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怎样利用“三伏” 转变日日成好日?

作者:容乃加
怎样利用“三伏”改变日日成好日?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496
【字号】    
   标签: tags: , ,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后伏)的合称,也称三伏天。三伏天意指一年中最热的日子。那么三伏是什么时候呢?传统文化中有推算的准则吗?三伏反映什么中华传统文化呢?这炎热盛暑时节有什么好的作用吗?

南朝时代《荆楚岁时纪》就有记载“三伏”:“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

唐代《初学记》引《阴阳书》解释“三伏”,也是一样的说法:“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后伏即末伏。

那么炎热的三伏天有多久呢?初伏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一共是10天;中伏是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到立秋前只有四个庚日,那中伏就是10天,若有五个庚日,中伏则为20天了。末伏是中伏之后的10天,也就是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算起的10天。从初伏到末伏的三伏天又称“伏夏”。从年中气象周期来看,此时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

2020年三伏的入伏日期,以阳历来说分别为:初伏始于 7月16日;中伏 始于7月26日;末伏始于 8月15日。今年的中伏是20天。出伏在 8月15日。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称伏夏,长达30-40天。(容乃加/大纪元)

那么为何伏夏要“伏”藏呢?古代《释名》就有解释“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又说“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这就说到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伏夏炎炎,五行属火,火克金,所以在伏夏期间的庚(属金)日就要伏藏,以避克。《本草纲目》说人体保健:“逆顺之理,以夏月伏阴”。

这么看来,三伏反映中华文化中阴阳五行中相生相克的养生观。从民俗传承的经验说“热在三伏”,其中又以中伏最热,所以避暑方法就是伏藏养生。唐代进士包佶诗句“火炎逢六月,金伏过三庚”,描写黄历六月伏夏展开了,要伏藏深居过三伏天的五行生活观。应对到真实生活中,这种五行养生观也是很实用。想想闷热大暑天里,身未动汗先流,汗流浃背不舒畅,最好是找个凉爽的地方过日子,许多古人就在三伏天闭门深居。俗语常说的心静自然凉,则是强调心理方面的伏藏也能帮助身体宁静舒爽。三伏天讲究身心两方的伏藏,修心养性,让宁静平和效果得以相加相乘。古人有不少诗反映这种境界,比如下面这三首诗描写的:

三庚到秋伏,偶来松槛立。
热少清风多,开门放山入。
──唐·曹松《夏日东斋 》

萝迳辟云关,几余偶趁闲。
来消三伏暑,坐对一房山。
──清·乾隆帝《夏日香山 其一》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唐·杜荀鹤《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炎炎三伏天的“伏”提醒人更要注意保健、调理好身心。民谚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 《荆楚岁时纪》有三伏吃面的记载。夏天吃热面就出汗,这样一来可以导出体内暑热,清除郁热和积湿,中医学认为这两者都是导致身体生病的根源。

三伏天虽然炎暑逼人,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对想要强健身体、改善体质的人来说,这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30天(或40天)。中医学上有“冬病夏治”的医理,一些冬季好发的阳虚阴寒症状的慢性病,例如:身体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气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等这一类“遇寒则发”的疾病,可利用三伏天旺盛的阳气来调养,以强壮自身阳气。所以对改变虚弱体质来说,“三伏天”正是时候。《黄帝内经》说夏天“养长”,三伏天的长夏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生命在四季循环周期中蓬勃生长的好时机,伏藏养生作得好可让四季日日变好日。以下是《黄帝内经》提醒人在此期间要把握的一些养生保健的大原则:

1. 生活作息宜晚睡早起
2
. 不生气不动怒; 心平气和,少思少念强心气。
3. 调节动静作息,切忌久坐久卧。
4. 不损害体内阳气。

另外,进入伏夏,也正是重视养脾胃的时候,脾胃调养好,可以增强一年中身体转化养分的能力。夏天的五行以夏至中分为二,夏至前一个半月的五行属火,对应的身体脏腑为心;夏至后称“长夏”,三伏天“伏夏”也在此时展开,这是一年中暑气最旺之时,五行属土,对应到身体脏腑就是脾胃,落实到饮食养生的要点就是养脾健胃。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类经》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长夏中的三伏天最炎热,容易食欲不振,此时则是养脾健胃的关键。利用生命四季中蓬勃的生机养好脾胃,可增强化育营养的能力,也就能增强一整年中身体的防御能力,奠定日日变好日的基础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