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戒除體罰,怎麼辦?–第三週

人本基金會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16日訊】
持續前兩週的工作,但是加長談話的時間。例如對答願意的孩子,再問他為什麼願意,打過之後,更加仔細的研究他的感覺;

對提其他方案的孩子,多與他研究那些方案的效果。總之,無論打或不打,儘量多談話,但未得他的同意之前,不要打他。
(下期待續)

轉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高雄縣林園國小啟智班傳出一名未婚女教師她不但會體罰學生,連學生都跑光了,還繼續在台上上課,連續請了一年多的公傷假薪水照領,最近甚至還想領養小孩請育嬰假,讓家長老師都憤慨,不過女老師家屬澄清,女老師很內向,大家誤會她了。
  • 有一半的成人體罰小孩是由於習慣,另一半是由於不得已。我們不相信有人樂此不疲-—少數身心異常者當然例外。然而,起初的「不得已」可以逐漸演變成習慣,習慣使人不加思索就打孩子;不加思索打孩子之後,難免心有不安,於是又找出種種理由來,說服自己是出於萬分的不得已。
  • 除繼續第一週的工作外,每次想打孩子的時候,先問他願不願意被打,如果答願意,就不必客氣而打之,打完之後要孩子說明被打的感覺(注意,是感覺,不是要他懺悔);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