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竟然过了一百年的假“春节”?!

文/爱丽Ally
元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代表着正月初一,也就是黄历的新年。图为《年节习俗考全图》之“元旦贺年”。(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562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要说全中国14亿人口每年过的都是假春节,这话可能很多人不信。但是你知道中国新年在过去一百年间曾经被封禁过三次吗?那你知道这三次封禁又对这个节日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为了找回中国新年的原貌,咱们今天一起来好好回顾一下中国古代还有近代史。

“元旦”和“春节”

首先,咱们来讲讲关于中国新年的叫法。

我们都知道华人社会每年要过两个年,一个是西历的新年,现在叫做“元旦”,一个是黄历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其实呢,这两个词都叫错了。

元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代表着正月初一,也就是黄历的新年。在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孙中山曾经下令推行西元纪年,并且把“元旦”挪给了西历的新年来用,他还提议要人们把中国新年的庆祝活动都改到西历新年来过。但是几千年的传统,哪是说改就能改的呢,所以当时这条法令在民间并没有人执行。

于是到了1914年,北洋政府就想了一个新的折衷的办法,就是造出了“春节、夏节、秋节、冬节”这四个节日名称,意图把全中国一年里的传统节日都合在这四天里一起过。结果这个中不中西不西的提议还是没人买账。

一直到了1949年,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用公元纪年,并且把“春节”和“元旦”这两个词规定为官方叫法,那从此以后中国人过年就都改叫“春节”了。

但是这个叫法其实存在着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这本不是一个庆祝春天的节日。

比如在《尚书大传》中解释道:“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始犹朝也,亦曰‘三朔’。”

正月一日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这天叫作三朝,也叫三始,还叫三朔,朔这个字也是开始的意思。

在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也写道:“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那我们再来看看正月一日在古代的其它称谓,像是正月朔、正月旦、正旦、正日、元日、元旦、元正、元朝、元朔、正朝、岁朝、岁旦、岁日、岁首、新正等等。这都代表了同一个意思,就是说这一天是一年的起始和开端,这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

那古代有没有“春节”呢?在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大概可以算作是最接近“春节”的一个日子了。

在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天官书》中写道: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卒始也。”

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岁首,而立春日是四季的开始。所以在立春这一天,从皇帝到百姓都会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礼记‧月令》
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天子会在立春这天亲自带着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们,在东郊迎春,祭祀天地神明。

除此之外,还有鞭打土牛、剪彩花、吃春饼、贴“宜春”两字在门上等等的习俗来庆祝立春。

所以说,把立春叫作“春节”还说得过去,但是把中国新年叫作“春节”那可就是张冠李戴了。

然而现今的中国新年可不只是名字被叫错了而已,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方式也和百年前有着极大的区别。那在讲到这个变化过程之前,作为参照,咱们先来看看传统的新年原本是怎么个过法。

传统新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历法的国家之一,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就有了对日月星辰、四时节气等等相当准确的观测与推算。

我在之前腊八节的视频里讲过,神农开启了在黄历十二月举行腊祭的礼仪。

后来随着佛法在中国的兴盛,百姓们越来越重视腊八节,逐渐的腊八节就成为了庆祝新年的开端,人们从这一天起就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的事宜了。

像是民谣里唱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磕个头,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那到了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号,就是俗称的“过小年”,也叫作“​祀灶”,那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做糖瓜呢?

中国民间信仰中认为,每家每户都有个灶王爷监督着所有人的言行举止,然后每年会在这一天上天庭去汇报人间的情况,为了让灶王爷在天上能为自家多说点好话,所以要做糖瓜,哄得灶王爷嘴甜。

所以每年人们过​祭灶节,也是要提醒自己不管在有没有人能看见的地方,都应该时刻端正自己的言行。

之后要做大扫除,做各种年菜的准备,忙忙活活到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吕氏春秋》中记载:“岁前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亦曰驱傩。”在新年的前一天,要击鼓驱除散播瘟疫的疫鬼,也叫驱傩。

人们还会焚烧避瘟丹,燃烧竹子让它来发出噼哩啪啦的声响来驱鬼避邪,这项活动就叫做“爆竹”,后来呢“爆竹”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鞭炮”。

除夕晚上全家人还会聚在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有鱼有肉,但不吃完,象征年年有余。北方人还会吃饺子,取的是“更岁交子”的谐音和含义。

《肃宁县志》
元旦,子时,设盛馔同享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义。

除夕晚上还有“守岁”的习俗,大人小孩都一夜不睡,迎接新年的到来。

接下来就到了全年最重要的时刻了,元旦当天从天子到百姓,所有人都会很忙,忙什么呢?

明朝《遵生八笺》记载:“《玉烛宝典》曰:‘元日作膏粥,以祀门户。……正月元旦,迎祀灶神,钉桃符,上书一聻(音jì)字,挂钟馗以辟一年之祟。家长率长幼拜天地万神,诣本境土地五谷之神,以祈一年之福。’”

正月元旦迎接要灶王爷回到人间。然后一家之长率领全家人祭拜天地万神和本地的五榖神,感谢神明庇佑,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在清代的宛平县(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区一带)的县志中记载:“正月元旦五鼓时,百官入朝行庆贺礼,民间亦盛服焚香,礼天地,祀祖考,拜尊长及姻友,投刺互答,曰拜年。”

