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探源

淑萍

人氣 11

除夕的由來

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叫「除夕」,有舊歲至此夕而除的意思,現代民間把這一天也叫做「年三十」。追溯史源,發現在西晉周楚所寫的《風土記》中有這麼一段:「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又載:「上古之時,有神荼壘鬱兄弟二人,住度朔山下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效前事也」。可知當時就有「除夕」一說。


新年賀卡 / 大紀元賀卡城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

當天一早,全家大小就要把家裏打掃乾淨,而離家在外工作的遊子也要不遠千里趕回來,與家人一起團聚。因各地風俗不同,習俗也不盡相同,不過主要的習俗有下列幾種:

貼春聯 

打掃完之後,接著就要貼春聯。通常在門上、米缸上、櫥櫃上及牲畜圍欄上會貼上各式春聯。例如:米缸上會貼「滿」字,門邊上會貼「福」字,牲畜圍欄上會貼「六畜興旺」等。主要目的期許來年能更豐收、更順利。

祭祀祖先及神明

除夕當天下午會準備牲禮祭祀祖先及神明,也稱為「辭年」。在台灣通常以發粿和年糕伴隨一些雞鴨魚肉來祭祀,因發粿和年糕代表年年發、步步高升之意。台灣人祭祀時還會在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台語的「春」與「剩」諧音,表示富裕、會有剩餘。此外,必備一碗「長年菜」,意即常常久久、長命百歲。用這些富有涵義的祭品來祭祀,一方面是感謝神明和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是祈求未來新的一年有更好的福氣。

圍爐 

祭祀完之後,全家大小圍坐一起,享用美食佳餚,也就是吃年夜飯,俗稱「圍爐」。為何稱「圍爐」?因為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團坐著圍著爐子吃飯,因此叫做「圍爐」。在中國古代,一些監獄的官員們甚至會在這一天特別通融囚犯們,讓他們回家與家人一起吃年夜飯,之後再令其返回。由此可知:年夜飯在中國人心目中是非常重要、有特別象徵意義的。


年夜飯 / 網路圖片

圍爐所吃的食材也都是精心挑選過的,別具意義的,例如:吃菜頭意為「好彩頭」;吃長年菜(台灣北部吃芥菜、南部吃菠菜)意為「長壽」;吃韭菜,代表「長長久久」;吃魚意為「年年有餘」、「富裕」;吃丸子類的食物,則象徵「團圓」。中國北方人還會準備餃子,因為水餃狀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有的地區包餃子時,還會把已消毒過的硬幣包進去,看看是誰吃到了包著錢幣的餃子,那人就有好財運。南方人則準備年糕,意為事業年年高升。總之,是想在吃方面也能討個吉祥。此外,除夕夜的圍爐吃團圓飯,不能太快就結束,要慢慢吃,邊吃邊聊,吃得愈晚表示來年愈好。

壓歲錢

圍爐過後,家中的長輩就要開始發壓歲錢了。因通常是以紅紙袋包著錢,也俗稱「紅包」,有求吉利、鎮邪壓魅的意思。為什麼會跟鎮邪壓魅有關係呢?因為相傳有一個鬼怪叫做「祟」,專門欺負小孩,有一天,這個「祟」的鬼怪又要出來害小孩時,剛好這小孩的床邊放著父母給他的紅包,「祟」看見紅包,馬上就被嚇跑了。以後,大家就仿照這種方法,把紅紙袋裡面裝著錢送給小孩,以祈求長命百歲、平安長大。因當時稱「壓祟錢」,而「祟」、「歲」同音,民間便沿用為「壓歲錢」了。

守歲

發完紅包之後,大家會一起聊天歡聚,通宵達旦直到天亮,稱為「守歲」。「不睡」與「不睏」意思相同,而「睏」諧音「困」,所以守歲就等同於「不困」,也就是「不窮困」的意思。在古代,守歲還有兩種意義:年紀大的人守歲是「辭舊歲」,有汰舊換新之意;年輕人守歲,則有為父母祈壽的意思,是一種孝道的表現,所以晚輩們不能太早就寢,至少午夜十二時之後,才可就寢。關於守歲,還有一個民間流傳的的故事:

話說古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做「年」。「年」喜歡吃活人,所以大家談「年」色變。「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要出來吃人,而且常常是天黑以後出來、破曉時分返回。所以百姓們每到這一天晚上就特別準備豐盛食物,先祭祀祖先以祈求保佑不會被「年」吃掉,然後再把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圍爐吃飯,希望能闔家永遠在一起。吃過晚飯後,為了怕「年」闖入,所以大家都不敢睡,坐在一起聊天壯膽,這就形成了除夕夜要守歲的習慣。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首〈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從古至今,雖然是世代交替輪轉,但除夕夜守歲的習俗,依然保留。

放鞭炮

守歲到午夜十二時之後,此起彼落的鞭炮聲開始響起,終於迎來新的一年。鞭炮又稱「爆竹」,在守歲過後燃放,相傳古人認為「年」之類的妖魔鬼怪最害怕響聲,因此燃放爆竹有趨吉避凶之效。相沿成習,此後每年除夕都要以爆竹聲來除舊歲,並在爆竹聲中迎來新的美好的一年。@*


年年有餘 / 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的古代錢幣(7)
台灣光復節的典故
蔣中正誕辰紀念日
海上的守護神—媽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