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家庭音樂啓蒙教育

文/趙京文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5日訊】
對于幼小的寶寶而言,沒有比藝術教育更適合他們了,而在藝術的殿堂上,進行音樂啓蒙及開發當屬最佳。因爲,0-3歲的小寶寶尚沒發育完全,學習舞蹈或畫畫有可能傷及四肢及手指的筋骨。而惟有音樂接觸得越早,對寶寶則越有益處。這樣,不僅可增進寶寶的樂感,更重要的是多聽西方高雅的古典音樂,還能開發寶寶的右腦,從而使左右腦功能平衡。
  
音樂啓蒙和開發,猶如給寶寶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記憶力安上了一副展翅飛翔的翅膀,使寶寶的智慧發展更卓越——

備忘錄No.1 多讓寶寶聆聽周圍美妙的聲音

寶寶出生後,便應該逐漸引導聆聽周圍的聲音及音樂:

* 聽能發出悅耳聲音的玩具,或在房間裏挂一個能發出清脆悅耳聲音的風鈴。
* 聽厨房中的切菜聲,聽鍋碗瓢盆碰撞時發出的音響。
* 聽自然界的颳風聲、雷雨聲及雨滴聲、流水聲;各種昆蟲、鳥類、家禽發出的鳴叫聲。
* 聽各種交通工具,如火車的隆隆轟鳴聲、飛機的嗡嗡聲;汽車、火車及輪船發出的鳴笛聲。
* 讓寶寶辨別家中親人,如爸爸、媽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鄰居的說話聲音;辨別人們表達不同情感的聲音,如高興、生氣、著急等。
* 讓寶寶閉眼聽三種聲音,即小鈴、小鼓及木魚。然後,請寶寶說出聲音的發出順序。
* 唱不同的歌曲給寶寶聽,給寶寶聽不同樂器的聲音,如口琴、笛子、小提琴、鋼琴、手風琴等;聽不同樂器演奏的樂曲或交響曲(適合大一些的寶寶)。

備忘錄No.2 玩製造悅耳聲音的游戲

當寶寶一旦能坐立時,就可以讓他“演奏”各種“樂器”:
* 用小木棒敲擊翻過來的桶、鍋、盆、陶器以及各種能敲擊出悅耳聲音的用具。
* 在氣球內裝進幾粒豆子,然後將它吹起。這樣,寶寶就得到一個能發出嘎嘎聲響的“樂器”,氣球會將聲音放大。也可將沙子、小石頭裝入廢弃的紙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讓寶寶搖搖,聽聽會發出什麽聲音。
* 把多個裝有不同體積水的瓶子,讓寶寶用湯匙輕輕敲打,每個瓶子會發出不同的音高。
* 摩擦不同材質的東西,如搓玻璃紙、紙袋、塑膠袋;把橡皮筋抻長後放開,就能够發出弦聲。
* 有條件時,媽咪可敲打真正不同的樂器,然後,將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排列出和諧的節奏。如先敲定音鼓“咚咚”兩下,隨後敲三角鐵“叮”一下。這樣,即可有序地排列出“咚咚叮——咚咚叮……的音樂節奏”。經常這樣訓練,能增强寶寶的節奏感。

備忘錄No.3 多做有節奏感的游戲

* 用撥浪鼓、鈴鼓打出有節奏的聲音讓寶寶聽,然後,讓寶寶自己拿著敲打。
* 讓寶寶騎在媽咪的腿上,一邊給念有節奏的兒歌,一邊使寶寶身體上下顫動。
* 與寶寶一同做拉鋸、扯鋸的游戲,幷且一邊做一邊唱歌;或有節奏地念兒歌。
* 用兩塊竹板(可用積木代替),敲打出快慢、長短不同的聲音,以表示不同的動作。讓寶寶聽一聽,哪個聲音像馬兒在奔跑?哪個聲音像大熊走來了?
* 讓寶寶做各種模仿動作,如打鼓、吹喇叭及學小兔跳、小鳥飛。

備忘錄No.4 隨時隨地播放音樂或唱搖籃曲

* 寶寶在3歲前聽覺最爲敏銳,是訓練音感的最佳時機。因此,從寶寶一出生起,媽咪每次喂完奶,一邊輕輕拍動寶寶的背,或輕輕推動搖籃,一邊哼唱搖籃曲。
* 媽咪給寶寶唱搖籃曲,或是經常播放一些旋律優美的世界經典名曲,如莫札特、肖邦、舒伯特、伯拉姆斯、李斯特等偉大音樂家的作品。不要總是聽一兩首曲子,聽熟後就要進行更換。這樣,可使寶寶從多次反復的聽唱中,産生熟悉的感覺,從而體會到樂曲中的節拍、音調及强弱。由此,聽力將會有所提高,有助于寶寶學習語言,增進記憶力、模仿力和專注力。更爲可貴的是,能够促進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