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唐诗】五绝第一 短短20字鼓舞千古人心

作者:踏雪飞鸿
《江天楼阁 轴》,描绘大江大河上的楼阁,让人联想起黄河上的鹳雀楼。(台北 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66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南宋诗论家严羽评点唐诗的高妙处,他说“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宋)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句评语,正好点出了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的绝妙。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赏读《登鹳雀楼》】

远眺西山边,白日披上霞光彩衣依偎着大山,就要走到今天的尽头;转头东望,天际线下,黄河浩浩汤汤流入大海。

一般人看到“白日依山尽”,恐怕多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吧!诗人王之涣并非这般,他追索在夕阳那山之后,在大海那边之外,还有什么呢?他说:想要看得更远、穷尽千里目,那就更上一层楼吧!登高望远的豪迈之气,励志之意,飞越大山大水间,带动人的梦想起飞!

《登鹳雀楼》一诗非常贴近白话,自然质朴,然而二十字中,展开尺幅千里的气势。短短的五绝,在全篇四句二十字中尽用对仗,却没有凿痕,展现出气象高远深阔的山河胜概,以及登得高望得远的哲理。景、情、理自然而然溶接,天衣无缝。

原本的鹳雀楼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唐代河中府),前瞻中条山,下瞰大黄河。此情此景化入《登鹳雀楼》诗中展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气象,尽收大山(中条山)大河(黄河)的境界,展现山河胜概,让人胸怀为之开阔;日西逝、水东流又埋下了人生立志在少年的伏笔。

下联十个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虚实相映,勉励人追求人生理想的志向,而本诗的主题“楼”终于在最后一个字表露,景外还有未写之景,楼外还有更高楼(理想),此种诗文的格调、气势,特与众不同。

清人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点评王之涣《登鹳雀楼》,其妙在兼具了格式的工整与意象的流动,“两对(对仗)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句)”,并“允推此为第一首”,将《登鹳雀楼》推选为五言绝句的登顶之作。

鹳雀楼筑在黄河中的高阜上(想像示意图)。图:元代 高城飞阁图(台北 故宫博物院提供)

诗人身影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字季凌,自幼聪颖,弱冠就能作诗文,“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后来改变原来的游侠志向,努力求学攻文,十年后名声远扬,结交许多盛唐名士。从他的人生游踪,我们也可以领略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奋发精神。

最初他以家族门荫登仕途,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后来遭人诬构,拂衣去官,悠游山水,十五年间足迹踏遍黄河南北。黄河的万千气象,飞越入诗,在本诗中展现浩浩汤汤入海流的壮阔。

靳能写王之涣的墓志《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赞美王之涣志气昂扬,真个卓越豪迈、谋略远大的奇才。

杰出的咏“鹳雀楼”诗

沈括《梦溪笔谈》中说,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唐代宗大历四年进士)的诗是一首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李益诗描写鹳雀楼黄河上的景象,一水带樯,浩风扬帆,河水共风云蒸腾,变化无常,诗人在瞬息万变的历史长河中抒发生命短暂之慨,带着伤春的感概。

畅诸(唐玄宗开元初进士)的诗《登鹳雀楼》也是一首五绝,诗吟: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诗境壮阔出尘,从鹊鸟背上看世间是为一绝。而王之涣的诗开展气象万千的胜概、虚实相生的层次、情景交融的造境,清新自然,千古以来更贴近人心。

鹳雀楼的今昔

在公元六世纪中,北周开朝霸臣宇文护建了三层楼宇,作为他军镇河外的军事建筑,这就是最初的鹳雀楼。结构奇巧的高楼,宏伟壮观,下临黄河,佳气胜概令人屏息。

据《清一统志》和《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址在蒲州旧城(蒲坂府)西南边上,筑在黄河中高阜上。那里常常有鹳雀栖息,故而命名鹳雀楼。这种鸟非常善飞,一奋翅上云霄,一落不知在几千里外。

鹳雀凌霄。 (pixabay)

最初的鹳雀楼台基高约三尺,台基上立着三层叠阁式的建筑。从下往上层层缩檐,角角伸挑,斗拱承檩,楼阁式挑肩屋顶错落交覆。飞檐下覆盖着环楼的回廊,廊的外缘装饰着棂格门,楼阁兼具深幽气韵和观景的舒畅悠广。台基上斜坡有外楼梯通上楼,同时楼内也有木梯可达楼顶。

鹳雀楼当着黄河浩浩劲风堂堂而立,那飞檐斗栱、那棂格门窗历经七百多年屹立不摇,反映了中华古代木建筑工程的精巧稳固,璀璨神技令人浩叹。

元代初期,楼一度毁于战火,明朝初期,故楼旧址犹可寻,后来因为黄河泛滥,河道频频迁徙改道,淹没了故址。后代人舍不下对故楼的旧情,就以蒲州城的西南角楼当作“鹳雀楼”的替身,登楼赋诗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现在的鹳雀楼是二十一世纪的产物,因黄河三门峡工程而迁移到蒲津渡西边几公里处的麦田中,六层楼,外型仿唐代的形制,但失去了木建筑的伟构神技了。新楼也远离了大江大河的胸怀,丧失了传统的根基,失去了相融于山水间的胜概。

小语

登高望远,是古今之人共同的爱尚之一,登高望远,也常常与人生的梦想与追求相牵系。王之涣《登鹳雀楼》观景,不言其高,高远的气象自现,开阔的气象映带风发的意气、强劲的筋骨理趣,展现出不同于登高悲吟的胸怀。古意天然的诗篇,清新晓畅,老少能解;抑扬顿挫的音韵,结尾悠扬蕴含昂扬无尽之意,回荡在盛唐的山水中,寄寓鼓舞人生的呼唤。

─点阅【爱读唐诗】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为政篇,首章以“为政以德”定基,次章则讲“思无邪”。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孔门立学,无论学什么,都在人心上下功夫,归于己心之德。为政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载物,坦坦荡荡。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