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秋分 教給人的生存之道!

作者:容乃加
秋分的: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教給人什麼生存之道呢?(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氣: 17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秋分」是黃曆八月的中氣,這一天是秋天已到了中點的標誌,一年中天地的陰陽循環正走到轉捩點上。每年公曆的9月23日前後跨入秋分節氣,2024年的秋分日是在9月22日晚上8點31分開始。

我們從地球上觀察秋分的時點,觀察到太陽的視運行路線(黃道)由北向南與天球赤道相交之時,就是「秋分」到了,反之,由南向北相交之時就是「春分」到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說道:「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又說秋分這一天「陽日損而隨陰,陰日益而鴻」,就是說到從秋分起,天地之氣漸漸陰盛而陽衰。

上天透過秋分這個寶貴的節氣,教給人哪些生存之道呢?

一、陰陽平分的調和與豐收之道

在中國古文化中,以秋分、春分這二日為天地和合之最,就是一年中最寶貴的陰陽調和的日子。《淮南子‧氾論訓》說:「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那麼,我們要如何過好這一天,善用這一天呢?在處人、處事的方法上,以圓融調和為上。古代「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見《通典‧刑法八‧寬恕》),在現代的生活中,我們要珍惜陰陽和合的這一天,最好要避免處罰、刑罰,避免一切傷害和氣的作為。能以寬恕的精神來建立圓融的人際關係,定能在人間得到最大的收成。

二、「二分日」的平安之道

春分、秋分時日夜等長兩分,是為「二分日」,別稱「彼岸日」,來源於佛教。在日本佛教中講,於彼岸期間,即春分日、秋分日,善行、惡行都會增大果報,故而勸告人在春、秋分要避免惡行,精進於善行。(日蓮《彼岸抄》)此外,有的修行者,將二分日前後為期七日的期間,視為修身行善的精進週。

人間善、惡黑白二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之眼不曾錯過人間一瞬,所以修持行善也不能止於二分之日。秋分之後,陽日損而陰日盛,故而行善當更精進。慈悲愛惜生命,行善積德,必能豐厚自己永續的生命。

秋分是天地間陰陽平衡和合之日。(圖:徐明義 提供)
秋分日,天地的陰陽之氣處於平衡和合的狀態,非常寶貴。(圖:徐明義 提供)

三、均平的公正不敗之道

秋分之日「日夜均、寒暑平」,日夜等長,氣溫不冷不熱,寒暑兩平,展現天地的「平衡」之象。我們的先人體悟「順天道正人道」的精神,以落實「公正、公平」的交易準則。《禮記‧月令》云:「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斛)。」

中國歷朝歷代在春分和秋分這兩日,都要校正市面上各種買賣用的度量衡準器,達到公平齊一的標準,以防止買賣的紛訟,維持社會的安定和合。今天經商的人能夠秉承這種誠實公道精神進行交易,必能立於不敗之地。從個人來說,為人處事能夠平和相待,不貪不求,必能紛擾不上門。

四、信仰天地神明的永續之道

古代在春、秋有祭祀日、月的祭典。周代《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年年在春分祭日、在秋分祭月,由天子領百官行大禮,感謝天地神明的造化與保祐,感謝天地神明賜予人類萬物,利用厚生。明朝《太常續考》記載:「秋分,祭夜明于夕月壇。」清朝《燕京歲時記》也記載了秋分、春分時,宮中寺廟、世家大族舉行祭祀之禮。從上古到清朝,中華民族歷朝歷代都以謙卑之心,虔敬天地,戒慎而感恩。

進入現代,我們走入現代科學領域,與崇敬天地的先人漸行漸達,對天地神明的虔誠禮敬也越來越淡。然而,在現代科學的指導下,在無神論的倡導下,人間的種種災禍並未越來越遠,反而是創紀錄的種種災難紛呈,烽煙處處。例如,當下的我們正面臨著人類歷史上最險惡的局面、最不確定的未來。對於無所不在的潛伏危機,比如戰爭、水火地震之災、通膨通縮的經濟生活變數、共產極權的中共對自由世界的野心與對人的禍害,我們的曝險程度也來到了前所未有的境況。

天地四時節氣的循環,例如秋分的「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的現象,年復一年在時光隧道中循環往復,準確而無窮無已,這是誰的造化呢?《史記》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從古至今,人間展現的「善惡有報」的果報從來沒有間斷過,神跡也從來沒有消失過。「萬物由造化,誰通天地心」。藉著秋分的來臨,讓我們重新思考上天教給我們的生存之道吧!@*#

──看更多【節氣與生活】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秋分過後氣溫變,一場秋雨一場寒。清潤溫補養腸胃,莫貪寒涼與肥甘。」這首打油詩道出了秋分時節的天氣變化和養生須知。
  • 9月23日是秋分。這一天晝夜均分,此後白晝愈短,黑夜愈長,是季節更替的重要標誌。秋分之後天氣轉涼,氣候乾燥。香港註冊中醫師黃國威(Wong Kwok Wai)接受大紀元訪問表示,秋燥容易傷肺,並引發皮膚、腸胃不適,養生的重點是滋潤養陰、生津潤燥。
  • 秋分、春分此二分日,在中國古文化中視為天地和合之最,避免刑罰,以免攪擾天地陰陽調和。春分、秋分「二分日」別稱「彼岸日」,來源於佛教。在日本佛教中講,於彼岸期間善行、惡行都會增大果報,勸告人要避免惡行,精進於善行。
  • 「九九」也是陽數之極,九九歸一,滿溢又將還原,黃金之秋將逐漸褪色,所以「重陽」也是個陰陽變化的關鍵日子。在古時的九九重陽就有了一些天人交融的登高賞景、感恩祈壽和避厄的風俗,也是今天重陽節活動的主題曲。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白露是從夏到秋、從熱轉涼的轉折點。中醫養生注重順應天時,強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白露節氣時的生活,我們應該如何順應天時的大變化來收斂陰精,以養生呢?秋天養生調護重點在於照護心神與呼吸系統,要怎樣進行呢? 中醫的養生一般從日常生活的起居、運動、飲食和身心各方面齊步進行調護:
  • 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佛教稱「盂蘭盆節」,從南北朝時代就有以「盂蘭盆會」超度的作法,後來的歷代也很盛大。「盂蘭盆會」怎樣慈悲救贖?怎樣探涉了生命遭業報時的救贖呢?
  • 從立秋節氣應節的成語中,能否學得應變的處世智慧?
    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葉落,迎來立秋節氣!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也是多變的季節!古人從秋天的節氣物候,得到許多感觸,化作成語,也教給後人許多應變預防的功課。在這多事之秋的世局中,我們要如何應變保安呢?
  •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