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舞蹈(三)扇子舞

茹之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朝鮮族的扇子舞源於民間的巫俗活動。在朝鮮族中,一直流傳著檀君神話。檀君被視為朝鮮族的祖先神。高麗僧人一然編寫的《三國遺事•紀異》記載了檀君的由來。他乃是天神之子,堯帝五十年即公元前2333年即位,並以平壤為都城,建立了朝鮮王國,在位一千五百年。後來他隱居在阿斯達為山神,活到一千九百零八歲。檀君就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此後的朝鮮人,祭祀的神靈一直是檀君。
古朝鮮族人,在祭祀神靈檀君、祈求上天保佑的儀式上時,必用老成女子,也稱「巫人」。巫人行巫的目地是與神靈溝通,上祈民願,下傳神的旨意。在行巫時,最初是手持矛而舞,後改用扇子,通常是右手持扇,左手持鈴,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狂而無序,這大概是扇子舞的雛形。

扇子舞大約在朝鮮王朝初期發展成為一種宗教儀式舞蹈「巫舞」,這時舞者是左手持扇,右手持鈴,並發展成了集體舞的形式。同巫人的扇子舞不同的是,巫舞莊重、整齊。

扇子舞後來又融入了朝鮮人其它的舞蹈中,形成了祠堂牌扇子舞。在這個舞蹈中,舞者用扇子把臉遮住,橫線碎步跑出,來到表演場地中央後原地轉幾圈,然後將扇子一甩合在一起,向觀眾行禮。此後舞蹈動作由慢轉快,在快步階段舞蹈動作變化多,熱烈,時常跑大圈。最後舞者向觀眾行禮、退場。這種扇子舞屬於民間藝人舞蹈,與巫人的扇子舞表演的場所、目地並不相同。但祠堂牌扇子舞是從巫人的扇子舞演化而來的,後來還出現了雙扇舞的形式。

傳統上,扇子舞的舞者為女性。目前在朝鮮族中扇子舞依然十分流行。

且看:舞者手持一把或兩把扇子,伴隨著音樂,隨著隊形的不斷變化,將扇子舞出多種圖案和造型,怎是一個「美」字說得?

──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先導者持「令旗」或「農旗」,後面是樂隊及扮演的各種人物,樂器有嗩吶、太平釜、上劍、副劍、從劍、首長鼓、無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人物有官吏、獵人 、執事、農嫗、假女、舞童等。伴隨著音樂,各色人物手足相應,有節奏的翩翩起舞,這是集體表演階段。
  • 《高麗史‧食貨志》「文宗三十年(1076年)宮中有杖鼓業師。」有學者認為,長鼓舞在唐朝十分流行,並在高麗王朝初期傳入。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國三十多次,足跡幾乎踏遍全球之後,陳錫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國人,願意千里迢迢來看戲,但傳統戲劇在台灣卻非常弱勢。憑著一股「藝術的東西不能給外國人看不起」的志氣,2009年,陳錫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