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唐诗】

【爱读唐诗】唐诗排行第一名作 诗仙赞叹因它敛手

作者:踏雪飞鸿
爱读唐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出自哪一首诗呢?为何能高居唐诗排行榜首?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856
【字号】    
   标签: tags: , ,

从古至今一千多年来,持续得到读者爱赏的唐诗作品中,高居排行榜首的是哪一首呢?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诗仙也非诗圣,不过倒是得到诗仙高度的推崇。本诗古意出自天真,气势来自超然;创意来自诗人生命境界的感悟,一变七律之法度,独步千古一绝唱。

唐诗排行榜第一名

宋末元初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事实上,崔颢(约公元704年~754年)《黄鹤楼》不仅是唐人七律第一,同时也是唐诗中最受古今读者青睐的一首,高居排行榜的第一名。[1] 一起来品赏: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云千载空悠悠。 (Pixabay)

白话诗吟:
得道成仙的古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此地只剩黄鹤楼矗立在长江边上。
黄鹤一去不再回,白云悠悠来去千载,等不回乘鹤西去的仙人。
从黄鹤楼隔江俯瞰对面汉水边,晴空映照下,川边的汉阳树历历分明,川心的鹦鹉洲上芳草萋萋。
长日就要西下,暮色就要来临,放眼瞭望,故乡何在?江上烟波起雾霭,迷了津渡让人更犯愁。

崔颢与绝代佳作《黄鹤楼》

元代夏永 黄鹤楼图(公有领域)

崔颢是唐朝开元十一年进士,汴州人,开元、天宝年间与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人都以诗名闻世。他虽有文才但仕途坎坷,开元年中在朝任尚书司勋员外郎,开元后期入河东军幕府,一窥塞垣,边塞诗慷慨豪迈。天宝十三年卒,卒年约五十岁。按《唐才子传》,崔颢“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叙述崔颢的诗,从少壮到老壮经历脱胎换骨的转变。他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深切,留下《黄鹤楼》七言律诗,成了绝代佳作。

李白游黄鹤楼时,看到了崔颢题诗,气度磅薄,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敛手而去。旁边有一游僧目睹此一情景,咏“酒逢知己,艺压当行”(《升庵诗话》 ),一赞一叹,真是贴切道出真情时境。之后李白游金陵(南京)凤凰台(公元747年),得机会题诗《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诗遥相呼应,成了流传千年的诗话。

《黄鹤楼》千载独步的境界

昔人已乘黄鹤去。 (Pixabay)

崔颢《黄鹤楼》绝唱把黄鹤楼的江山绝景推上高峰。开篇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仙踪渺渺,脱俗绝尘;尾联“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绾系亘古的生命乡愁,引得来者代代追仰,低回千年!

《黄鹤楼》的前三句,一连道了三次“黄鹤楼”,重复词语,本当是作诗败笔,更何况同一词三连环,岂不是大败笔?然而,崔颢转败笔为奇句,“气格高迥,浑若天成”(《唐诗镜》),“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印象深刻读者心海。

本诗是“律法之最变者”(《唐七律选》),也就是七言律诗最出奇的变体,前四句没有对仗,信笔抒写“雄浑傲岸,全以气胜”(《增订唐诗摘钞》)。诗人将昔人在黄鹤楼得道成仙的典故拈来,宛若古诗的叙事,娓娓道来,妙在一气浑然,格调高远,意境超然,“气格音调,千载独步”(《批点唐诗正声》)。

古意出自天真,气势来自超然;创意来自诗人生命境界的感悟,自然泉涌汩汩而出。

直率的格调、超然的感悟使得《黄鹤楼》一诗飘然不群:“七律能一气旋转者,五律已难,七律尤难,大历以后,能手无多。崔诗飘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其佳处在格高而意超也。”(《诗境浅说》)

此诗神气纵逸,结语二句苍然浑重,蕴含无穷的天机,绾结全诗旨意。生命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此生只是刹那的逗留,天地仅是生命的旅店,如何才能回到生命之初最纯真的故乡?这是亿万年来,人们共同的追寻。崔颢《黄鹤楼》万古系一心,历代之人赞赏此诗为“千秋第一绝唱”诚不过誉。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Pixabay)

黄鹤楼追迹

长江一水东流通海,由北岸的夏口对望,由西向东群山罗列: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山山蜿蜒连成一线,山水交会,宛然似一巨龙卧波的形貌。黄鹤楼恰恰座落在巨龙的腰部。那气势有如仙鹤骑龙欲飞的绝景!

