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雖小文章大

標籤:

周末的報紙上有這樣一幅漫畫。會議桌前,左邊的穆斯林婦女從頭到腳一席黑紗,面前擺的名卡上兩個大字”Don’t Look”;右邊的西方婦女香肩玉臂曲線畢露,名卡上寫着”Don’t Touch”,坐在中間的男人惶惶然手足無措……

超短裙、蒙面紗,自由社會,女性當然有選擇着裝打扮的自由,但近來,英國卻掀起了有關穆斯林婦女應不應該揭開面紗的争論。

争論牽涉到宗教信仰、民族融合、移民、人權、教育、婦女權益、外交政策、反恐戰争等方方面面。

正所謂面紗雖小,文章卻大。

敏感問題

事情的起因是英國前外相、現任下院領袖的斯特勞呼籲穆斯林婦女摘下面紗。

這番話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因爲面紗是穆斯林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徵,對很多穆斯林婦女來說,這不僅僅代表着她們對宗教的虔誠,也代表着她們的身份和文化根源。

部分穆斯林認爲,要求穆斯林婦女摘下面紗侵犯了她們的人身和宗教信仰自由;如果禁止穆斯林婦女蒙面,是否也應當禁止其他一切有宗教象徵意義的飾物呢?而主流社會有人說,黑紗蒙面突出強調的是個性、區别,成了族群融合、文化交流的障礙。

英國一直以自己鼓勵文化的多樣化爲榮,少數民族建立宗教學校、官方文件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法律禁止宗教歧視、種族歧視等等。但是,随着面紗争議的升溫,也有人質疑,鼓勵多樣化是否同時也加劇了隔離?政府是不是更應當鼓勵認同和融合呢?

面紗問題早已有之,但卻一直未能成爲”爆炸性”的頭條新聞。這次風波如此之大,與去年倫敦遭受7﹒7連環爆炸襲擊也有關係。

倫敦受襲之後,英國的非穆斯林對穆斯林社區的動向十分敏感、高度關注,戴面紗的婦女越來越多,難免會讓英國人覺得本土文化和宗教傳統受到了挑戰;而穆斯林呢,感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歧視甚至敵意,難免造成心態反彈,因此,更加將維護女性蒙面的自由看作維護民族認同、保障基本人權的象徵。

和平共處

住在倫敦西部少數民族聚居的Ealing地區已經有七八年了,走在街上,碰到戴面紗的婦女是家常便飯。可是,對不同的頭巾和面紗,感覺也不完全一樣。

每次碰上一個頭戴顔色絢麗、刺繡美輪美奂頭巾的阿拉伯婦女,總會多看一眼,心裏暗自嘀咕一句”真漂亮”。但是,碰到從頭到腳一席黑袍、僅僅露出兩隻眼睛的婦女,總會覺得很不自然,情不自禁地轉移開視線。幼子同學的媽媽也有蒙面者,接送孩子天天見面也有一年多了,打招呼的次數屈指可數。

一向自詡開放、寬容,對自己的這種反應,有時候心裏覺得也很慚愧。反思一下,個中原因,主要的可能是無知以及由此引發的距離感,不知道該說什麽不該說什麽因此也就什麽都不說。其他原因也許還包括教育背景的影響。比如說,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好人沒有蒙面的,因此,本能地,看到蒙面者就會覺得難以接近。

另一方面,晚上出門在倫敦,如果碰到穿着特别暴露、濃妝豔抹的女性,也會不自覺地暗想這樣裝束有沒有目的?目的何在?

自由社會,女性當然有權選擇衣飾。英國女郎在寒冷的冬夜穿着超短裙、光着大腿出門,對此,任何人都無權幹涉;既然如此,又怎麽可以對蒙面的人說三道四呢?

問題是,現在穿超短裙的和戴面紗的女性,同是英國人,必須在同一個空間相處。要實現和平融洽,只能靠加強對話、增進了解,穿超短裙的需要尊重别人戴面紗的自由,戴面紗的也應該努力理解别人的擔憂。

女性有選擇的自由,但是社會既有權利、也有必要讓婦女認識到自己的穿衣打扮對周圍的人以及對整個社會可能帶來的影響。

回到文章之初提到的漫畫。如果幾個人坐在會議桌前早就互相認識,一起吃過飯、喝過茶,那麽,蒙面的女人可能就不會再覺得穿超短裙的女人暴露曲線和美貌是爲了實現邪惡的誘惑;穿超短裙的女人可能也就不會再擔心蒙面的女人是極端分子;坐在中間的男人呢,也就不會那麽手足無措了

文章來源:BBC 

相關新聞
愛在馬祖時尚浪漫夜  十六日台北登場
暢遊俄羅斯 行前聽分明
歐洲太空總署發佈火星「人面山」新照
史卓主張穆斯林婦女不戴面紗掀爭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