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七月中元 为何民间称之为“鬼节”?

作者:容乃加
盂兰盆节在日本各地公园等公众场地热闹展开。(吴丽/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02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在民间也有“鬼节”之说。不管是佛教或道教信仰,七月十五日的斋供、祭祀都和幽冥界的传说有关,然而其中显现的核心精神和一般想像的“鬼节”,又有什么不同呢?分别来看看。

佛教的盂兰盆节

以“盂兰盆”供诸仙与先人的思想与作法,在南北朝末期已经是很普遍的宗教与民俗仪式。

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七月十五于同泰寺(即现在南京鸡鸣寺)设盂兰盆斋供佛僧,这是中土最早的盂兰盆会。(南宋《佛祖统纪》)其后每年普施到其它寺院。《荆楚岁时记》记载,黄历七月十五日,僧尼和道士都有“营盆供诸仙”的做法。“盂兰盆”是梵语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即救人出地狱饿鬼道免除其苦。

佛教的盂兰盆会用丰盛的花果和物品斋供诸佛并报答父母恩德的作法传自印度。在印度佛教中,七月十五日这天称为佛欢喜日、佛自恣日。这一天也是盂兰盆节,源自于目犍连救母的故事。(《佛说盂兰盆经》,西晋时期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目犍连是释迦牟尼门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他在修成神通时即想要报答母亲生育之恩。他以天眼通功能看到了亡母亲坠入饿鬼道中,因为生前的罪业而遭受折磨来偿债,不得吃喝的她浑身只剩下皮连骨了。

目犍连看到母亲受苦,就用神通化出一钵食物送到母亲面前。目犍连的母亲得到食物,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连忙以皮搭骨的左手护钵、右手急急要拨食,却见食物到了她嘴边就化成红火炭,怎么也吃不了,而当火炭落到地面时却又变回食物。

目犍连的大神通救不了母亲,让自己很悲伤。于是,他前去请求佛陀开示如何救母。

《目连救母》(公有领域)

佛陀对他说:你的母亲生前不信因果报应,不仅诽谤佛法,也中伤僧人,且她贪婪无度,待人刻薄,不修口,不修为,因此承受了这份苦果。你母子情深,所以你的神通受到牵挂而有所遮蔽,难以看到母亲的罪业。

目犍连跪地请问佛陀,如何才能拯救母亲脱离苦海?释迦佛说:你母亲的罪根深结,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得了的。你的心虽然感天动地,但还需要仰仗十方僧众的神力才能救你母亲。

佛陀指示他,七月十五日是出家僧尼完成夏安居修行(从春季到夏季的修行)之日。僧尼以忏悔自己的罪业来结束夏安居,这一天善能量最强大,此时是救出他亡母出饿鬼道的时机。于是目犍连遵从佛祖的教导,在这一天准备五果、百味美馔和衣物和各种生活用具装入盆中,在佛前供养十方众僧。众僧凝聚善念共发善愿,救出目犍连的亡母脱离饿鬼道,脱离苦海。

人们听说目犍连救母后,都纷纷效仿在七月十五这天供养僧人,为七世父母祈福,以报答父母恩德。随着佛教弘传到中土,“盂兰盆”的精神——解救先人在地狱倒悬之苦、报答七世父母生养恩德,就和中国的孝道思想相结合,而普遍融入了中国社会。北齐名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就有记载“七月半盂兰盆”斋供报父母亲恩的礼制。后来在黄历七月半祭祀,寄愿解救先人亡灵,成了民间的习俗。

道教中元节 地官赦罪

“卧龙港代天府”五朝祈安圆醮大典,主会坛和高耸入云的建醮灯篙,让游客大开眼界。(蔡上海/大纪元)

黄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或“中元节”,是地官的生日。“中元建醮普度”民俗是从道教来的。玉帝任命天官、地官和水官,负责考察三界善恶,每年向玉帝汇报。从北魏时开始传说三官在生日这一天赐福下界(明‧徐道编撰《历代神仙通鉴》)。地官掌管人间和地府,决断善恶和补过赦罪。

传说地官降世为舜帝,事亲至孝;他的生日,即中元这一天也叫“孝子节”。因此,家家户户在中元节祭拜祖先,祈求地官赦免先人罪业。后来祭祀的对象从先人遍及对一切孤魂野鬼的普度。在南宋末的民俗志就可以看到这般的民俗表现:

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元节》记载:“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祭祀祖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段、面棋,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焉。”

鲍廷博的《梦梁录》记载:“七月十五日,……其日又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诸宫观设普度醮,与士庶祭拔。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

由上面的叙述可见,宋代以后,寺院中的盂兰盆会和道观的中元节祭祀,都是重要的年中行事,同时也是一般人家祭拜祖先的日子。宗教和民间文化节俗汇聚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建醮、佛教营盂兰盆供佛,一般人家祭祖请祖先“尝新”。而宋朝时那些卖艺场所的艺人,一过七夕便开始搬演“目连经救母”杂剧劝世,直至七月十五日止。

盂兰盆节和中元节的祭祀和民间的民俗都和阴冥之界的生灵有关联,汇聚成“鬼节”之说的背景。一千多年来依然保留着节俗,然而今天的人可能不清楚盂兰盆节的“救倒悬”和中元普度从亲人亡魂遍及普度孤魂的悲悯情怀才是“鬼节”的真精神的吐露!@*#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怎么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为例。射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很多,从“后羿射日”到春秋时的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一箭射穿重叠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于古希腊的体育,古中国的射是与礼仪结合在一起的。
  • 这阕《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是苏轼在重九涵辉楼头饮宴相酬的作品,情景交融中,苏轼抒发了自己以顺处逆的胸襟怀抱。在其中,你是否看到他的旷达乐观,是否又感受到一些惆怅与哀愁?
  • 泰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封禅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典礼。
  • 连夷狄皆有君主,不像中国的君主已经名存实亡了。这是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
  • 盖俭啬无文,虽未合于礼之中,而犹不失为淳古之风,是即本之所在也。居丧者与其习熟于仪节,而无惨怛之诚,宁可过于哀痛,而少品节之制。
  • 鸟儿为何来到他们身边?真有因缘吗?(孙明国/大纪元)
    看看这些故事,想想世间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聚首,像不像是恩与债的交会呢?施恩与欠债都有报!万物有灵,受人之恩涌泉相报。当下的善缘来自过往善行的善报。
  • 如果给你一千个不重复的字,把它们排列组合成一篇新文章,并且只能四个字为一句,还要句句有意义、富含典故,你能够做得到吗?
  • 到了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孔子要救世,怎么救?只能从归正人心着手。怎么归正人心?首先厘清礼乐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人心,要有仁。
  • 康熙五十年,天下承平久矣,就发生了一起科考场的泄题舞弊案,科考本来是给寒门举子的机会,可这一年放榜,一下子天下哗然,竟然有好几位不学无术的盐商子弟,位居榜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