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中華文字 回歸中華文明

記周强國和他的「漢字數字化文字工具」
理平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7日訊】臺灣作家龍應臺曾寫過一篇《救救國文》的文章,瑞士的周強國借我的筆代他:「 快救救中華文字!」他斷言:照此下去,再過兩三代,沒有人能寫漢字了,中華民族將面臨滅文亡國的危機。

大概因為都是亞洲人的那張面孔,使我們在人流涌動的黑森林緹緹湖景區相互投去了問候的眼光。一張黝黑的臉龐和滿頭的銀髮,令我面前這位睿智的學者別具風采。鄉音問過好,聽出對方是中國人,就都停下了腳步,這一駐足就有了我門一同在這裡呼喚:快救救中華文字!

北京奧運會 我沒看見一個方塊漢字

北京正開奧運會,話題由此而生。周強國問,北京奧運會的幾個會標,除了用拉丁語(漢語拼音)寫的北京,就是阿拉伯數字寫的兩千零八(2008),連中國運動員穿的運動衣,後背寫的名字,都是漢語拼音寫的,怎麼沒見一個方塊漢字?作為東道主,在自己的國家裡舉辦奧運會,為什麼不使用自己的母語文字,此時的大國地位哪裡去了?別忘了,中文是聯合國的官方語言(注:中、英、法、俄、西),有什麼不能用的?不一定不敢用,大概自己就看輕了漢字。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字早已失去了認同感!

周強國這連珠炮式的自問自答,鏗鏘有力,落地有聲!他的每句問話也都是我的所思所想。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此時此地不謀而合了,由此而引伸出了後來關於中國漢字問題的深入探討。有趣的是他身邊的洋夫人,竟能用一口字正腔圓的漢語加入了我們的談話,她不但漢語說得像模像樣,插話的內容也地道,我稱她是「中國通」,她謙虛道:「哪裡,差得遠呢。」

他們是瑞士居民,都退休在家頤養天年了。退休前周先生搞電腦軟件設計,夫人是教員。他祖籍湖南,生在印尼,就讀於臺灣,後來去瑞士深造。在洛桑大學結識了妻子,就隨妻子來她的老家入鄉隨俗了。

周強國說他在臺灣讀大學的四年裡,年年都選修了國文課。他生長在海外,但是對國文漢字卻情有獨鐘,以致去年他回臺灣宣傳他的「周氏輸入法 」(筆者私自命名)時,一位同學和他開玩笑:「你出國四十年了,自己沒有變番(西洋化)已經是很了不得了,現在不但不變番,反而回來向我們大講漢學。你這種班門弄斧的勇氣真不小也!」說到這裡,他笑了,說,是啊,有點兒不知天高地厚了!也許正因為是炎黃子孫的血脈,讓他和國文漢字有了那麼一份難於割捨的情懷。何時聊起漢字,都會被他帶進那神奇浩瀚的漢字殿堂裡去一同倘佯。

世界上能講故事的文字,只有中國漢字

他無不動容地對我說:「能講故事的文字,除了中國的方塊象形文字之外,可能找不到第二個了。」他有一肚子好聽的關於方塊字的故事。其中,「 龍」字的由來是我沒聽說過的。

「人纇既沒有見過恐龍的形象,也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從化石的發現證明了我們的星球上有過恐龍的存在和消失,可是中國人心目中的龍呢?我們五千年的歷史裡,從來沒有記載關於龍的發現。雖然沒人見過也沒有關於龍的記載,可是龍的「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文化裡和「龍」有關的,多得不勝枚舉:龍井、龍王、龍舟、龍洞、龍宮、龍骨、龍門、龍眼、龍頭、龍膽、龍行虎步、龍馬精神、龍鳳之姿、畫龍點睛,和現在到處刮起的龍卷風……。沒有了「龍」,中華文化就沒有精神了。發明「龍」字的古人,到底是否見過活的龍,我們無從求得答案。可是從文字本身的呈現來解讀龍字,這個龍不是屬於我們星球上的動物,而是來自於嫦娥的故鄉。不是嗎?它是「立」在「月」球上的龍。在沒有空氣、沒有水、沒有草的月球上駐立的動物,非神即仙。因此我們的龍是萬古常存、與世無爭、半神半仙的祥物。再說,凡塵俗人的肉眼凡胎,哪來的眼福能見得到龍?」

