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古寺: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

牟梅
font print 人氣: 40
【字號】    
   標籤: tags:

河南洛陽城東十多公里處坐落著中國第一座古剎:白馬寺,大約建於東漢明帝時期。它被佛門弟子公認為是「祖庭」和「釋源」,而它的建造背後還有著一個神奇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個夜晚,漢明帝劉莊夢見一個金色神人,身上放著光芒,飛進了皇宮殿庭,令人心悅。次日,明帝召集大臣詢問夢中之事,有大臣傅毅回奏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山川震動,江河氾濫,晚上西方天空現出五色光華。太史蘇推測,這當是一位大聖人在西天誕生。這位聖人降臨人間是為了救苦救難,他的義理,一千年後就能傳入我國。現在時間已經差不多千年,臣聽說西域有位神人,其名曰『佛』,陛下大概夢到的就是佛。」為了瞭解「佛」的情況,明帝派12人前往西域尋佛求法。

這12人歷盡艱險,來到了西域的大月氏國。那裡佛法盛傳,寺院眾多。一行人於是收集了一些佛經和佛像,並邀請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去中原講法。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們回到了洛陽。

明帝十分高興,特意召見了兩位僧人,然後請他們在外交官署上午鴻臚寺住下,翻譯帶回的佛經。第二年,明帝又下詔在洛陽雍門外修建了一座僧院。「寺」本義是官署,因攝摩騰、竺法蘭初來時往在官署,又是外賓,為示禮待,就仍稱新居為寺;此後,中國佛教建築就相沿稱「寺」。此外,永平取經時,是一匹白馬馱回佛經、佛像的,為了紀念白馬的功勞,就將僧院命名為「白馬寺」。

攝摩騰、竺法蘭二位高僧在白馬寺內譯經傳法,二人共同譯出了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攝摩騰圓寂後,竺法蘭又繼續譯出了一些經卷。所譯的經卷,都珍藏在大殿內,供僧徒們膜拜。據傳,北魏時,僧徒們正在對這些佛經膜拜時,經卷突然發出了五彩光芒來,將大殿照的通亮。更令人稱奇的是,光焰中還現出了佛的形像。

唐武則天時,白馬寺盛極一時,僧人有千餘。安史之亂和會昌滅佛時,白馬寺遭到較大破壞,呈現的是「斷碑殘剎見遺蹤」。宋太宗時重修白馬寺,明嘉靖時和清康熙時亦進行了修葺。

現存的白馬寺佔地四萬平方米,一百多間的殿堂的佈局是縱軸式的,主要殿堂位於南北中線上,從山門往裡縱深依次是:天王殿、主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佛殿毗盧閣。

主殿大佛殿內中央供奉的是端坐蓮台的釋迦牟尼佛,右手拈花,左右是迦葉、阿難二弟子,文殊、普賢二菩薩列坐,二天女後侍。大佛殿東南角有一口明代鑄鐵鐘,重二千五百公斤。據說在風清之夜或晨曦初露之時,白馬寺鐘聲可以傳數十里,而且城內東大街鐘樓上的大鐘也能與之共鳴,確實是「鐘聲響徹梵王宮、下通地府震幽靈」。

大佛殿之後是供養著三世佛的大雄寶殿,兩廂分列十八羅漢。羅漢像姿態不一,神情各異,系元代用夾苧干漆造像工藝塑成,十分珍貴。大殿後是接引殿,最後是佛殿毗盧閣。毗盧閣建於唐朝,內供奉釋迦牟尼佛的清淨法身毗盧佛,旁立文殊、普賢菩薩。閣後石碑上刻著《四十二章經》。

在白馬寺的東南角和西南角,有攝摩騰、竺法蘭的丘塚。寺院外東南約200米處,有一座高24米的13層密簷式磚塔,名為「齊雲塔」,本稱釋迦捨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建於後唐,後在宋代被毀,金代重修。

白馬寺六景是:清涼台、夜半鐘、齊雲塔、籐蘭墓、斷文碑、焚經台。

(本文摘編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千百年來,人們都在談論華山自古一條路是如何的艱難與險阻。可很少有人研究為何華山自古一條路?
  • 泰山,古稱東嶽,又名大山、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位於中國山東中部,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 泰山與周圍的平原丘陵形成高低大小的強烈對比,成為萬里原野上的「東天一柱」...
  • 半山之腰建築寺廟,實乃超凡之作;以其玄妙特點譽滿古今建築史,歷經多次地震,整體結構仍..
  • 衡山是著名的五嶽名山之一,位於湖南省中南部,號稱南嶽衡山。橫跨湖南省八個縣市區,逶迤八百里,共72峰。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登臨峰頂,極目楚天,環顧崇山峻嶺,便可領略到如飛的氣勢。清代著名學者魏源在《衡岳吟》中稱讚道:「唯有南嶽獨如飛」。
  • 少林寺位於五嶽之中岳嵩山之腹地,距河南登封市13公里,太室山南麓。寺因在茂密叢林中而建,所以命名:「少林寺」。《說嵩》稱:「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
  • 白馬寺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即西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了。它位於洛陽城東13公里。白馬寺坐北朝南,背依邙山,面對孕育了洛陽古代文明的洛河,號稱「中國第一古寺」......
  • 恆山為五嶽之一,主體部份雄踞山西省的北部。相傳遠在4000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渾源,見此山氣勢雄偉,若北天之門,遂封為「北嶽」,成為北方萬山之宗。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綿延五百餘里,有「恆山如行」之說。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
  • 觀世音菩薩,梵文Bodhisatta,音譯「菩提薩捶」、「菩提索多」、「扶薩」等,意譯為「大士」、 「勝士」、「大道心眾生」、「法王子」等。習慣上多沿用譯音的略稱——「菩薩」。菩薩是指以慧上求佛道、以悲度化眾生、自覺(以佛法覺悟自己)覺他(用佛法覺悟他人)的正果覺者..............
  • 普賢是梵語Samantabhadra的意譯,又譯為「遍吉」,是將妙善、妙德、賢德普施一切眾生之意。同諸大菩薩一樣,普賢也沒有真實的來歷。《第二菩薩經跡經》說:「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旬,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子名泯國,即普賢菩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