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纪(263)

中集-第九章:地狱里的火炬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 ,

第二节:举起反抗的火炬

陈力牺牲后,农六队的囚奴们并没有被血腥的屠杀所吓倒,对被暴打的流放者进行慰问,囚奴间一次握手,一口药酒,一次疗伤,一声问侯都带着群体的温暖。人们在反抗毛泽东独裁暴政的旗帜下,越来越团结了。

当时正闹地震,农六队所有的囚奴们便集中住在地震棚里,得到了更为便利的交流条件。

管教人员组织的学习,变成了张锡锟等人摆“龙门阵”的场地。在这些龙门阵里,除谈古论今、借古讽今之余,还组织了集体越狱的探讨。

大家已感到,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靠个人单枪匹马的同狱吏们干了。组织起来向施暴者进行抵抗,在几个坚定份子中酝酿。为了争取更多的人投入到反暴斗争,要求中坚份子具备机智和勇敢的人格魅力。

1975年秋天,一期由张锡锟、刘顺森、夏光然等人主笔,命名为“火炬”的刊物,以手抄形式,在农六队问世了。

《火炬》的第一篇文章便是“告农六队全体流放者书”。它以回忆的形式,列举了文革十年来在农六队发生的一桩桩暴虐血案。

列举了当局对流放者残酷的折磨奴役的事实,让大家直面自己悲惨的处境,摧醒那些习惯于麻痹、沉默、逆来顺受的人们,呼唤大家团结起来,奋起反抗!

《火炬》以大家亲身经历的饥寒交迫,揭示毛泽东独裁暴政给大陆人民带来的苦难。

《火炬》以狱吏们的残暴为例子,揭穿当局所谓“革命人道主义”的虚伪。一再提醒大家,不要上邓扬光等人花言巧语的当,做出亲痛仇快的蠢事。

《火炬》以林彪事件为例,说明中共上层不可避免的正在互斗中走向灭亡,曙光正在升起!

《火炬》是农六队的血性男儿在高墙下的振臂高呼,是烈士们在就义时发出的呐喊,是所有被压迫的奴隶郁积在心底的血泪控诉。

《火炬》以“民主必将战胜专制,光明就在眼前” 相号召,结束了整个版面。

高举火炬的人们十分明白,他们的所作所为,最大的可能便是“以卵击石”。他们怀抱着“哪怕燃烧自己的生命,也要放出耀眼光芒”的精神。宁可站着死,不要跪着生。

一张小小的启蒙性刊物,点燃了人们的反抗火种,这是面对黑洞洞的枪口豁出命来的壮举,是推翻专制暴政拯救人民拚死一搏吹响的冲锋号。
伴随着《火炬》的诞生,一场正义与邪恶、罪恶与善良、人性与兽性的搏斗,也在农六队展开了。

就像电影《大浪淘沙》所描写的那样,在大革命洪流中,人分流成三种:一种是能在混乱中看准光明前景,成为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一种是不辨方向,自愿当了浑浑噩噩的中间份子;第三种是屈服于邪恶势力,最终成为叛徒。

这里所说的叛徒,并不是公开身份的“红毛犯人”。例如马文华、周学祝、代朝谋等,姑且用“糊涂”来概括他们。

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公开”的,至少还保持着一种“坦白”的东西,容易应对。唯有那些平时振振有词的怒斥暴政,声色俱厉的反对毛泽东独裁,反对流放者悲惨处境比任何人都喊得响,对独裁政治抨击最为“激烈”,以搏取同难信任,背地却出卖他人的才是最可怕的伥鬼。

张锡锟低估了叛徒的无耻。这份初生的刊物的首批读者中,就有这种伥鬼。(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真想不到“劳改”连自己照像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更想不到这么一件“铠甲”,竟被当成了劳改标致惹出麻烦来,也罢,比起‘破帽遮颜过闹市’来,我虽不如故人,我就偏偏要穿着这“万巴衣”游一下盐源街头!
  • 心中想一个才二十岁的孩子,还在穷山沟里为填饱肚皮忙碌,唤起了我一丝同情心。于是便停下脚步,放下了肩上挑着的扁担,并从箩筐里取出了撮箕向他递了过去,一边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听你口音不是本地的社员,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
  • 这些小青年是怎么被骗到这里来,欺骗加户口足以堵塞他们返城的路,这穷乡僻壤,对于再难治的调皮学生,足可以使他们就犯,天真的学生怎么玩得过北京的政治流氓?
  • 我吃惊地转过脸去,狱中十五年,人们一直呼唤我为“孔老二”,用“老孔”相称的同难实在不多,尤其是这个蔬菜组。“孔老二”的称谓使我同大家很贴近。这“老孔”的称呼,听去却极为熟悉,我很快分辩出来,并且几乎失声惊叫道:“冷军。”
  • 这么一张布告在我读来,怎么也是当代“知识青年”对毛泽东悲惨命运的控诉,我在监狱中萍水相逢的这位“知青”,就这样在地狱大门上跳进万劫不复的火坑中。
  • 孙明权性格内向,从小所遭到的厄运,埋下他爆炸性的反抗基因。在盐源农场他饱赏奴役。不过他在咬紧牙关,默默承受给他的种种不公正待遇,积蓄它们,把它们变成引爆后可以毁灭一切的力量。
  • 孙明权此时像一个石头人一样,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任凭那泼妇用她的鞋在他的脸上括,鼻血立即沁了出来。女人仍不甘心,指挥从办公室里出来的人,把他扭送进了办公大楼。
  • 那女人猛然见到的,竟是两个月前亲自处罚的年青人,面对着他的那一双几乎在燃烧的怒眼,这位平常向来把就业人员当成奴隶,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的母老虎,早已魂不附体,心中明白这年轻人要干什么?
  • 林扯高这一次“卷土重来”,还真有不少“进步”。也许在经过了一阵“折腾”后,他获得了一些经验教训。这次回来,他已将过去那种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嘴脸收敛许多。
  • 学生时代我俩都成了毛泽东的“阳谋”牺牲品,不久进入监狱,他来到农六队,便编在严管组中,成为当局重点监视的“反革命”要犯之一,由于相互隔离和周围告密的耳目众多,所以彼此一直没有深谈的机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