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維陶藝

張桂維陶藝 — 土「蝕」流 (2)

以水侵蝕喚醒土的生命
張桂維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

作品《圓融》

形式與技法說明:

此件作品的發想靈感來自姊夫從澎湖撿拾的奇形怪石,讓我聯想到電視上的一則手機廣告,廣告內容是火山爆發噴出的岩石,歷經長期的風吹雨淋,被大水沖刷到海裡,然後又被海浪推到岸邊,原本稜稜角角的岩石,歷盡風霜,被大自然的力量摩擦得柔順圓滑。

作品周圍的小石頭造型是分別用陶土、瓷土、瓷土混合氧化鐵及從三合瓦窯旁取得的磚瓦土,以手捏成形,再壓印大小不同的坑洞,並在部分的坑洞填上陶土;中間橢圓造形的主體,先以熟料土分別拉出圓桶形再壓成橢圓接合而成,外表四分之三再以絞胎土一片一片貼粘而成,水蝕之後呈現細微的凹凸紋理。

創作理念說明

此作品四周的不規則石頭造型,表示人們年輕氣盛時鋒芒畢露,四處衝撞,卻也常常因此得罪人或是自身心理受到傷害。中間橢圓的主體造形,表現人到了年齡漸長,智慧增加了,處世圓融了,與世無爭了,變成一位平實無華的、品德修養受人尊敬的老者。

作品《風》

張桂維《風》,2006 67×16×44cm 熟料土、絞胎土、紅色化妝土;拉坏後盤築成形、沖蝕;1230˚c 還原燒成

形式與技法說明

此件作品的形式構想來自於筆者平日偶而會一個人到海邊看海,吹吹海風,觀察天邊的雲朵,當吹著海風時,常想著「風」可以是徐徐微風,吹得令人身心舒暢,也可以是寒風刺骨,狂得令人有如針扎;這世界因為有風,天上的雲朵,造形千變萬化。它,吹落樹葉,它,揚起狂沙,它,風化岩石,它,吹皺人們臉上的皺紋。而它,卻沒有一個可視的形象,感覺得到卻摸不著,筆者試著把內心對於風的感受與形象表達出來。

創作理念說明

「風」無孔不入,吹拂大地,在《易經》中巽卦為風,此卦的涵義是如沐春風。「巽」字的本意是桌上放有物品,假借為同音字的遜,為謙遜之意,巽卦一陰伏於二陽之下,象徵伏、順,順從他人,就容易被接納,進入他人的心中。同樣的道理,順從自然之理,就容易進入事物的核心,了解事物的本質,是故,我們要學習「風」的精神,修養自己的品德。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