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294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第八》)

【語譯】
孔子說:「求學就好像來不及追趕不上那樣,學到了又怕把它忘掉。」

【研析】
本章主旨是勸學,探討的是學習的態度。孔子自我學習的態度是「學而不厭」,他同時也這樣要求他的學生。倘若學生學習能抱著「打破沙鍋問到底」,及「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的精神,在穩定的溫故知新的學習態度之下,學習的路上一定能減少許多坎坷,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延伸思考】
1、在生活的經驗中,你可曾對什麼事情有過「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精神?
2、學習一件新事物或知識,你用什麼態度面對?

【相關資料】

不恥下問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謙虛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生前的為人配得上那樣的謚號。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非常聰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明白了。

「不恥下問」形容人謙虛好學。

【課後作業】
在學校遇到學習有困難的時候,你如何尋求解決方法?

─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具備高尚品德的人了,他再三把王位讓給弟弟季歷,又隱藏自己的功績,百姓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讚揚他。」
  • 此章言不越職侵權。「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謂的「名分」問題。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容易被人認為是「違禮」之舉,有僭越之嫌。從另一方而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要「安分守己」。
  • 孔子說:「對於禹,我實在找不出缺點來批評他了;他對飲食很簡樸,而盡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粗劣,而祭祀時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簡陋,而致力於修治溝渠水道。對於禹,我實在找不出缺點來批評他了。」
  • 風,漂(1)物者也。風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雨,濡(2)物者也。雨之所墮(3),不避小大強弱。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4),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曰:「風雨無鄉,而怨怒不及也。」(《管子.形勢解》)
  • 孔子說:「多麼偉大啊!舜和禹雖然擁有天下,但是並不以擁有天下為樂。」
  • 孟嘗(1)為合浦(2)太守(3)。郡境舊採珠,以易(4)米食。先時二千石(5)貪穢(6),使民採珠,積以自入(7)。珠忽徙去(8),合浦無珠,餓死者盈路(9)。孟嘗行化(10),一年之間,去珠復還。(三國吳·謝承《後漢書》(據《藝文類聚·卷八四·寶玉部下·珠》引)
  • 曾子病重時,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將要死時,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時,所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待人接物的道理有三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舉止依禮而行,便可以避免別人的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端莊,這樣就接近於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要謹慎得體,這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鄙陋和背理的話。至於祭祀和禮節瑣碎的事宜,自有專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 句踐召集了戰士們,向他們表明決心說:
  •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1)予足!啟予手!詩雲(2):『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3)夫,小子(4)!」(《論語·泰伯第八》)
  • 君子防未然(1),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2),李下不正冠(3)。(《樂府詩集·君子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