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出必行

文/南.絲弗 譯/林增祥
font print 人氣: 54
【字號】    
   標籤: tags:

小孩子的記性,有時候好像很差—─譬如說,他總是忘記你曾經說過,院子裡的泥巴絕對不可以帶到家裡來玩。不過小孩子的記性,有時候卻又好得驚人,當父母親隨口答應他某件事時,小孩子永遠會記得清清楚楚。

大約在半年以前,你曾經帶孩子去舅舅的辦公室,在那棟辦公大樓裡,有個又寬又直的樓梯。今天你又帶孩子來找舅舅,沒想到剛走進大樓,年僅四歲的兒子就跟你說:「媽媽,我想要從樓梯的扶手上滑下來。」當你表示不行之後,孩子立刻大聲抗議:「但是你答應我的!現在人又不多。」孩子說的沒錯。

大約在半年以前,孩子想從樓梯的扶手上往下滑,當時你緊緊抓住兒子,告訴他:「現在人太多了,我保證下一次人少的時候,我一定會讓你滑的。」緊接著孩子又看見辦公大樓的旋轉門,感覺非常新鮮,似乎馬上就忘記樓梯扶手。當時你之所以會答應小孩,下次他一定可以從樓梯上滑下來,主要是因為當時孩子又餓又累,你怕他會在大庭廣眾又哭又鬧,而且你壓根兒也沒有想到,孩子居然還會記得這件事情。

親子之間的互信關係,並非是雙向的,小孩子經常會說話不算話。譬如說,小孩子會說假如我們先讓他吃布丁,他就會乖乖的吃飯;小孩子會說只要再講一個故事,他就會聽話的睡覺;小孩子會說,他絕對不會亂按電視、音響的開關。但是由於小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衝動,因此他們經常會忘記自己說過的話,而大人也絕對不該把孩子的承諾信以為真。

事實上,小孩子根本沒有言出必行的觀念,小孩子並不瞭解講完話就必須遵守承諾,如果父母親平日就沒有以身作則、說到做到,孩子當然就更不可能瞭解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因此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從自身開始做起,凡事都誠實、開明的面對孩子,隨時養成言出必行的習慣。 如果你只是為了安撫小孩或是暫時應付眼前的窘境,千萬不可以隨口就說:「我保證……」,碰上類似的情況,你不妨改口說些較為含糊的詞句,像是:「等一會兒再說……」、「等你長大以後,我再告訴你……」、「嗯,讓我考慮一下」。

父母親如果不能言出必行,遲早都會被孩子識破的,此時天真無瑕的小孩,除了會感覺困惑之外,他也會逐漸對父母失去信心。所以當你「答應」孩子某件事時,絕對不可以食言。但是世事難料,為人父母者總會碰上無法兌現承諾的時刻。譬如說,你真的買了馬戲團的門票,但是沒想到兒子卻突然感冒,他發燒到四十度、全身顫抖、四肢無力、甚至連走路都很吃力,但是孩子卻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麼不能去看馬戲,他會大聲的向你抗議:「你答應我的!」碰上類似的情況,父母親在無計可施、無能為力之餘,只能把這件事視為是生命裡必經的過程,孩子會因此瞭解爸媽不是萬能的,人生有時候是非常殘酷的。不過只要為人父母者能夠盡可能的言出必行,孩子絕對不會因為突發的狀況,而認為爸媽不守信用。

另一方面,為人父母者絕對不能心口不一,隨意的敷衍小孩,因為即使你事後想再彌補,小孩子依然會認為大人不守信用。假設小孩子想買鹹蛋超人,當時你給他的答覆是:「我們下次再說吧。」等到下一次又到了百貨公司裡,小孩子會對你說:「上次你答應我要買玩具的。」此時無論你如何解釋(如果你還記得自己上次談話的內容),小孩都會堅持自己的觀點—他甚至會引述你上次的答覆,雖然可信度非常存疑—碰上類似的情況,父母親該怎麼辦?除非你曾經參加過辯論社,除非你有功夫跟五歲的孩子鬥嘴,否則父母親在這種情況下,千萬不可以說:「嗯……」、「你說的好像有點道理」、「我想起來了」,你應該直接了當的告訴孩子:「不准買玩具。」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培養高EQ小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小孩,為人父母者,必須及早開始教導小孩體會自己內心裡的感受。雖然小孩子很情緒化,但是他們往往無法自行體會內心裡的感受,當小孩子突然衝動打人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該如何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此時大人就必須從旁指導,幫助孩子說出他內心裡的感受。
  • 如果在成長的過程裡,父母親能夠培養孩子有顆善感的心,隨時注意自己的感受,相信小孩在長大以後,多半也會有個多采多姿、豐富圓滿的人生,但是如果孩子養成凡事只注意自己感受的習慣,將來他恐怕只會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壞蛋。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