元旦凌晨五鼓时分,百官要入朝向皇帝行庆贺礼,民间的百姓们也都要换上最隆重的衣服,首先焚香祭祀天地,然后祭祀祖先,再然后依次拜尊长,最后出门和亲戚街坊相互拜年。

《良乡县志》
正月元旦,祀神、祀先,换新衣,谒官师,拜尊长、亲识,往来交拜。

《东安县志》
正月岁首,祀神祀先,亲诣墓所,毕贺新年,敬尊长,更相贺,岁欢饮。

《通州志》
元旦早起,燔桃柴,设香案,礼天地家神。

《冀州志》
正旦五更,具牲醴、香烛迎祭神祇、祭祖先。

《如皋县志》
元旦,五鼓起,拜天地,焚天官、赐福牌、拜家堂祖先毕,遍谒亲邻,贺新禧。

《金坛县志》
元旦天腊节,夙兴,男妇各盛服拜天神、祖先毕,亲戚贺岁,饮屠苏酒。

如果你查阅古籍和各地的地方志就会发现,虽然每个朝代和地区的习俗不完全相同,但是家家户户都会祭神和祭祖,感谢神明和祖先过去一年的看护,同时祈盼来年的幸福安康。

这反映了古人的世界观,在传统观念里,人们相信神佛的存在,而且会把天地神明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才是祭祀先祖,然后是向家中的长辈表达敬意,最后才是互相贺岁,和各种庆祝活动。

那为什么现在只保留下来和吃喝玩乐有关的一些习俗,几千年来都不曾改变的祭神和祭祖却被忽略不提了呢?这就要说回到中国近代史了,那接下来,咱们来回顾一下中国新年到底是怎么被封禁三次的。

三次封禁

第一次封禁是刚才说过的,1912年的时候孙中山发布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下令改用西元纪年,同时提议把中国新年改到西历的新年来庆祝。

《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订定于阳历正月十五日,补祝新年。请布告。孙文。”

孙中山和北洋政府的本意,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和世界接轨,奈何这和当时的民情差异太大,所以最后并没有起到任何成效。

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再次试图推行西历,废除黄历,为此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条文。另一方面,国民政府积极的倡导使用西历,组织机关单位在西历的新年张灯结彩,大肆庆祝。

但是百姓们不乐意,就总是有各种办法不执行。当时的春联就写道:“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结果这次的封禁也失败了,国民政府最终在1934年妥协,停止了废除黄历和传统节庆的相关法令。

第三次的封禁从1967年开始,文化大革命第二年,中国国务院发出通知:

“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为了坚决执行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夺取革命、生产双胜利,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国务院决定:一九六七年春节不放假;职工探亲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

说是应群众要求,1967年的中国新年不放假,以后再补。

可是当时人们不知道的是,不仅这一年的假后来没补,这之后的13年里他们再也没有放假过节的自由了。

《人民日报》
“我们要向这群混蛋们大喝一声:收起你们那套鬼把戏吧,我们春节不休假,要展开群众性的夺权,坚决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什么敬神、拜年、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都统统见鬼去吧!我们工人阶级从来没有这些肮脏的习惯。

在春节期间,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根据《人民日报》刊登的倡议书定义:想要过年放假的人们都是“混蛋们”,所有的传统过年习俗都成为了“肮脏的习惯”,从此唯一“正确”的过年方式只能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毛泽东思想”。

和北洋政府以及国民政府的两次禁令不同的是,共产党这次要达到的目标是从思想上根本的改造人们对于节日的传统观念,让所有人从内心里唾弃过年的习俗。

中共从根本上破坏传统文化

那当时是怎么过节的呢?每年的除夕年夜饭前,家家都要召开斗私批修的家庭会;大年初一的敬神祭祖变成了全家人高举“毛泽东语录”,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春联写的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

同时伴随的还有“破四旧”运动,大量的寺庙佛像、文物古迹等等被红卫兵们疯狂砸毁,普通人家当然更逃不过被抄家的命运。

如果谁家被发现家里还藏了祭台、佛像、祖先牌位、神明画像之类的东西,那轻则被扣上帽子拉出去没完没了的批斗,严重的话命都可能保不住了。

这样经过十多年的强制性转变,报纸和电视的不断宣传和灌输,加上随时可能被人举报揭发的恐惧,就再也没有谁敢焚香上供磕头祭祖了。

这一次的封禁可谓是十分的成功而且彻底,直到1980年中国恢复了过年放假之后,老一辈人也只敢捡回来一些旁枝末节的形式来过节,但是谁也不敢再提和神佛以及祖先有关的言论了。

而在那个狂热环境下长大的年轻一辈人,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都是“牛鬼蛇神”,取而代之填补他们精神空缺的变成了每年宣传主旋律的联欢晚会。再到了他们的下一代、下下代,还有几个人能知道过年的传统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今天人们过的这个所谓“春节”和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根本是两回事了,要我看,我们今天过的只是一个连名字都叫错了的空壳而已。

要知道,被我们丢弃的那部分,才是中华文化真正的核心价值,古人相信生命有轮回,相信善恶有报,这样的人会保有良知,这样的社会也是有道德底线的。

如今人们经常会感慨现在的社会道德沦丧,有些人做事完全无所顾忌。其实就算法律制定得再完善,又怎么比得上人人约束自己的自觉呢?

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做视频跟大家分享的原因,我希望可以藉由华夏衣冠之美,呈现给大家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

如果你觉得这集视频对你有帮助,或者是拓宽了你的眼界的话呢,也欢迎你帮我把它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

还有我也做了视频,分别介绍标志着传统新年的起始和结束的腊八节以及元宵节,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下面找到视频的链接。

那最后在这里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旷神怡!咱们下次再见啦!

─点阅【爱丽话五千】系列─

干净世界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7ckQslcxWceIfl1oh0c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