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话《笑得好》选译

笑得好起死回生 笑“如此”大学生

作者:允嘉徽选译

笔耕墨耘犹如耕田,不努力不竟其功。(徐明/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58
【字号】    
   标签: tags:

考场怪现象传不断,古今都有,这一则可看过?

大学生被要求应考文章

清朝有一位考场试官要求在国子监读书的监生(类似于大学生)一定要和参加科举的考生同考。

其中有一个监生至晚还缴不了卷、写不成篇。最后他就在卷面上以大大的字写道:“因为如此,所以如此,若要如此,何必如此!”

试官当答就回答说:“你能写如此,我竟免你如此,切莫倚着如此,可惜破坏了如此。”

监考官砥砺国家人才心切啊!只是“如此”这般使不上力。

只有墨没有笔耕,成不了功。(clipart)

*度世金针《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简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惺庵愚人,留下中国十八世纪的笑话集《笑得好》,谑称“毒笑话”。石成金是清代的医家,他不仅诊断个体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体社会­善性佚失的病情,进而开出了“笑话”为药方、为针砭,愿以“笑话”作为提振世道、回复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针”。

他在〈自序〉中这样说:“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又说:“予谓沉痾痼疾,非用猛药,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话”醍醐灌顶。

石成金是医家,也学佛、向佛,认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经意识到:物欲横流昏蔽了善性、风气败坏堕落了人心,腐蚀败坏的世道人心已经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药已经救不了了!

在将近三百年后的今天回顾《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堕落那么的似曾相识,惟今天的人间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发笑,而且入耳警心,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针”三昧!@*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说三百年前有个富翁留下了“中看不中吃”的笑话,还有画师怎样画画狠狠地摆了吝啬的富翁一道?
  • 出家不修心、修口,仅仅是走形式,徒劳无益……三百年前的毒笑话,道出世道的堕落面何如呢?
  • 有一人家中一贫如洗,一天晚上,夫妻同睡,丈夫作梦中拾得一锭银子。欢喜地和妻子商议着生财之道。
  • 这两个笑话都是笑夸嘴的人,刚好都是借“月亮”发挥夸嘴的“功夫”。借题发挥到底夸得好不好 ?
  • 这是两则和老虎有关的“毒笑话”,同样都是借“虎”发挥讽刺“爱钱”的。
  • 这里是有关“失言”的两则笑话,人算不如天算,“巧合”还是发生了,想避也避不了。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