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獨立的小孩(4)自制力

張玲霞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據分析,目前社會的中壯年,約在民國45~53年〈西元1934~1942〉出生的一群,被稱為M世代,屬於戰後的嬰兒潮人群。他們的生活是由貧苦轉向富庶,有著苦幹實做的精神,努力追求成功,但潛意識中卻有很高的危機意識與自我意識,擔心再度貧窮,卻只關心自我的物質享受,而不具人類智慧的內省力量和啟發作用。

民國54~69〈西元1943~1958〉年出生的一群,被稱為X世代,生長在經濟快速成長的時代,工作很有衝勁,講求速效,要求立即的報酬。他們不期待短期得不到的快樂,即時享樂的心態,讓他們的消費力量驚人。

民國69年以後出生的一群,號稱「新新人類」,被稱為Y世代、網路世代,生長在資訊飛快成長的時代,講求極速、極端、打破傳統,喜歡創意、DIY(自己動手做)、不受約束,有點怪又有些壞的點子,深受他們青睞,網路資訊與網路商店成形,讓他們這種講求自由的主張更得到發揮。

時代不停的演進,造成的價值官觀念也不相同,每個世代也正快速的被交替、取代。

現在我們經濟命脈上的菁英份子,是一群民國66年〈西元1955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被稱為N世代,他們處在跨越X世代末與Y世代的期間,生活的自主性強,有很大的包容性與深入探究的精神,對企業的利益很重視。他們有不怕嚐試的勇氣,所買的東西講究用途,不會被店員牽著鼻子走。

N世代的許多觀念與做法,兼具X與Y世代的特色,然而也有做事魯莽、不顧後果,對錢的看法普遍太過功利的缺點。過去老一輩人所強調的「道德良知」,完全被漠視,他們關心的是能快速的擁有大量的金錢與物品,凡事以金錢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買東西要買最貴的、非名牌不穿等),重利輕義(只向「錢」看,重「利益」不重「情義」)。

很多人誤以為學習理財就是學會生錢之道,就是投資賺錢。事實上,理財的真正意義是較寬大的,包括善用錢財、善於管理家庭經濟,使生活品質提高。如果孩子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念,不知道用錢與賺錢的道理;又只專注在讀書取得高分,普遍缺乏經濟觀念,當然就容易有花錢如流水,重複購買性質相同的玩具;玩過、用過的東西也不曾愛惜,壞了就丟,再買新的;用錢不眨眼等濫用金錢的壞習慣了。

目前國中小、學的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可以提供給孩子有關金錢觀、錢的價值與管理錢財的理財教材十分微少,孩子所建立的理財觀念,幾乎百分之九十承襲自父母(或近親)。如果他們的理財觀念與做法有偏差,孩子承襲的機率就會加大,自然很難有正確的理財觀念。

這些缺乏理財觀念的孩子,一旦進入學校與社會複雜的群體染缸裡,金錢往往是難以抗拒的誘惑所在,孩子不了解金錢真正價值,也不明白該如何用錢,禁不起誘惑而掉入犯罪深淵,以致一生都無法自拔的人不少。

加上社會上益形方便的信用卡、現金卡的出現,又促使孩子大把的刷卡購物沒有節制,等到被蒙在鼓裡的父母察覺了,這才發現已經債台高築,沒辦法搶救了。

整體來說,新世代孩子的自制力普遍都不夠,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他們多數無法延遲享樂,不明白「為什麼要等待」,也不認同等待的好處,常常忍不住要出去玩、忍不住要看電視、忍不住要上網玩電玩、忍不住要買東西、忍不住要大吃大喝等。

一味的忍不住,當然就是亂花錢、亂刷卡的肇因。加上社會富足後,各種產品充斥,行銷的廣告、花招百出,自制力差的孩子,每每被這些物品行銷手法所迷惑,購買下不必要的東西。

現在信用卡申請容易、購物便利(不必出門,只要在電腦上動動手指頭,就可以方便在網路購物)、網路拍賣站多、電視郵購頻道等,可以非常迅速的購買到想要的東西,更助長了孩子這方面的需求。常常就在孩子禁不住誘惑的瞬間,就讓父母扛下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卡債。

此外,還有許多造成孩子忍不住花錢的原因。包括:

f?來自同儕的壓力自尊心相互比較;
f?父母奢華,孩子有樣學樣;
f?父母忙碌無暇照顧,選用金錢補償親情;
f?名牌的誘惑;
f?遊戲卡升級、收集;

f?有的是本身的生活窮困,夢想解脫,於是故意裝濶,以掩飾自己的貧窮,或成天想賺大錢,唯利是圖,不腳踏實地的學習等。

家庭經濟富裕的家庭,父母往往罵幾句責備的話,最後還是替孩子償還,影響層次不大。但對於經濟普通或緊迫的家庭而言,家裡莫名其妙的多了一筆債務,尤其如果是還在求學階段的孩子闖的禍,債務大多是由父母扛下。已經終日為為生活辛勤勞累的父母,這時無疑又加了一層重擔,使生活品質雪上加霜。有些經濟差又已經負債的家庭,常常在利滾利之後,被迫必須賣屋、賣地,甚至被債逼得走上絕路。

這對父母是十分不公平的。因此,在此要呼籲父母思考下面的問題:

「如果孩子提早對錢有概念、對錢有自制力,情況是不是會好些?」
「如果從小讓孩子接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觀念,會不會澆熄孩子『隨意取財』之火呢?」

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孩子有了自制力,才能禁得起外力的誘惑,能堅定心志去完成該做的工作,才能讓父母隨時準備為孩子補洞、高懸的心能夠落定。

摘自:新手父母出版《培養獨立的小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父母可以向孩子說明,起床、準備上學是自己的事,自己沒做好,就應該設法改進。
  • 孩子的臥房是他們睡覺、讀書或玩樂的主要場所,孩子如果能夠自己動手整理,養成整潔的好習慣,比較不會找不到東西,也比較不容易生病。整潔的環境,有次序的擺放,還可以把孩子處事的思考力,訓練得俐落、清楚,有益於培養好的為人處事態度。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