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管鮑之交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64
【字號】    
   標籤: tags:

管仲是春秋時齊國的名相,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霸主。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他們兩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當時的君王是齊襄公,起初,管仲侍奉襄公的兒子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小白。當時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都在國外,襄公死後,群臣決定迎接公子糾回國當國君,而公子小白也想返國就位,管仲怕小白先回國,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公子小白假裝中箭,騙過管仲,然後與鮑叔牙快馬加鞭先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立刻請來鮑叔牙,讓他做宰相。但是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還囚在牢中的管仲。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請管仲來做宰相。後來管仲在齊國執政,使齊桓公稱霸。

管仲後來回憶道:“我貧窮時,與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總是多拿,鮑叔從不以為我貪,他知道我是因為貧窮的緣故。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有時不順。我曾經三次作官三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好,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裏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因小節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問管仲,鮑叔牙可以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說不行,認為鮑叔牙善惡分明,不能包容壞的一面。如果把政權交給他,既害了你齊桓公,又害了他自己。鮑叔牙知道這件事後,不但沒有因為管仲不推薦自己接替相位而不滿,反而高興,只有管仲最瞭解他。

“管鮑之交”就是用來形容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來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時,吳王夫差要去攻打齊國,越王勾踐率領部屬去朝見吳王,並贈送財物給吳王及大臣們,吳國大臣們都很高興,只有伍子胥覺得不妙。
  • 季文子遇事都要考慮多次才去做。孔子聽到這件事情後,說︰“一件事情考慮兩次就夠了。”
  •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生前的為人配得上那樣的諡號。
  • “老馬識途”比喻經歷豐富的人,容易把事情做好。
  • 戰國時代的韓非子認為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時宜,不可一味地遵循古人的作法,要適合當前的社會所需,否則會徒勞無功。
  • 從前在杞國有個人,成天擔憂著天會下塌,地會崩裂。

  • 這是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國君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國君治國應要符合時宜,明白世事在變,若一味沿襲舊法不知改革,那麼就無法治國。後來這個典故就被濃縮成“刻舟求劍”這一句成語,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的人。
  • 眼看秦國日益強大,而各路的反抗軍卻畏縮不前,楚國的大將項羽便決定再度發動攻擊。他為了激勵軍隊的士氣,就想出了一個方法。
  • 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了。
  • 王羲之急急忙忙來到相府,因為天氣實在太熱,就隨手脫掉外衣,袒胸露腹躺在東床上,一邊喝茶,一邊想著蔡邕的書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