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道教稱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盆節,在民間也有「鬼節」之說。不管是佛教或道教信仰,七月十五日的齋供、祭祀都和幽冥界的傳說有關,然而其中顯現的核心精神和一般想像的「鬼節」,又有什麼不同呢?分別來看看。
佛教的盂蘭盆節
以「盂蘭盆」供諸仙與先人的思想與作法,在南北朝末期已經是很普遍的宗教與民俗儀式。
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七月十五於同泰寺(即現在南京雞鳴寺)設盂蘭盆齋供佛僧,這是中土最早的盂蘭盆會。(南宋《佛祖統紀》)其後每年普施到其它寺院。《荊楚歲時記》記載,黃曆七月十五日,僧尼和道士都有「營盆供諸仙」的做法。「盂蘭盆」是梵語Ullambana的音譯,意為「救倒懸」,即救人出地獄餓鬼道免除其苦。
佛教的盂蘭盆會用豐盛的花果和物品齋供諸佛並報答父母恩德的作法傳自印度。在印度佛教中,七月十五日這天稱為佛歡喜日、佛自恣日。這一天也是盂蘭盆節,源自於目犍連救母的故事。(《佛說盂蘭盆經》,西晉時期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目犍連是釋迦牟尼門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他在修成神通時即想要報答母親生育之恩。他以天眼通功能看到了亡母親墜入餓鬼道中,因為生前的罪業而遭受折磨來償債,不得吃喝的她渾身只剩下皮連骨了。
目犍連看到母親受苦,就用神通化出一缽食物送到母親面前。目犍連的母親得到食物,深怕其他惡鬼搶食,連忙以皮搭骨的左手護缽、右手急急要撥食,卻見食物到了她嘴邊就化成紅火炭,怎麼也吃不了,而當火炭落到地面時卻又變回食物。
目犍連的大神通救不了母親,讓自己很悲傷。於是,他前去請求佛陀開示如何救母。
佛陀對他說:你的母親生前不信因果報應,不僅誹謗佛法,也中傷僧人,且她貪婪無度,待人刻薄,不修口,不修為,因此承受了這份苦果。你母子情深,所以你的神通受到牽掛而有所遮蔽,難以看到母親的罪業。
目犍連跪地請問佛陀,如何才能拯救母親脫離苦海?釋迦佛說:你母親的罪根深結,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救得了的。你的心雖然感天動地,但還需要仰仗十方僧眾的神力才能救你母親。
佛陀指示他,七月十五日是出家僧尼完成夏安居修行(從春季到夏季的修行)之日。僧尼以懺悔自己的罪業來結束夏安居,這一天善能量最強大,此時是救出他亡母出餓鬼道的時機。於是目犍連遵從佛祖的教導,在這一天準備五果、百味美饌和衣物和各種生活用具裝入盆中,在佛前供養十方眾僧。眾僧凝聚善念共發善願,救出目犍連的亡母脫離餓鬼道,脫離苦海。
人們聽說目犍連救母後,都紛紛效仿在七月十五這天供養僧人,為七世父母祈福,以報答父母恩德。隨著佛教弘傳到中土,「盂蘭盆」的精神——解救先人在地獄倒懸之苦、報答七世父母生養恩德,就和中國的孝道思想相結合,而普遍融入了中國社會。北齊名士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就有記載「七月半盂蘭盆」齋供報父母親恩的禮制。後來在黃曆七月半祭祀,寄願解救先人亡靈,成了民間的習俗。
道教中元節 地官赦罪
黃曆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或「中元節」,是地官的生日。「中元建醮普度」民俗是從道教來的。玉帝任命天官、地官和水官,負責考察三界善惡,每年向玉帝匯報。從北魏時開始傳說三官在生日這一天賜福下界(明‧徐道編撰《歷代神仙通鑑》)。地官掌管人間和地府,決斷善惡和補過赦罪。
傳說地官降世為舜帝,事親至孝;他的生日,即中元這一天也叫「孝子節」。因此,家家戶戶在中元節祭拜祖先,祈求地官赦免先人罪業。後來祭祀的對象從先人遍及對一切孤魂野鬼的普度。在南宋末的民俗志就可以看到這般的民俗表現:
周密的《武林舊事‧中元節》記載:「七月十五日,道家謂之「中元節」,各有齋醮等會;僧寺則於此日作盂蘭盆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祭祀祖先),例用新米、新醬、冥衣、時果、綵段、麵棋,而茹素者幾十八九,屠門為之罷市焉。」
鮑廷博的《夢梁錄》記載:「七月十五日,……其日又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諸宮觀設普度醮,與士庶祭拔。宗親貴家有力者,于家設醮飯僧薦悼,或拔孤魂。」
由上面的敘述可見,宋代以後,寺院中的盂蘭盆會和道觀的中元節祭祀,都是重要的年中行事,同時也是一般人家祭拜祖先的日子。宗教和民間文化節俗匯聚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道教建醮、佛教營盂蘭盆供佛,一般人家祭祖請祖先「嘗新」。而宋朝時那些賣藝場所的藝人,一過七夕便開始搬演「目連經救母」雜劇勸世,直至七月十五日止。
盂蘭盆節和中元節的祭祀和民間的民俗都和陰冥之界的生靈有關聯,匯聚成「鬼節」之說的背景。一千多年來依然保留著節俗,然而今天的人可能不清楚盂蘭盆節的「救倒懸」和中元普度從親人亡魂遍及普度孤魂的悲憫情懷才是「鬼節」的真精神的吐露!@*#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