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洛可可建筑之美:维斯朝圣教堂

综合编译/嘉莲
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维斯朝圣教堂(Wieskirche)是洛可可艺术的瑰宝,也是威索布伦风格灰泥粉饰浮雕的最佳典范。(Pabkov/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22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1738年6月14日,当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巴伐利亚州的维斯(Wies),人们发现一尊木雕基督像垂下了眼泪。两年后(1740年),当地建起了一座小礼拜堂安置这尊雕像。

基督落泪的神迹吸引了欧洲各地众多的朝圣者前来参访。涌向小礼拜堂的朝圣者如此之多,附近的施泰因加登修道院(Steingaden Abbey)决定另行建造一座更大的教堂:维斯朝圣教堂(Wieskirche,英文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

维斯朝圣教堂建于1745至1754年间,可说是洛可可艺术的经典之作。

艺术瑰宝

教堂内部有着令人惊叹的湿壁画,采用“错视画法”(Trompe l’oeil)这种逼真的绘画技巧营造三维立体的错觉,仿佛天国世界就在眼前。此外,教堂内还能看到德国威索布伦纳派(Wessobrunner School)的灰泥粉饰浮雕(stuccowork,又称拉毛粉饰、灰墁)。

威索布伦派灰泥风,起源于巴伐利亚州威索布伦的本笃会修道院(Benedictine abbey)。这座修道院位于维斯朝圣教堂以北约40公里(24英里),在17世纪是欧洲灰泥工程的委托中心,接收来自法国、波兰、匈牙利和俄罗斯等地的订单。

威索布伦最重要的两位灰泥匠师是多米尼克斯(Dominikus)和约翰‧巴普蒂斯特‧齐默尔曼(Johann Baptist Zimmerman)兄弟。弟弟多米尼克斯负责教堂的建造并进行灰泥粉饰,哥哥约翰‧巴普蒂斯特则一手绘制了教堂内的湿壁画。维斯朝圣教堂是公认的威索布伦风格的杰作。

壮美的巴伐利亚洛可可式设计在维斯朝圣教堂内无处不在。灰泥浮雕有的以柔和色彩涂绘,有的镀金,富丽堂皇令人愉悦;华美细腻的天顶画描绘庄严神圣的天堂,众多天使守护着所有进入教堂的人。阳光透过窗户照入教堂内,让神圣的艺术与建筑更显光明普照、金碧辉煌。

朝圣主旨

维斯教堂尽管具有典型洛可可式的优雅轻盈,实则蕴含着沉思默想的深刻精神品质,这来自教堂围绕“朝圣”而体现的主题——人类的苦难、忏悔与救赎。基督木雕像落泪的神迹,呈现耶稣基督忍苦奉献生命为世人赎罪。天顶壁画主要描绘审判日的场景:复活的基督坐在彩虹上再次降临,审判的宝座,以及通往永生的天国之门。

教堂的艺术表现和精神讯息,旨在让朝圣者找到人生的真理和奥义;藉由视觉的震撼,让人们体验到“维斯的好消息”。

椭圆形的朝圣教堂建在阿尔卑斯山麓一片辽阔草地的中央,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望见其古朴典雅的外形。如今,作为欧洲最知名的朝圣教堂之一,这里常会举行朝圣仪式。每年6月14日和接下来的礼拜天是“耶稣的眼泪”节,以纪念雕像落泪神迹和维斯圣殿的建立。

离神更近

建筑师多米尼克斯快70岁时,他不忍心离开这座教堂——他最美丽、最完整的杰作。他在教堂附近为自己造了一栋房子,在那里一直住到去世。为了感恩教堂的顺利完工,他在教堂内留下了他跪在木雕基督像前虔诚祈祷的自画像,上面落款“D.Z. Ex voto A. 1757”,大意是“根据我的誓约献礼”。

来到维斯教堂的人,无不为建筑师创造出的辉煌谐和之美所感动。除此之外,教堂内的音乐也引领着人们走向神,特别是管风琴,在礼拜仪式和宗教音乐会上——如莫扎特的弥撒曲或巴赫的清唱剧(康塔塔)中,琴音与时空的交融带来超凡脱俗的体验和难忘的时光。

这座洋溢着生机和希望的教堂,曾让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作家彼得‧杜夫勒(Peter Dörfler)赞叹:“维斯是这片灾难深重大地上的一隅天堂。”在这里邂逅艺术、神学、阳光与音乐的“四音和弦”,或许也会体验到教堂建造者、施泰因加登修道院院长所说的:“福临此地,心安于此。”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维斯朝圣教堂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壮美的巴伐利亚洛可可设计在维斯朝圣教堂内无处不在。(San Hoyano/Shutterstock)
灰泥粉饰浮雕有的涂绘柔和的色彩,有的镀金,一派富丽堂皇。献祭的羔羊寓意耶稣的牺牲。(Joaquin Ossorio Castillo/Shutterstock)
壁画和灰泥粉饰墙上天使众多,簇拥着基督审判的宝座。(3523studio/Shutterstock)
俏皮的天使守护着所有进入朝圣教堂的人们。(Angelina Dimitrova/Shutterstock)
阳光穿过朝圣教堂的窗户进入室内,让神圣的艺术与建筑相互辉映,更显光明普照。(Spaceport9/Shutterstock)
贝壳、叶子和花朵是洛可可装饰常会出现的一些元素。(Angelina Dimitrova/Shutterstock)
约翰‧齐默尔曼(Johann Zimmermann)在绘制朝圣教堂的湿壁画时,经常采用“错视画法”(Trompe l’oeil)的技巧,营造出逼真的、三维空间的效果。图为天顶呈现的天国之门。(Joaquin Ossorio Castillo/Shutterstock)
维斯朝圣教堂内优雅的镀金柱头。(San Hoyano/Shutterstock)
教堂内光线充足,空间开敞,为沉思默想与祈祷提供了一个宁静优雅的场所。(Pabkov/Shutterstock)
维斯教堂内精雕细作的座椅,静候慕名而来的朝圣者。(Pabkov/Shutterstock)

原文Bavarian Rococo Joy: The 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时是一项复兴希腊古典戏剧的实验。到了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歌剧达到了顶峰,成为吸引全欧洲观众的艺术奇观。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精髓,并预示了其400年后的发展。
  • 站在美国国会大厦圆形大厅(Capitol Rotunda)里可以欣赏到许多艺术。 很多人认为圆形穹顶的视觉体验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游客花时间研究这个广阔空间所呈现的艺术、建筑和雕塑,否则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圆形大厅里的饰带(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 雕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来,雕塑流行的题材包括神话场景、政治领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个最特别的主题并不在上述类别里。人物雕塑《斯皮纳里奥》(Spinario)或称《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现的是一位坐着的裸体男孩,全神贯注地在拔他脚上的一根刺。几千年来,这座雕像给艺术家带来非常深刻的启发。
  • 英国威尔顿庄园(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义与英国美学,堪称独树一格。外墙采用当地石材建造,与英格兰威尔特郡(Wiltshire)乡村融为一体。古典比例、强调对称、矩形特征等设计,符合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的美学原则。外墙没有石柱,最初的构想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待在户外,同时还能屏蔽来自地中海炙热的阳光,这样的设计适合北方的地理与气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