簡體字變成了純符號的死文字

說起大陸的簡化字,周的臉上現出愁雲。他認為,簡體字已經不是神傳文化了。他又拿「龍」字舉例。「龍」字筆劃多,顯得難學、難寫、難記。對初學漢字的人,這16筆劃除了筆劃太多之外,看不出有形有意,大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覺。為了降低初學者的入門門檻和以後書寫的速度,只好把筆劃多的「龍」字簡化成「龙」。龍字簡體化了以後,由十六筆劃化為五筆劃,原來有形有意的三個字根不見了。「龙」什麼內涵都沒有了,只是一個有別於其他的符號。

象形文字被簡化了以後,文字的原意就失真了,筆劃雖然少了,形沒了,意丟了,失去了當初倉頡造字時所賦予的神意了。丟失了靈魂的方塊字,美麗變得醜丑,活的象形文就變成了死的純符號文字。雖然筆劃減少了,卻難懂、難學、難記。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文字變了,文化精神就跟著變,民族的靈魂也當然變了。一個具有神意內涵的『龍』,被簡化為沒有意義、沒有音標作用的『龙』之後,下一步就是『long』了。 這個『long』雖沒有什麼意義可解,起碼有音標的功能。一個沒有意義、沒有音標功能的「龙」,和一個沒有意義,卻有音標功能的『long』,如果必須選其一,到底要拿哪個?我想『long』被選的機會較大,因為『long』和國際接軌!所以說盲目地、想當然地簡化漢字,可謂數典忘祖,是一種徹徹底底的『去中國化 』!

電腦已成為中國漢字的殺手

他講了這樣一件事:在臺灣的一位朋友在政府部門做高級文秘,是部長的「材料匠」,閉起眼來都能在電腦上打出一篇漂亮的行文來。他曾對周說,我最怕的是你遞給我一支筆讓我寫漢字,因為我幾乎不會寫漢字了。周強國從中感到了中華文字的危機,看到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尤其是留洋深造懂洋文的人,漢字水平越糟糕,提筆就忘字。他驚異:中國漢字的衰敗竟然是從我們的知識精英那裡開始的。

一位國學漢語的學者尚且如此,那年輕人會怎麼樣?他發現孩子們學漢字變成了圖有虛名的擺設,與日常生活基本脫節。在學校裡老師教他一橫一豎、一撇一捺地按順序寫漢字,例如寫出一個「媽」字,回家打開電腦,只要敲上ㄇㄚ(臺灣的注音)或ma(大陸的拼音),一連串的媽、麻、馬、罵……字就會顯現在螢幕上,任他選一個來用。在學校所學的和出校門後所用的,完全是兩碼事。用慣了注音、拼音輸入法以後,學生只能在電腦裡選字而不會用筆寫字了,離開電腦鍵盤,他們變成漢字的文盲。

這樣輸入中文,遠不如輸入洋字母直接顯示英文、法文、德文……,後者減去了「 猜、選」的麻煩,簡便快捷得多。

漢字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非有不可。對後來人,特別是生活在海外的晚輩,漢字只是和長輩交流溝通的中介,那兩代以後的子孫呢?越來越依賴電腦,和追求快節奏的人們,他們不需要漢字這個中介了,漢字會失去存在的必要。到時候如果有人登高一呼,『中文拉丁化』,那可就慘了,哀哉大中華!我們五千年的國粹就可能在電腦時代這樣消失了!

如果有一種輸入法,敲字時所想的也是漢字……

二十年前從他發現漢字有消亡的危機那天起,就開始動了腦筋,怎樣能把我們的方塊漢字輸進電腦裡才是對的?

中文輸入法的種類有多少?或許沒有人能說得清楚。迄今為止,還沒有畫上「休止符」。現在使用的:五筆字型、行列、雙拼、全拼等不勝枚舉。中文輸入法的種類之多,冠於天下。

凡音標文字的輸入法只有一種,所以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沒有所謂的「輸入法」。

如果有一種輸入法,讓打字的順序和用手書寫的順序一致,打漢字的時候所想到的也是漢字,就可以維持一定的漢字記憶、書寫水平了。

象形文來自字根,從字根的角度來輸入中國漢字

中國漢字是象形文而不是音標文,不能模仿西洋音標文的輸入方法來輸入象形文字。音標文的強點是發音,二十六個字母只有一個功能,就是把字的發音鎖定。中國漢字剛好相反。我們的文字以字根的原理組合,字裡有形、有義,可是字本身看不出發音,這是漢字的最弱點,且數量龐大。漢字沒有文字排列順序的功能。

