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寻找西方极乐世界(下)

记敦煌莫高窟的石窟艺术
font print 人气: 167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文/杨琪

在莫高窟,还有更为完美,没有断臂的菩萨像。

那就是盛唐第四十五窟和第一百九十四窟的菩萨像。

这两尊菩萨像,代表了中国古代人物塑像的最高成就。

我们可以说,如果不看盛唐第四十五窟、和第一百九十四窟这两尊菩萨像,不仅不能充分了解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魅力,也不能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彩塑的艺术魅力。

杨雄先生在《敦煌彩塑的代表作──论莫高窟第四十五窟(附第四十六窟)的艺术》中,对第四十五窟的两尊菩萨像有一段全面、精辟的论述:

“第四十五窟的两身菩萨,是这一组造像中最精彩的作品,也是距离佛教教义更远些,因而更具人间气息的艺术杰作。两身菩萨的造型相似:都是头梳高髻,赤裸上身,斜披天衣,腰束长裙,站立姿势作S形,一足实而 一足虚,一臂曲而一臂垂。这是两个奇特的形象,从造像意图来说,应是慈眼视人,深怀爱意,温暖众生心灵的高高在上的菩萨。但从创造的性格和其意境来说,又是两个唐代绝色美人,而且同中有异,各有特色。北侧的一身大半面向着龛外,她头向右侧,肩向左送,胯又向右偏,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又向左踏。抬起的右臂似乎在帮助全身重量落在右腿上稍事休息,而长长下垂放松的浑圆的左臂,与放松的左腿一道处于休息状态。”

盛唐雕塑与西方雕塑是不同的。米洛的维纳斯与第四十五窟北侧菩萨都赤裸着上身,站立的姿势也很相近。然而一比较,两者的不同就显露出来了。维纳斯的头发及眉、眼、耳、鼻、口五官,都是写实的,脸上肌肉的起伏及五官比例都是以人为模特儿的,流露的是天然的美。而敦煌菩萨脸上的五官却是理想化的,是想像的美。这一点从两者的脖子上看似更明显:维纳斯的脖子是写实的,长长的颈项,很美;而菩萨的脖子是三条弧线叠成的,人不可能长那样的脖子,但它也很妥帖,也很美。

综合起来,维纳斯再现了女性现实的美,菩萨则表现了女性一种升华的美。两者表现手法上的显着不同,在于前者手法写实而后者手法写意。前者注重人体的“体积”的塑造,而后者却习惯于概括地以“线”来造型。

从杨雄先生的论述来看,莫高窟第四十五窟的菩萨像,可与举世闻名的弥罗岛的维纳斯相媲美。推而广之,莫高窟的盛唐所有彩塑,皆可与古希腊的举世闻名的所有雕塑相媲美。它们都是名垂青史的杰作,它们都具有“永恒的魅力”,是“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样美的菩萨是中国人的杰出创造。

在佛经中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就是菩萨,由此可见,菩萨应当是男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早期的菩萨像多为男性。后来,菩萨逐渐变为女性。唐释道宣说: “造相梵像,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相。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伎女之貌……”

女菩萨到底什么样子?世界上一切神的形象,都是理想的人的形象──细目长眉,头戴三珠宝冠,高髻长发,温文尔雅,西域、印度菩萨造型中丰乳肥臀的性感特征已经消失。菩萨像显得古朴庄重,温柔敦厚。一句话, 着意突出了恬静温柔、慈祥善良的精神特征。

敦煌石窟中美的形象,除了菩萨之外,还有飞天。在西方,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张开翅膀飞向天空,那就是爱神丘比特。不知道为什么,有翅膀的小孩,甚至已经在空中穿云破雾飞翔,我们还是感到他没有飞起来。在敦煌,人们可以看到没有翅膀的美女飞向天空,那就是“飞天”。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翅膀的飞天,虽然只有两条轻盈的飘带,这就使我们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幻觉,她挣脱了地心的引力、凡胎的沉重,飘然出世,飞向了理想的佛国世界。

