館的天花板畫「極光戰車」(The Chariots of Aurora)是畫家喬瓦尼‧佩萊格里尼(Giovanni Pellegrini,1675-1741)的作品,來自意大利威尼斯庇薩尼宮(the Palazzo Pisani)的宴會廳,經修復後運到阿什維爾安裝。木製壁爐架上的雕刻紋飾與壁爐裡的鐵藝雕塑,由奧地利出生的雕塑家卡爾‧比特(Karl Bitter)操刀。螺旋樓梯可爬升到露台樓層;空間兩側都有露台,且隱藏式走道在煙囪後方與露台相連。

比爾特摩莊園圖書館(The Biltmore House library)展示了范德比爾特收藏的10,000本書,以及天頂畫作「極光戰車」,18世紀畫家喬瓦尼‧佩萊格里尼的作品。(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比爾特摩莊園被喻為「美國的唐頓莊園」(America’s Downton Abbey )(譯註2),成為鍍金時代奢華生活方式的象徵。莊園大部分裝飾和布置就像是一座宏偉的英式莊園。

冬季花園(The Winter Garden)是座大型八角溫室花園,位在莊園一樓中央,以維多利亞風格設計。園內有一座噴泉和卡爾‧比特的雕塑作品「偷鵝男孩」(Boy Stealing Geese )。1924年,科妮莉亞‧范德比爾特(Cornelia Vanderbilt)和約翰‧塞西爾(John Cecil)便是在噴泉旁舉辦婚宴。

冬季花園(the Winter Garden),園內棕櫚樹占多數。(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早餐室(The Breakfast Room)。(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氣派的樓梯。(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喬治、伊迪絲、科妮莉亞一家三口都不是那種「無所事事的富人」。年輕的喬治在史泰登島的新多爾普(New Dorp on Staten Island)經營家族農場。他年紀輕輕,求知若渴,研讀藝術、建築、音樂、農業、園藝和文學等知識。

隨著喬治對不同學科的知識愈益豐富,他開始對提高識字率產生濃厚興趣。他在年輕時就捐贈土地給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s Teachers College),也捐款給該大學的醫學院。紐約最早的公立借閱圖書館由他創辦,後來成為紐約市立圖書館的一部分。

喬治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的願景來自於終生學習的啟發,體現在比爾特摩的商店和村莊裡。他和伊迪絲在比爾特摩創辦企業,為當地居民提供教育和就業機會,始終以自給自足的社區願景為目標。

伊迪絲於1914年創辦「比爾特摩酪農月光學校」(Biltmore Dairy Moonlight School),教導莊園裡目不識丁的工人閱讀。她還創辦了比爾特摩家政學院(the Biltmore School of Domestic Science )培訓專業管家。她非常尊重在莊園裡工作的工人,給予豐厚的酬勞,更在聖誕節時為他們的孩子們舉辦特別晚會。

如今,范德比爾特家族仍持有莊園的所有權,由喬治和伊迪絲的孫子及其子女負責管理,延續祖父母當時建立的模式經營──親切有禮。雖然沒有人真正住在這座擁有250間客房的豪宅裡,但比爾特摩莊園每年仍接待為數眾多的訪客。

宴會廳。(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譯註:
1:法式城堡(châteaux)指的是法國莊園領主的宅邸,或是紳士、貴族的住所,不一定擁有防禦設施。
2:《唐頓莊園》是英國嘉年華電影公司為英國獨立電視台(ITV)製作的時代迷你劇。時間設定在1910年代英國君主喬治五世(George V)在位時約克郡一個虛構的莊園──「唐頓莊園」。

本文最初發表於雜誌《美國精華》(American Essence)。

原文:Biltmore House: The Vanderbilts’ Magnificent Monument to America’s Gilded Ag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鮑勃‧基希曼(Bob Kirchman)是位建築插畫家,他和妻子帕姆(Pam)居住在弗吉尼亞奧古斯塔。目前在奧古斯塔基督教育自學小組(Augusta Christian Educators Homeschool Co-op)教導學生工作室藝術(studio art)。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靜謐地坐落在納拉甘西特灣(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國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將原本幽靜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壘。取名「小屋」(cottage)是為了對早期木瓦風格(shingle style)避暑別館的尊重。但事實上,這是一棟「適合王后」居住的頂級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心懷上帝。他們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繪了聖經與聖徒們的生活,成為教堂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將上帝的訊息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