象形文是以字根為基礎,所以我們務必要從字根的角度去處理中國漢字。可是字根輸入法的種類很多,也不是每種輸入法都好用。在眾多輸入法中,他選中了台灣廖明德先生的行列輸入法,它是許多字根字輸入法中最接近中國漢字學原理的輸入法,很合理。

一般來說,字根輸入法的「字根」是直接擺在鍵盤上。要把這些字根的鍵位死記在心裡是件苦差事。而行列輸入法把一百多個字根編列在坐標裡,規則清楚,邏輯分明,歸類簡單,有著易學易記的字根表。漢字程度越好的人越容易學會。目前流行的字根輸入法的學習掌握時間較長,而「周氏」的行列輸入法只需三個小時便可學會。

漢字有了數字排序功能,可和西洋字母比美

數量龐大的漢字是建立在160多個字根(傳統稱謂:部首或偏旁)的基礎上,其實它們是建立在10個基本筆型或筆劃上。這10個筆型是依照象形、形聲、指事的原理把阿拉伯數字中文化,只要理解,便可輕易記住。

利用這種筆型做成一個十行十列的表,這十個筆形以「行」和「列」相互交叉的點,就產生了字根。十行十列的字根表再濃縮成適合電腦鍵盤的十行三列,就成就了他的「漢字數字化文字工具」。

突破「漢字沒有文字排序功能」,應該是「周氏」輸入法中最具創新意義的成果。每個字的字根有了編碼,就等於漢字有了數字排序的功能,其簡便性就和西洋字母的排序完全相同。中國漢字有了絕對的排序功能以後,文字的科學性升格了,以漢字編列出來的資料、文書工具等,其查閱的彈性和速度也大幅提升,這是中華文字有史以來的創舉。
中國漢字是象形文,而象形文是以字根為基礎。他慧眼識真,抓住了要害,把握住了這一思路,而獲成功。「漢字數字化文字工具」若能廣泛使用,特別是從娃娃用起,中華文字會經得起時代浪潮的衝擊,綿延傳承。

是能在各種漢字系統裡使用的方便工具

周強國的「漢字數字化文字工具」是能在各種漢字系統裡使用的方便工具。同一原則可以在電腦裡輸入文字、在書籍索引裡排列關鍵文字、在浩繁的資料裡瞬間找到所需要的文字,比如,輕鬆地在百萬人口大都市裡的電話簿查人名或公司行號,或快速而不費力地找出全國的郵遞區號或郵政編碼,也可以方便地從手機發出簡訊……

設計出易懂好學的教學軟件

他的「漢字數字化文字工具」,攻破大大小小的無數難關,已經是一套成熟的文字工具了。從有了設想到今天的成果,走過的二十年裡,「我動用了公司的資源和我的全部精力。」 他頭上的絲絲銀髮,已經記錄下了耗費的精力和傾注的心血。

問他還在忙什麼?告訴我在設計教學軟件。理念再好,束之高閣,好看不好用不行!現代人是能不看書就不看書,你的教程得適合接受的對象,他說自己又回到兒童看連環圖的時代了!用帶有文字、圖解、聲音的解說來做一部動態的教學片,力求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說起來容易真做起來就不容易了。為了表達短短三行字的理念,往往從早上五點忙到大中午了,還沒有完全做好。難歸難,一旦做成了,那做出來的東西,讀者會容易接受。

需要兩千萬美金用來推廣……

問能幫他做些什麼?回答得幹脆:「我最需要的是你的批評。你是教學軟件的用戶,你的意見最為寶貴。」

他還請我幫他找個平臺來介紹講解他的「漢字數字化文字工具」,能盡快讓更多的人認識、接受採納。我問:「收講課費嗎?」他答,不收費,為推廣,是公益性的。他說,我不是不需要錢,需要的是一筆大錢,甚至夢想能籌到兩千萬美金,做為繼續開發和推廣的基金。我問:「 已經籌到多少了?」他坦白地說:「 一塊錢都沒有。 」

維護中華文字應該是我今生該做的和能做的

他說自己是一個愛做夢的人,想做的事太多了,要關心的事更是汗牛充棟。但是一個人的生命和能力都很有限。高中時他遇到一位恩師,留下過一個教訓:當你一生中找到了理想之後,而且你認為那個理想值得你去做的時候,你就要以「 說破了嘴,跑斷了腿」的精神去努力實現它;對這個理想無助的,別去碰它。

