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穴位埋線療法

人氣: 44
【字號】    
   標籤: tags:

山草藥為你提供最好的中醫信息

「概述」

穴位埋線療法是將羊腸線埋入穴位,利用羊腸線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古書中並無記載,為近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按照經絡原理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針灸療法。羊腸線刺激經絡穴位後,體內肌肉合成代謝升高,分解代謝降低,肌蛋白、糖類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降低,從而提高了肌肉的營養和代謝。羊腸線的刺激作用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並能改善血液循環。

「操作方法」

1.穿刺針埋線法:常規消毒局部皮膚,鑷取一段約1~2厘米長已消毒的羊腸線,放置在腰椎穿刺針針管的前端,後接針芯,左手拇、食指繃緊或提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刺入到所需深度,當出現針感後,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內,針孔處敷蓋消毒紗布。也可用9號注射針針頭作套管,28號2寸長的毫針剪去針頭作針芯,將00號羊腸線1~1.5厘米放入針頭內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同前。用特製的埋線針埋線時,局部皮膚消毒後,以0.5~1%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剪取羊腸線一段(約1厘米長),套在埋線針尖缺口上,兩端用血管鉗夾住,右手持針,左手持鉗,針尖缺口向下以15°~40°方向刺入,待針頭完全埋入皮下,再進針0.5厘米,隨後把針退出,用棉球或紗布壓迫針孔片刻,再用紗布敷蓋保護創口。

2.三角針埋線法:在距離穴位兩側1~2厘米處,用龍膽紫作進出針點的標記。皮膚消毒後,在標記處用0.5~1%產鹽酸普魯卡因作皮內麻醉,用持針器夾住帶羊腸線的皮膚縫合針,從一側局麻點刺入,穿過穴位下方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從對側局麻點穿出,捏起兩針孔之間的皮緊貼皮膚剪斷兩端線頭,放鬆皮膚,輕輕揉按局部,使腸線完全埋入皮下組織內,敷蓋紗布3~5天,每次可用1~3個穴位,一般20~30天埋線1次。

3.切開埋線法:在選定的穴位上用0.5%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用刀尖劃開皮膚(0.5~1厘米),先將血管鉗探入穴位深處,經過淺筋膜達肌層探找酸感點按摩數秒鐘,休息1~2分鐘,然後用0.5~1厘米長的羊腸線4~5根埋於肌層內,羊腸線不能埋在脂肪層或過淺,以防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處用絲線縫合,蓋上消毒紗布,5~7天後拆去絲線。

埋線多選用肌肉比較豐滿的部位穴位,以腰部及腰部穴最常用,選穴原則與針刺療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簡。每次埋線1~3穴,可間隔2~4周治療1次。

「禁忌症」

皮膚局部有感染或有潰瘍時不宜埋線,肺結核活動期骨結核、嚴重心臟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針埋線時操作要輕、準、防止斷針。

2.埋線最好在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肌肉豐滿的地方可埋入肌層,羊腸線頭不可暴露在皮膚外面。

3.根據不同部位,掌握埋線的深度,不要傷及內臟、大血管和神經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礙和疼痛。

4.羊腸線用剩後,可浸泡75%酒清中,或用新潔爾滅處理,臨用時再用生理鹽水浸泡。

5.在一個穴位上作多次治療時,應偏離前次治療的部位。

6.注意術後反應。一種屬於正常反應,由於刺激損傷及羊腸線刺激,在1~5天內,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無菌性炎症反應。少數病例反應較重,切口處有少量滲出液,亦屬正常現象,一般不需要處理,若滲液較多凸出皮膚表面時,可將乳白色滲液擠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蓋消毒紗布。施術後患肢局部溫度也會升高,可持續3~7天。少數病人可有全身反應,即埋線後4~24小時內體溫上升,一般約在38℃左右,局部無感染現象,持續2 ~ 4天後體溫恢復正常。埋線後還可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多形粒細胞計數的增高現象,應注意觀察。

另一種則是異常反應,有以下幾種情況:

(1)少數病人因治療中無菌操作不嚴或傷口保護不好,造成感染,一般中治療後3~4天出現局部紅腫,疼痛加劇,並可伴有發熱,應予局部熱敷及抗感染處理。

(2)個別病人對羊腸線過敏,治療後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發熱等反應,甚至切口處脂肪液化,羊腸線溢出,應適當作抗過敏處理。

(3)神經損傷。如感覺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分佈區皮膚感覺障礙。運動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支配的肌肉群癱瘓。如損傷坐骨神經、腓神經,會引起足下垂和足大趾不能背屈。發生此種現象,應及時抽出羊腸線,並經予適當處理。

「按語」

穴位埋線療法同針灸相比有減少治療的次數卻不影響療效的優點,因而在就醫較困難的農村和邊遠地區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文章來源:山草藥論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