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吉日大如年 天赐福气 祭天祭祖

人气 1199
标签:

【大纪元2013年12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穆清综合报导)2013年12月22日 01:10:59为今年冬至时间。冬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俗称“冬节”代表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古时“冬至大如年”隆重庆贺。这一日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祈求平安。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古时冬至这一日,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祈求平安。图为韩国国家级祭礼“社稷大祭”中,皇帝登坛祭拜,祈求神明保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全宇/大纪元)

传统节日是中国古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心灵得以净化,境界得以升华。除了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外,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即“观天道以应人道”, 节日中,人们希望通过祭拜天地和祖先等各种仪典达到与神明沟通的美好愿望。
传统节日时,人们会通过祭拜天地和祖先等各种仪典达到与神明沟通的美好愿望。 (王嘉益/大纪元)

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在殷周时期,历法规定冬至的前一天为岁终之日,所以冬至节的意义实质上应该与今天的过年相同。后来的夏历中冬至也是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所以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被称之为“亚岁”。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冬至吉日 上天赐予的福气

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期间朝廷要休假三天,臣不上朝、君不听政,民间也要歇市三天来欢度节日。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回圈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而冬至过节则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以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安身静体” 行祭天大典

传统节日是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生活之间的,是由一系列信仰和习俗形成的,都与祭祀、神话或佛、道信仰有关。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因此,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地祗皆出。”祭天地人神,都为顺其为人与物也。

此外,古代医家也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说法。认为人体合于四时阴阳则不会生病,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天人合一”的阴阳消长规律的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们是将人体、生命和宇宙融合为一体去探索和认识的。

冬至节习俗礼仪

传统节日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价值,承担着道德教化的任务,其中包含的各种礼仪,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约束,而这些约束又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行事中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的关怀。

古时冬至节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先带领自己的学生拜祭孔子的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众学生共同拜谢先生,所以古代民间曾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讲的就是这种尊师重教的礼仪风俗。

以前,在冬至节东家就也会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结算工钱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工作。

九体对联

而各家各户过冬至节却会因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不同有着不同的方式。因为从冬至之日起便进入了数九寒冬,就要数三个九,于是,有一种被高雅之士所喜爱的活动是做作九体对联,这九体对联是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九九消寒图

另外还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就是用素墨勾画出一幅有着九九八十一朵的梅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所以民间至今还保留有描述九九消寒图的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九九消寒表

与九九消寒图相似的还有九九消寒表,就是横十划、竖十划,制作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三九尽则格满。 亦有作九九消寒句的,便是将白纸上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相同笔划的字,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

长辈赠鞋帽于晚辈

家里的舅姑等长辈会在冬至节也为甥侄等晚辈送鞋赠帽,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手工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节日期间,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其实最开始的风俗是赠鞋于舅姑的,《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不知何时这种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

冬至时节,长辈会赠送晚辈鞋赠帽作为礼物,鞋上多有手工刺绣。(宋祥龙/大纪元)

冬至节游戏

在冬至节期间,女孩子们会玩踢毽子的游戏。男孩子们则会玩一种打岗的游戏。此游戏是每人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扁石片,一方在远处立起后,另一方按规定的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对方的石片被打倒后另一方再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形式也是各种各样。

在冬至节期间,女孩子们会玩踢毽子的游戏。(全宇/大纪元)

冬至节令 食文化传统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此外,像“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九层糯米糕祭拜祖先

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此习俗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总之,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而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吃“馄饨” 祈求平息战乱

过去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祈求平息战乱及太平日子的到来。因为当时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吃馄饨。(江柏逸/大纪元)

吃饺子 “冬至节不冻耳朵”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坏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的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馄饨”和“烫面饺”,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便不冻人。

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吃馄饨。(江柏逸/大纪元)

吃赤豆饭 驱避疫鬼 防灾祛病

在江南水乡,有全家于冬至之夜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然而,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祈求平安!

12月21日是“冬至”,韩国人有喝红豆粥的习俗。首尔观光景点“韩屋村”当天为游客免费熬制红豆粥。(摄影:全宇/大纪元)

捣米做汤圆 知是明朝冬至天

其中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其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龚安妮/ 大纪元)
相关新闻
冬至〈1〉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2〉冬至节的风俗
南县古早味冬至节 大小朋友心头暖呼呼
萧垅娑圆圆 体验传统冬至节的气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