二十年前,他在太多的夢想中,捕捉到了方塊漢字,他鎖定了這一目標:「 我認為維護中華文字應該是我今生該做的、能做的。」他把他的後半生獻給了自己選定的這個值得去做的理想。已經幹了二十年了,不為錢財,不為名利,苦苦探索,鍥而不捨,那到底為了什麼?在眼下這個充滿了誘惑的物質世界裡是難以找到答案的,但是周強國不屬於這個世界,在他崇尚的另一個世界裡,答案簡單而明確:中國漢字日漸衰落,所承載的中華文明面臨失落的危機。搶救中華文字,回歸中華文明。

其實就是為了心裡那一份深深的憂慮,讓他廢寢忘食,二十年如一日。他問自己:我還有幾個二十年?除了強烈的責任感,還有一份沉甸甸的緊迫感。在無數次的挫折失敗中,有過“人拙力薄、孤立無助”的酸楚滋味,退堂鼓都不知打過多少次了。周說自己是小人物,微不足道,但是今生今世要做點麼,活得其所。為使古老的中華文字能萬古長青,他不但呼喚報警,還腳踏實地加緊做著什麼。

古人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條古訓對照周強國來說,是貼切的寫照。我稱贊他:你選中的課題和取得的成果,都功德無量!他頗為感動。高尚的作為,來自於高尚的人格。無論周強國的「漢字數字化文字工具」命運如何,他的那顆知識份子的良心,會感動上蒼和黎民百姓。

後記:我想隨這篇文章附上一張他們夫婦的近照。他說,不如換上我的網址,或許更好。
周強國的網頁:www.hangliex.co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陸網民和中共網絡監控的鬥智「遊戲」越來越激烈。這在胡錦濤讚賞過的大陸著名論壇「強國論壇」時時刻刻就能看到精彩「對抗」。用錯別字、諧音詞等躲避網絡自動監控程序,把帖子發出來,是最簡單的辦法,而且利用漢字內涵的豐富性,在成功發帖中,不乏幽默和詼諧。比如奧運 用 「凹運」,主席 用 「豬媳」等等。
  • 華僑協會總會與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將於2008年11月1、2日在台北市舉辦「漢字運用與華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藉由探討正體字、簡體字之使用和比較,及與華語文教育間的關係,彰顯漢字實用意義與文化價值。
  • 奧林匹克運動會,我們都知道是Olympic Games的音譯和意譯合稱,簡稱「奧運」,此「奧」本來沒有字源的意義。但世上的事情往往很神奇,就兩個漢字的字源分析,很有意思。
  • 謙光書道會林俊傑師生書法聯展將於8月起在昆士蘭台灣中心展出四星期。
  • 由中華民國華僑協會總會與搶救國文教育聯盟主辦,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協辦之「漢字運用與華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今年11月1、2日假台北市舉辦。
  • 你會念這「四」個字嗎?或許你會說才不只四個字,應該是九個字吧!日前在海外華文教師研習會上,來自台灣的「生活華語」課本編輯王幼華老師在講座中「考問」大家該怎麼念?答案是:「天、長、地、久」。
  • 【大紀元8月1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 國際奧委會7月30日正式通知台灣奧委會,北京奧組委宣布開幕式上各代表隊的出場順序將按照漢字筆劃多少排列,中華台北代表隊將按照中文簡體字「中」的排序,入場順序是第24位,前面有日本,後面是中非,接著是中國香港。
  • 華僑協會總會與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將於今年11月1、2日(星期六、日)於台北市舉辦『漢字運用與華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藉由探討正體字、簡體字之使用和比較,及與華語文教育間的關係,彰顯漢字實用意義與文化價值,以期更多有識之士關心漢字的傳承與發展。
  • 在北京奧運的開幕式上,我們看到一個中國的漢字「和」,被用三種字體反覆地呈現出來。看得出,導演在設計這個開幕式時,是很費力地想呈現一些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雖然呈現出來的是一些非常零亂和表面的東西,但是這個「和」字,卻的確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內涵之一。
  • 〔自由時報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國語」改「華語」、「中國文化」改「本國文化」、「中文」改「漢字」……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時代曾引發「去中國化」爭議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綱」微調案,新任教長鄭瑞城上任第三天,即已按照原有版本簽署公布,但獨缺閩南語課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