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孩子

游乾桂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為什麼年僅六歲的孩子,就那麼喜歡爭雄鬥勝求第一?記得有次我跟孩子說,爸爸最好,媽媽第二,玉鳳第三,她馬上開口反駁:「我才是第一,我是最好的。」我心想:「孩子真的知道什麼是第一嗎?」

  「強出頭」也是她的專長之一。有次她和弟弟一塊兒玩堆積木的遊戲,竟突然地把所有的積木都推倒,說自己是「藍波」,這些行為真令我們毛骨悚然,你能為我分析原因嗎?

*觀念交流道
心理學家將這樣的行為稱為「叛逆」,我則稱它「反抗期」。以生涯發展的觀點來看,一生大約有兩個反抗階段,一是「三至六歲」,另一個則是「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像吃了「回童丹」,退到三歲的「自我中心」階段。
 
  他們開始認為世界是跟著他運轉的,期待每個人都喜歡他、愛他、欣賞他、尊敬他,甚至崇拜他。這當然會引起父母不悅,與親子的衝突,因此我們才會經常聽到父母埋怨:「你不要老是以為只要你才能受到特殊待遇。」或「你再亂發脾氣,我就不理你了。」另外,則有一些父母憂心忡忡的說:「這樣的孩子不會有問題吧!」老實說,當然不是問題行為,只是成長必經的軌跡罷了。

  三至六歲的小孩子,確實不會輕易禮讓別人,他們只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主張、自己的習慣,並且認為唯有他們才是正確的,別人應該向他俯首稱臣。當他們的想法未被接受時,便會表示反抗,或忍不住的大發脾氣。

  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應學會「進退」之道。「進」的原則是,以「鼓勵」、「讚美」的方式加強孩子安靜、友善的行為,並在他心情良好時,提醒他:「喜歡和別人爭執或推倒積木的人不是真英雄哦!真正的第一名應該是那種喜歡幫助別人的人。」或者告訴她:「玉鳳啊!你最近常發脾氣咧!這讓爸爸覺得很難過。」如此將有助於孩子反省自己。
 
  「退」之道則是,當孩子正在發脾氣時,不要跟著怒火中燒,和孩子「對戰」起來,暫時「迴避」!俟孩子情緒平息之後,再設法傾聽他的感覺,或與他探討生氣的原因,或將他那種根深柢固的「爭勝」觀念,引導到如功課、學琴、塗鴉、唱歌、跳舞等方面。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次聽到「小丑」這首歌,就想及我那七歲的兒子,他啊!其實什麼都好,就
    是喜歡扮演「小丑」。在家裏老愛打姊姊、學蠟筆小新掀她的裙子,或做出各種「款
    式」的鬼臉。
  • 我本以為老爸會給我的智商極高的評價,沒想到他還是說:「撿角囉!(就是完蛋、無藥可救的意思。)這個孩子再這麼下去,不撿垃圾才是奇跡咧!」
  • 「恐怖分子在你家」,每一次遠從宜蘭的小姑來我家作客,都會以半開玩笑的口吻告訴我這句話,言下之意是,我們家的小邦太會破壞了,什麼玩具到他手上一
    定缺手斷脚。
  • 脾氣不怎麼好,情緒又不太會控制的媽媽,首先想到的策略是:「洛基計畫」,她把我當成了「拳靶子」,只要我稍稍頑皮,便使出足以一拳把我擊倒的勁,痛痛修理我一頓。

  •   倘若上帝願意安排一個不睡覺的狂歡活動,我家的杰敏一定會第一個報名。哎!你可能不敢相信,杰敏還經常問我:「人為什麼要睡覺?」言下之意是「不睡覺的感覺真好」。
  • 大人們常說:做人真難!來到這個奇怪的世界這麼多年,我終於同意大人的這項結論:做人真難,尤其是做小孩更難。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