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少年追求理想目標不同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清怡編譯)一家日本智庫機構調查顯示:中國十幾歲青少年中的女孩子與日本十幾歲女孩子對於事業的追求目標呈現明顯差異。

金融時報6日報導,中國年齡在16至19歲女孩子所最嚮往的5種事業包括:公司總裁或主管、設計師、高層管理人員或經理、或教師。相比之下,日本十幾歲的女孩子所最嚮往的5種事業包括:醫生、家庭主婦、空服員及幼兒教師。

主導這項研究的日本博報堂(Hakuhodo)生命與生活研究所說:由於延續性的不景氣,日本青少年對未來前景有所懷疑,所以對生活的穩定性具有強烈的渴望。相比之下,中國青少年想要提升在世界的位置。

該調查是於今年夏天分別在上海和大東京地區對200名青少年進行調查得出的結論。

知名經濟學家指出:日本是對女性社會價值利用率最低的國家。最近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研究指出:如果日本的女性對社會的參與比率達到目前美國的水平,將使勞動力增加260萬,可以使日本在未來的20年GDP增長率從1.2%增加至1.5%。

雖然今年日本出現了幾位女性被認命加入高層管理的特例,包括Tomoyo Nonaka(消費者電器集團三洋公司的CEO),Fumiko Hayashi(日本最大的零售商之一,Daiei公司的總裁),女性在高級管理層與董事會中出現的比例仍然少之有少。

另外,該調查還表明中國的青少年認為日本女性可以成為非常好的妻子和母親,還認為日本人工作很努力。中國的青少年說:他們很關注一些諸如財富不均等及環境問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9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二十八日專電)根據醫療主管機關的統計,英國五到十五歲的學童中,有百分之十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英國健康及醫院照謢機構NICE的專家表示,青少年及幼童如果有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應先給予諮商治療至少三個月,不能讓他們太早服用抗憂鬱藥物,以免可能引發自殺。
  • 自由時報記者楊美紅/專題報導近一年來,漫畫小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繼同人誌酷炫奇麗的裝扮後,單純的模仿已經不能滿足青少年的胃口,不少人著手創造自己的漫畫人物、故事,透過定期出刊,滿足創造慾,並吸引同好,藉由網路交流推銷自製漫畫成品。
  • 【大紀元12月7日報導】(中央社華盛頓六日法新電)一份針對青少年使用科技習慣進行的調查顯示,北美的十五歲青少年,約八成七使用即時通訊系統,十二到十四歲少年近半數有手機。
  • 【大紀元12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七日電)「morning call成績出來了,我媽一定AKS」,這是青少年習慣用的電腦「火星文」,原意是「模擬考成績出來了,我媽一定會氣死」。學者專家今天指出,e世代青少年流行的「注音文」、「火星文」,學生自以為這樣的溝通方式很創新,其實對自己國語文能力根本沒幫助。
  • 台灣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台灣五大連鎖便利商店業者,設計一套拒售菸品予未滿十八歲青少年的教育訓練,今天上午於衛生署發表成果。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拒售情形仍有進步空間,菸品販售上擬修法嚴格規範商家菸品展售方式。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