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仙茶道
據專家考證,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自古以來,「飲茶」便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活習俗,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種生活藝術。茶文化其多樣而豐富的內涵,為書畫藝術的創作,提供了豐盛的題材。歷代文人與茶墨結緣,以詩詠茶、繪茶,眾多古詩畫作中顯示,飲茶自神農開始,到唐朝就非常盛行。
台灣的茶館文化多元,從南到北、從都市到鄉村、從文人到市井小民,每一族群都有愛茶、玩茶、賞茶人。台灣茶人也遍及世界各大都會,每到一個城市就打聽有沒有好茶館,已成為我多年旅行的習慣,而且屢有驚豔。
名茶的身世往往能觸動到中國人遙遠的記憶,品啜一杯新鮮粉嫩的明前龍井,湯裡不但隱約展現江南的秀麗風光,那澹遠深刻的人文歷史厚度,或寺宇幾百年來禪修的功德,透過茶中香韻、一一沁人心識。
(shown)幾塊看上去灰黑色,奇形怪狀的茶放在地上,標籤上卻標價八十多萬,這讓我吃了一驚,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貴。
(shown)茶做好,包裝又成了他考慮的問題,別人家的包裝他怎麼看怎麼粗糙,很不滿意。他覺得好的茶,應該方方面面都要完美。
(shown)我品普洱茶有幾天茶齡了,品的普洱茶也有很多品種,但喝起這種老茶頭,也確有一種特殊的回甘醇味,茶香更加厚重濃郁。
(shown)古樹茶由於在古樹上採摘,採茶時要搬梯上樹,採摘困難,產茶量也低,樹齡也老,茶葉也不好看,當時沒有多少人買,是非常便宜的茶,大部分是一些鄉下人和窮人喝。
(shown)臺地茶都是「幼年」的茶樹,嫩芽多,成茶產量大,茶味更加「苦澀」一點,而古樹茶是從老樹上採摘的葉子,茶味反而有些「潤口」。
(shown)現在的普洱市,正是普洱茶的故鄉,不過它的前身並不叫普洱,叫「思茅」。
到了唐朝,飲茶蔚然成風,茶走向全民。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於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
「茶」雖被排在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最後一位,但卻由於中國人「飯後一碗茶」的習慣由來已久,而使它有著更為深遠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茶道文化體現了東方傳統文化精神的特點,是「茶」與「道」的結合。
茶道中講究一個境隨心轉,說的是,做茶之前要端正其心。擁有一個端正,善良的心態,是一個行茶者要具備的基本素質。
(shown)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
宋代是茶道鼎盛時期,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大多是品茗行家。
茶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飲茶過濃,就會傷害身體。
唐時飲茶開始由粗放走向精工,集歷代茶藝精華、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藝專著的...
唐代廣徵各地名茶,貢焙的貢額也不斷增多,宮廷中茶貨積存也多,開始出現了皇帝以茶賜勳戚重臣,以示恩信的一種習慣和制度。
唐代茶葉,有「蒙頂第一,顧渚第二」之說,因為貢茶嚴酷限時限刻,必須在清明前三天貢到京城,所以貢焙設在顧渚,主要是考慮要在清明前能把茶趕送到京的關係。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暮年之際,茶、酒、老琴依然是與他長相左右的莫逆知己。
貴族茶道生發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貴;雅士茶道生發于「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
中唐以後,隨茶葉生產和貿易的空前發展,不但在茶葉文化或飲茶習俗上有不少發展,就是在原來所沒有的茶政、茶法上,也獲得了一系列的建設和發展。
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完成《茶經》這本世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後世尊為「茶聖」。
茶韻貴天成,品,香入於口鼻,韻透徹肌骨,凡念不生,百毒莫侵。難怪有人說:近乎道!
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光輝絢麗,而「茶道」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被賦予了深刻的內涵.......................
盧仝一生愛茶成癖,據《濟源縣誌》記載,他在濟源縣時,經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號「玉川子」...............
蘇東坡是品茗行家,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十分講究,也頗精妙。他對於茶葉、水質、器具、煎法,都頗講究,有所謂「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這也是蘇東坡對茶藝茶道的一種追求。
臣皇祐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屢承天問,以建安貢茶並所以試茶之狀。臣謂論茶雖禁中語,無事於密,造茶錄二篇上進...........
茶焙編竹為之裹以箬葉,蓋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納火其下去茶尺許,常溫溫然,所以養茶色香味也..............
中國的茶文化淵遠流長,僅泡茶用水,自古以來,就有諸多講究。陸羽曾在《茶經》中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共有約 64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