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教學】書法工具的購買和選用

文/ 雁茹
font print 人氣: 7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1月14日訊】
一.筆

筆在文房四寶中,可算是排行老大唷,從「筆、墨、紙、硯」的順序即可看出,筆實居於關鍵的地位。筆的種類大致分成狼毫、羊毫、兼毫三類。狼毫大部分是取自黃鼠狼尾巴上的毛,屬於硬毫,彈性較強,寫出的筆畫鋒芒較露。羊豪的特點則是筆鋒長,筆毛柔順圓潤,含墨量多,寫出來的字較豐滿,適宜寫大而速度慢的篆隸。現在,我們寫書法以兼毫最為實用,「兼」就是兼而有之,同時擁有硬毫與軟毫的長處,可謂剛柔適中。

至於要如何選筆呢?一般來講,要具備「尖、齊、圓、健」四個條件,稱筆之四德:
1.尖:是指筆尖部分,合攏起來鋒潁尖銳,不禿。
2.齊:指每一根毛筆都能盡到它的彈性,寫字的時候,筆毛不會岔開。
3.圓:筆頭周圍飽滿圓潤,成圓錐狀,不扁不瘦。
4.健:指筆毛有彈性,含墨量要飽滿,按筆時,墨迅速注入筆中,提筆後,毛筆立刻恢復原狀。
在使用新筆的時候必須注意,因為新筆含有膠質,可用涼水或溫水慢慢發開,絕不能用開水去燙,否則會損壞筆的彈性。其次,為了保養好毛筆,每次寫完字後,要用清水沖洗乾淨,不要留下墨漬,因墨中含膠,長期粘著對筆鋒的性能、壽命都會有影響。另外,筆洗乾淨後,可以懸掛起來,這樣比套上筆蓋保護更好。

二.墨

我們寫書法,墨汁一定要當天磨出來的最好。根據名家的經驗,用新鮮的水磨出來的墨,絕對比化學的墨汁好,新磨的墨,寫起來特別順手,而且濃淡層次分明。

一般來說,好墨的條件是:「質細」、「膠輕」、「色黑」、「味香」,質地細緻雜質少、顆粒小,膠輕則不滯筆,顏色深黑寫字自有神采,味香使人心情愉快。

其次要講用墨的方法,有人說要重按輕移,主要是用力要均勻,要巧力而非蠻力,墨與硯面成垂直狀態,以順時鐘的方向作圓形運轉,一邊磨墨,一邊看碑帖,也是人生莫大的樂事,有節奏的磨墨動作,可以使精神安定,呼吸順暢,看起書來也會特別的有效率唷。@、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徽墨的生產始於南唐。創製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葉至唐未,由於藩鎮之亂,連年征戰,大量的人口和經濟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縣)南遷,為黃山白岳之奇和練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時得皖南的古松為原料,又改進了搗松、和膠等技術,終於創製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經久不褪,香味濃郁的佳墨。南唐後主李煜,酷愛書法繪畫,召奚廷擔任墨務官,並賜給「國姓」。於是,奚氏全家一變而為李氏。李廷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宋宣和年間,就出現了「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
  • 揖讓:
  • 本章對比了政刑之治與德禮之治。大意是說:以政令來誘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整飭,百姓有廉恥之心,而且歸服,走上正途。
  • 說起修煉,對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一定不陌生,不論是遠古時期黃帝的乘龍飛升,還是秦始皇、漢武帝對神仙的篤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與各朝各代的修煉者所留下的事蹟息息相關。就連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煉者有著莫大的關係。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與修煉人有關的地名。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