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期的素质教育

晨光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3月11日讯】幼稚园虽然没有像中小学那样严格、正规的考试,但是受社会大环境和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幼稚教育中也有应试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把所谓的智力开展和智慧训练提到了不适当的位置,乃至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的重点首先应放在习惯的培养上。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其次是兴趣。幼儿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开始产生新的需求,对什么都很感兴趣。这种对事物的浓厚兴趣是他以后进一步求知的精神源泉。同时由于幼儿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种兴趣又是很随意、很脆弱、很短暂的,需要认真加以引导、保护、强化和培养。第三是智力启蒙。目前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少误区,不少人理解的所谓智力开发着眼于灌输、识记一些意义不大的知识,而忽视了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开发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前期素质教育应坚持如下原则:一是游戏原则。游戏应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二是科学性原则。不论是开发智力还是培养习惯都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儿童认识世界的规律。三是成功的原则。学前教育应该是百分之百的成功教育,教师应该时时注意保护、滋润每一个孩子刚刚萌芽的自尊心,使儿童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专家认为﹕儿童剧能够促进素质教育 (2/27/2002)
  • 哪来那么多哈佛女孩? 从畸形”精英”说起 (11/22/2001)
  • 白桦 :教育买卖在中国 (9/2/2001)
  • 程杏培:哈佛女孩谈素质教育——中美学生八大对比 (8/26/2001)
  • 教师学生雾里看花 素质教育陷入误区 (7/25/2001)
  • 素质教育,究竟应该“考”什么? (6/22/2001)
  • 北京明星初中择校费高达十万 (5/24/2001)
  • 清华大学举办中学校长论坛 (4/26/2001)
  • 政协委员批评:中国大学问题日趋严重 (3/12/2001)
  • 择业错位还是教育错位 (2/24/2001)
  • 重庆中小学乱收费名目繁多 一校长被令停职 (2/18/2001)
  • 中国足协也搞素质教育 (1/18/2001)
  • 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明年将有大动作 (11/13/2000)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昨天下午,全国青少年学校足球工作会议暨学校足球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深圳举行,来自各地教育系统和地方足协的近1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 最近,重庆市查处了一些中小学以花样翻新的手法乱收费的事例,责令清退诸如素质教育费、培优补差费、兴趣活动费、奖学金费、托管费之类乱收费项目。 
    • 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争论已经进行了许多年,随着争论的深入,全社会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我们的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对于这场争论的起因,人们往往归结于教育观念的变化,但社会现实需求的变化,才是观念转变的深层动因。
    • 当人们一直在关注中小学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候,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刘西拉委员敏锐地将目光投向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他强调说:“入大学深造是许多青年人的美好追求,我们要让他们在大学学到更多的真本事。”
    • 即将庆祝90周年校庆的大陆清华大学今天首次举办中学校长论坛﹐在为期四天的论坛中,与会人士将讨论三大专题“素质教育”、“教育测量与评价”和“现代教育技术”。
    • 北京市小学升初中实行“电脑分发”以来,各界对此一直褒贬不一。支持者称有利于素质教育;反对者言不符合因材施教。其实,青年人要升学,“择优录取”的文化考试应该是目前唯一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办法。因为各学校质量参差不齐,上中学要争读名校,成了一种正常现象。
    • 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高考从去年开始尝试3十X,南京部分中学今年招生时采用了综合素质测试,新颖的题型、不同以往的知识融合方式,在让考生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使不少教师、家长、学生体会到了种种“不适感”:素质教育要不要考试?素质教育应该考什么?

    • 有关调查指出,我国有3亿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长期生活在紧张的学习之中,他们所需要的是全新的素质化教育。
    • 在优秀儿童舞台剧《宝贝儿》座谈会上,罗英激动地说,家长们宁愿逼孩子练琴、花钱买玩具,却很少给孩子买票上剧院。与影视剧相比,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在艺术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 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经常听到的一条职业建议是“追随你的兴趣”。鼓舞士气的演讲、毕业演说和励志书籍中都充斥着这条信息。受到乔布斯(Steve Jobs)、盖茨(Bill Gates)和凯瑞(Jim Carrey)等有影响力的人物的鼓励,我们情不自禁地想效仿他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