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和爱,成就孩子的未来(八)

可以体罚孩子吗?(下)
font print 人气: 47
【字号】    
   标签: tags: ,

作者: 王涛

怎么打孩子,才不会伤了孩子的心?

透过上述讨论以及我的成长经历(参见第三章),我对体罚的观点非常明确,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但是对父母来说,有几项要求。

第一,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很多父母会疑惑地说:“如果我不生气了,干嘛还要打孩子?”若是如此,你应该先问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打孩子?然后判断一下,这样打孩子究竟是教育还是犯罪。

事实上,当你很想打孩子时,往往这个时间点是不能打的,因为你有愤怒。在你愤怒过后,不想打小孩了,才是应该打的时候,因为规矩不能随便拿掉。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是身不由己、出于无奈的。

然而,正因如此,可以让孩子明白“规矩”在父母之外、在父母之上的道理。这份无奈,会让孩子看到父母对规矩的敬畏,也让孩子看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第二,打孩子不能用手,而要用杖。用杖的道理在前面已经讲述得很详细。需要补充的是:很多父母在打孩子时,情绪激动,这时用手打孩子是以“发泄取代教育”,很容易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

我小时候曾经体会过父母情绪失控时,那瞬间的可怕力量。很多时候不仅孩子受伤害,父母事后也非常愧疚。

如果用“杖”打孩子,哪怕只是去伸手拿杖,短短几秒钟也能帮助我们冷静下来。

第三,打孩子之前需要言语沟通。一般要在孩子能够进行言语沟通后,才开始体罚孩子。
因为父母要清楚、理性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他、打几下。这个言语沟通的过程对父母来说要求很高,甚至需要训练。

简单来说,父母要控制情绪,言简意赅,但要态度坚决。我常常对爸爸妈妈说,要学会一种说话的能力:轻声细语说重话。

第四,打孩子要有爱。当我们没有愤怒时,打孩子是如此艰难、无奈,无奈中体现出的是我们爱惜孩子的身体。

当我们带着这份无奈不得不打时,体现出的是对规矩的敬畏和对孩子灵魂的大爱。

─ ─摘自:《规矩和爱,成就孩子的未来》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少中国父母认为:孩子是我生养的,不是我的是谁的?这样的观念,是在占有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想和情感,虽然会受到父母影响,但是不属于父母。
  • 教育的核心是处理好规矩和爱的关系。尊重和理性是规矩与爱结合的前提。相反地,如果父母以占有为目的,很容易失去基本的教育理性和教育界限。
  • 目前忽略型的父母正急剧增加,最典型的是父母离家工作,孩子留在家中,这种现象逐年递增。由于这些孩子缺乏规矩又缺乏爱,心理发展不健全,出现厌世自闭、反社会人格、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现象,最重要的是缺乏爱。这些孩子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什么是敬畏,最后对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极端地不尊重。
  • 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时,要理性地给予肯定,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孩子的行为反复,是在考验你设立规矩的界限是否坚定。父母第一次认真地立下规矩,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很多父母常舍不得孩子受罚,这是让孩子失去对规矩的敬畏。例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些家长每次看到孩子认错,就开心地夸奖起孩子,根本没想到还需要处罚。孩子可以认错值得肯定,但不代表可以不处罚。
  • 打小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传统家庭中的家法,目的是要孩子每看到一次就受一次警惕,受一次震慑,直到内心产生一根无形的杖而实现自律。
  • 中文的“家法”一词明确地表达“杖”是象征规矩、象征着法。父母用杖而不是用手打孩子,是要传达两方面的重要讯息。首先,是规矩要打你,而不是父母要打你,你挨打是因为触犯了规矩。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