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抢了女婿的牛?

作者:渝明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300
【字号】    
   标签: tags: ,

隋朝时,张允济在武阳县做县令。当时,武阳旁边的元城县有个人,把一头母牛托给丈母娘家喂养,自己到外地打短工去了。几年以后,那人从外地回来,到丈母娘家去讨牛。只见当年的母牛已经生下了好几头小牛,大牛、小牛都养得肥圆滚壮,煞是可爱。

可是女婿一开口讨牛,丈母娘却翻脸不认人,硬说根本没有这回事,她家里这些牛都是老母牛生的,老母牛是她自己花钱买的。

那人急了,就到元城县令去告状。这个县令是个糊涂官,升堂一问,见原告拿不出真凭实据,就把他训斥一顿,再也不肯管了。

那人又气又急,只好跑到武阳县向县令张允济诉苦。张允济说:“你们元城县也有县令,各人管各人的事,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那人只是哭,跪在地上一个劲地叩头,说自己明明丢了一头牛,如今反而被别人咬了一口,变成诬告,今后怎么做人呢?越说越哭得厉害,非要堂上的清官大老爷替他作主,把案子审清不可。

(国立故宫博物院)

张允济叹了口气,就答应试试看。于是吩咐差役把那人捆绑起来,用一块布蒙住他的脸,然后押着他一起到元城县他丈母娘家去,板着脸对她丈母娘说:“我们武阳县抓到一个偷牛贼,他说偷的牛都载到你家,现在来搜查赃物。”

那个丈母娘一吓,连忙分辩说:“冤枉呀!这是我女婿托我喂养的牛,我可不知道什么赃物不赃物呀!”

“如若确是赃物,查出来怎么办?”

“那就罪加一等!”

张允济这才让手下把她女婿头上的布拿掉,对她说:“好哇!你女婿就在这里,你就把牛还给他吧!”丈母娘只好跪下叩头,承认自己企图吞占女婿财产的罪行。

元城县令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十分惭愧。@*

资料来源:《新唐书.张允济传》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人汪道鼎述说:许玉年先生,是我的伯母舅。他学问渊博,能诗会画,性格耿直无城府,急人之难唯恐不及,尤其爱才,见别人有一点长处赞不绝口。
  • 于仲文在少年时代,有一天,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丢失了一头牛。两家都倾巢出动分头寻找,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
  • 明朝万历年间,永平县有位孝子为人做工......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