黄鹤楼最初兴建于三国时期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逐鹿时代,汉水下游入长江的夏口(也叫鲁口,汉水下游古称夏水),控接湘川两地,是个兵家必争的水陆攻防要地,也是剑指东吴的关键要害。黄武二年,孙权在夏口对岸的江夏城屯兵镇守,城西临长江,他就在西南角的黄鹄矶上建造瞭望戍守楼,名唤黄鹤楼(在今之武昌城西南)。

黄鹤楼建在城台上,绿荫相衬,中央主楼翼角嶙峋,气势雄浑,下层为配楼,主楼、配楼错落有致,有穿廊连通。从黄鹤楼上远眺,云气蒸腾,烟波浩渺;长江左岸、汉水的右岸的汉阳一带,尽入眼帘。

古代的黄鹤楼是建在城台上的三层建筑,高九丈二尺,加铜顶七尺,成九九之数。“九”是中国哲学中的极数,九九隐喻“久久”、至尊的意义,加冠黄鹤楼“江山第一楼”的精神内涵。黄鹤楼的文化精神层次,领先天下名楼,而崔颢在此楼留下气势雄浑、意境悠远的《黄鹤楼》诗,与“天下绝景”相得益彰,博得“千古绝唱”之名,系巧合呢?亦或是浑然天成呢?

此为《黄鹤楼图》,元代夏永绘。(公有领域)

黄鹤楼仙踪

黄鹤楼是个仙迹胜地,古来留下著名的修道成仙的传说。唐代诗人,谱出热切寻求返本归真之道的生命群像,崔颢的《黄鹤楼》诗也直点其中玄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一开篇就展打开古人修道成仙的神传文化。

黄鹤楼连结的修道成仙之历史典故非常丰富。陆游《入蜀记》记载,传说蜀汉的大将军费祎在黄鹤楼升天。《南齐书‧志第七 州郡下》记载,修道成仙的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楼的上方。传说中国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曾在黄鹤楼传道、修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吕洞宾“登黄鹤楼,以五月二十日午刻升天而去”。《报应录》中也记载了一则仙人驾黄鹤升天的传奇故事。这些传说让黄鹤楼博得成仙圣地的盛名。

吕洞宾可说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仙人。图:明 顾绣八仙庆寿挂屏 吕洞宾 轴。(公有领域)

小语

崔颢《黄鹤楼》诗,映带历代种种修道成仙的传奇,散发超然出尘的辉光。中华文化中的修道精神传统悠悠长长,在历史诗篇中沉淀,溶入化入中华儿女的血脉灵魂中。《黄鹤楼》一诗求索回归生命真乡之道,情真意切,让代代人千百年来吟咏不绝,古今默会,千古永续,心意相通,也就不足为奇了!

注释[1]《黄鹤楼》是收入古今选本、受到历代评点、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网路连结等的总合次数最多的一首诗。排行参见《必读唐诗100大》(王兆鹏等著,台北:联经,2014年版)。
@*#

─点阅【爱读唐诗】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大功臣,生前功业彪炳,死前留下一个传奇,鬼使来迎接他去当阎罗王。佛教僧人说,韩擒虎不知道阎罗王虽享有王之乐,但是旦与夕还是受苦;阎罗王是罪福相兼的人担当的。
  • 古代有一些被权贵家庭看不起的穷女婿,终有一天得以发迹。因为生命截然不同的蜕变,来自于本质,具有慧眼的人能预见。
  • 关羽,关羽擒将图,商喜
    三国时代的关羽,一生义薄云天,忠义传世,从东汉以降,受到历代历代的封号,人间处处关帝庙,香火鼎盛。自古也有许多关公显灵的神迹流传下来。
  • 谢尚(308年—357年)出身于晋朝高门望族的陈郡谢氏,正确地说,谢氏的望族地位是因为谢尚的成就而奠定稳固的根基。谢尚一生颖悟俊逸出众,留下许多美谈,且护国有功,但是却没有儿子能够继承;谢尚无子的因由也是一则警世传奇。
  • 元末明初有个官家女柳氏,生来异禀,功夫比女侠了得。在明朝攻伐麻阳一役,她一人胜千军万马,为明朝立了功。武矶山上有纪念她的柳母娘娘庙。
  • 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圣德神功、千秋盛业给人类留下典范。同时,康熙皇帝是一个孝思、孝行逾恒的圣君。康熙皇帝怎样重视孝道?又是怎样实践孝道的呢?
  • 兄弟又称“手足”,形容兄弟关系真是贴切。《读书录》曰,法昭禅师有偈:“同气连枝各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有人对待兄弟好像陌生人,见难不救,结果如何呢?也有兄友爱弟弟,情过手足,福报不求自来。
  • 曾被称为植物口香糖,为何最后变成恶魔之果?小小的槟榔有何魔力,让人想戒戒不掉?看完这个视频,还敢继续吃吗?
  • 唐诗耐人寻味处意在言外。哪位唐朝诗人最能表达意在言外的诗歌艺境呢?宋代司马光 《温公续诗话》说: “近世诗人唯子美(杜甫)最得诗人之体。”杜甫一首感慨“国破山河在”的《春望》,把意在言外的境界,做了多层次的展现。
  • 谁都知道,张三丰真人是中国古代有名的隐世高人、修真道者、太极修法创立者。据《三丰先生本传》说,张三丰有一次遇见一位邱道人,“剧谈玄理,满座风清”,于是乎张三丰有了“方外之想”,就出游寻仙访道。这一出游,游遍燕赵齐鲁、韩魏秦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