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竟然過了一百年的假「春節」?!

文/愛麗Ally
元旦這個詞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代表著正月初一,也就是黃曆的新年。圖為《年節習俗考全圖》之「元旦賀年」。(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562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要說全中國14億人口每年過的都是假春節,這話可能很多人不信。但是你知道中國新年在過去一百年間曾經被封禁過三次嗎?那你知道這三次封禁又對這個節日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為了找回中國新年的原貌,咱們今天一起來好好回顧一下中國古代還有近代史。

「元旦」和「春節」

首先,咱們來講講關於中國新年的叫法。

我們都知道華人社會每年要過兩個年,一個是西曆的新年,現在叫做「元旦」,一個是黃曆的新年,現在叫做「春節」,其實呢,這兩個詞都叫錯了。

元旦這個詞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代表著正月初一,也就是黃曆的新年。在辛亥革命之後,1912年孫中山曾經下令推行西元紀年,並且把「元旦」挪給了西曆的新年來用,他還提議要人們把中國新年的慶祝活動都改到西曆新年來過。但是幾千年的傳統,哪是說改就能改的呢,所以當時這條法令在民間並沒有人執行。

於是到了1914年,北洋政府就想了一個新的折衷的辦法,就是造出了「春節、夏節、秋節、冬節」這四個節日名稱,意圖把全中國一年裡的傳統節日都合在這四天裡一起過。結果這個中不中西不西的提議還是沒人買帳。

一直到了1949年,共產黨取得政權之後,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啟用公元紀年,並且把「春節」和「元旦」這兩個詞規定為官方叫法,那從此以後中國人過年就都改叫「春節」了。

但是這個叫法其實存在著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這本不是一個慶祝春天的節日。

比如在《尚書大傳》中解釋道:「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始猶朝也,亦曰『三朔』。」

正月一日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這天叫作三朝,也叫三始,還叫三朔,朔這個字也是開始的意思。

在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中也寫道:「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那我們再來看看正月一日在古代的其它稱謂,像是正月朔、正月旦、正旦、正日、元日、元旦、元正、元朝、元朔、正朝、歲朝、歲旦、歲日、歲首、新正等等。這都代表了同一個意思,就是說這一天是一年的起始和開端,這是一個辭舊迎新的節日。

那古代有沒有「春節」呢?在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大概可以算作是最接近「春節」的一個日子了。

在西漢司馬遷編寫的《史記‧天官書》中寫道: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卒始也。」

正月一日是一年的歲首,而立春日是四季的開始。所以在立春這一天,從皇帝到百姓都會一起迎接春天的到來。

《禮記‧月令》
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天子會在立春這天親自帶著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們,在東郊迎春,祭祀天地神明。

除此之外,還有鞭打土牛、剪綵花、吃春餅、貼「宜春」兩字在門上等等的習俗來慶祝立春。

所以說,把立春叫作「春節」還說得過去,但是把中國新年叫作「春節」那可就是張冠李戴了。

然而現今的中國新年可不只是名字被叫錯了而已,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和百年前有著極大的區別。那在講到這個變化過程之前,作為參照,咱們先來看看傳統的新年原本是怎麼個過法。

傳統新年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曆法的國家之一,在三皇五帝時期,中國就有了對日月星辰、四時節氣等等相當準確的觀測與推算。

我在之前臘八節的視頻裡講過,神農開啟了在黃曆十二月舉行臘祭的禮儀。

後來隨著佛法在中國的興盛,百姓們越來越重視臘八節,逐漸的臘八節就成為了慶祝新年的開端,人們從這一天起就開始置辦年貨,準備過年的事宜了。

像是民謠裡唱的: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殺公雞,
二十八、把麵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磕個頭,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那到了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號,就是俗稱的「過小年」,也叫作「​祀灶」,那為什麼要在這一天做糖瓜呢?