飞天,是敦煌石窟艺术的名片。提到敦煌石窟,就想到飞天;提到飞天,就想到敦煌石窟。在敦煌四百九十二个石窟中,几乎一半的洞窟中都有飞天。有人统计,敦煌飞天在两百○九窟中有四千五百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石窟之最。

飞天,也是中国人的杰出创造。

北凉两百七十二窟有凌空吹笛的飞天,这是敦煌石窟中最早的飞天之一。下层是千佛,上层的形象就是飞天的形象。这时的飞天的特点是:头有圆光,戴印度式五珠宝冠,身体短粗,脸型椭圆,直鼻大眼,上体半裸,腰系长裙,白鼻梁,白眼珠,两身飞天,一前一后,身躯僵硬,显得笨拙,虽然被风云托起,但缺少轻盈飘逸之感,具有印度飞天的特点,说明敦煌的画师画工还不熟悉佛教的题材,和外来的表现方式,甚至还处在模仿阶段。

飞天也像菩萨一样,其形象有一个从男到女的变化过程。敦煌早期的飞天,例如,西魏第两百四十九窟的飞天,就是富有阳刚之气的男飞天。双臂、双腿奋力大张,跳向空中,身披的长巾高高扬起,表现了舞姿的雄健。

后来,到了隋唐时代,飞天已经中国化了,创造了各式各样的飞天。脸型有清秀的,也有丰满的;服饰有半裸的,也有长袍的;飞翔有顺风的,也有逆风的。有脚踏彩云、徐徐降落的;有双手抱头、俯冲而下的;有并肩而游、窃窃私语的;有彩带飘扬、回首呼应的;有昂首挥臂、腾空而上的。有手捧鲜花、直冲云霄的;也有手捧果盘,横空飘游的。那种种美丽的飞天,让人目不暇接。

盛唐时期的飞天更是优美女性的典范,第一百七十二窟的飞天,发髻高耸,身材窈窕,伸左腿,曲右腿,面朝说法会,背向天空。右手刚刚把花撒掉,左手又高高举起一朵鲜花,准备撒向空中。飘逸的长裙和流动的浮云,更衬托出她轻盈美丽的身影,她飞翔的姿态极其优美,身体修长,而衣裙飘带随风舒展,勾画出一个横空飘游的飘逸形象。

盛唐时第三十九窟的飞天,我们能看到飞天自上而下地散花,她们身上的衣饰花纹繁复,质地华美。随着飞舞的身体,衣服和飘带轻盈而舒展地围绕在身旁,表现出一 种极度优雅的旋律美。天空中的流云和作为底色的花朵,也无不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神奇意境。盛唐的飞天,也正是唐代文化鼎盛的一个侧面反应。

总之,敦煌飞天是中国人物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她介于似与不似之间,介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是动人的艺术形象。他使佛教说法的场面,在暗淡中有了色彩,在严肃中有了活泼,在静止中有了运动,在无声中有了音乐。#

──节录自《一本就通:中国美术》/联经出版社

责任编辑:周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古以来,信仰与文化是分不开的。信仰影响文化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文化反过来又滋润着信仰。
  • 煌画工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令人惊异。千姿百态的神佛形象,壮丽辉煌的佛国世界,虽在佛经中能找到些文字叙述,若不亲眼所见,是很难想像的。还有那些闻所未闻的怪异的形象,那些神奇莫测的行为举止,那些光怪陆离的幻梦般的景象,绝非人世间所有,也不是异想天开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 莫高窟中那些刻画神佛的雕像和壁画,也反映了神传的文化。释迦牟尼佛曾经告诫弟子,不但要传播佛法,还要传播文化知识。历史上大多数宗教都认同神造人的观点,只有近代的科学让人相信人是从猴子变来的。
  • 多持无神论的人,不相信神佛,不相信善恶有报。古今中外,其实有许多佛像、神像显灵的事迹,不正是神佛慈悲点悟迷中人吗?
  • 石窟艺术最早源于古印度,公元三世纪传人中国。中国北方在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公元八世纪中叶后,南方长江流域出现了又一次造像高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