中國民間信仰中認為,每家每戶都有個灶王爺監督著所有人的言行舉止,然後每年會在這一天上天庭去匯報人間的情況,為了讓灶王爺在天上能為自家多說點好話,所以要做糖瓜,哄得灶王爺嘴甜。

所以每年人們過​祭灶節,也是要提醒自己不管在有沒有人能看見的地方,都應該時刻端正自己的言行。

之後要做大掃除,做各種年菜的準備,忙忙活活到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呂氏春秋》中記載:「歲前一日,擊鼓驅疫癘之鬼,亦曰驅儺。」在新年的前一天,要擊鼓驅除散播瘟疫的疫鬼,也叫驅儺。

人們還會焚燒避瘟丹,燃燒竹子讓它來發出噼哩啪啦的聲響來驅鬼避邪,這項活動就叫做「爆竹」,後來呢「爆竹」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鞭炮」。

除夕晚上全家人還會聚在一起吃豐盛的年夜飯,有魚有肉,但不吃完,象徵年年有餘。北方人還會吃餃子,取的是「更歲交子」的諧音和含義。

《肅寧縣誌》
元旦,子時,設盛饌同享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歲交子」之義。

除夕晚上還有「守歲」的習俗,大人小孩都一夜不睡,迎接新年的到來。

接下來就到了全年最重要的時刻了,元旦當天從天子到百姓,所有人都會很忙,忙什麼呢?

明朝《遵生八牋》記載:「《玉燭寶典》曰:『元日作膏粥,以祀門戶。……正月元旦,迎祀灶神,釘桃符,上書一聻(音jì)字,掛鍾馗以辟一年之祟。家長率長幼拜天地萬神,詣本境土地五穀之神,以祈一年之福。』」

正月元旦迎接要灶王爺回到人間。然後一家之長率領全家人祭拜天地萬神和本地的五榖神,感謝神明庇佑,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在清代的宛平縣(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區一帶)的縣誌中記載:「正月元旦五鼓時,百官入朝行慶賀禮,民間亦盛服焚香,禮天地,祀祖考,拜尊長及婣友,投刺互答,曰拜年。」

元旦凌晨五鼓時分,百官要入朝向皇帝行慶賀禮,民間的百姓們也都要換上最隆重的衣服,首先焚香祭祀天地,然後祭祀祖先,再然後依次拜尊長,最後出門和親戚街坊相互拜年。

《良鄉縣誌》
正月元旦,祀神、祀先,換新衣,謁官師,拜尊長、親識,往來交拜。

《東安縣誌》
正月歲首,祀神祀先,親詣墓所,畢賀新年,敬尊長,更相賀,歲歡飲。

《通州誌》
元旦早起,燔桃柴,設香案,禮天地家神。

《冀州誌》
正旦五更,具牲醴、香燭迎祭神祇、祭祖先。

《如皋縣誌》
元旦,五鼓起,拜天地,焚天官、賜福牌、拜家堂祖先畢,遍謁親鄰,賀新禧。

《金壇縣誌》
元旦天臘節,夙興,男婦各盛服拜天神、祖先畢,親戚賀歲,飲屠蘇酒。

如果你查閱古籍和各地的地方誌就會發現,雖然每個朝代和地區的習俗不完全相同,但是家家戶戶都會祭神和祭祖,感謝神明和祖先過去一年的看護,同時祈盼來年的幸福安康。

這反映了古人的世界觀,在傳統觀念裡,人們相信神佛的存在,而且會把天地神明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才是祭祀先祖,然後是向家中的長輩表達敬意,最後才是互相賀歲,和各種慶祝活動。

那為什麼現在只保留下來和吃喝玩樂有關的一些習俗,幾千年來都不曾改變的祭神和祭祖卻被忽略不提了呢?這就要說回到中國近代史了,那接下來,咱們來回顧一下中國新年到底是怎麼被封禁三次的。

三次封禁

第一次封禁是剛才說過的,1912年的時候孫中山發布了《臨時大總統改曆改元通電》,下令改用西元紀年,同時提議把中國新年改到西曆的新年來慶祝。

《臨時大總統改曆改元通電》
「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經由各省代表團議決,由本總統頒行。訂定於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請布告。孫文。」

孫中山和北洋政府的本意,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中國和世界接軌,奈何這和當時的民情差異太大,所以最後並沒有起到任何成效。

到了1928年,國民政府再次試圖推行西曆,廢除黃曆,為此還頒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條文。另一方面,國民政府積極的倡導使用西曆,組織機關單位在西曆的新年張燈結綵,大肆慶祝。

但是百姓們不樂意,就總是有各種辦法不執行。當時的春聯就寫道:「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陰陽合曆,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結果這次的封禁也失敗了,國民政府最終在1934年妥協,停止了廢除黃曆和傳統節慶的相關法令。

第三次的封禁從1967年開始,文化大革命第二年,中國國務院發出通知:

「根據廣大革命群眾的要求,為了堅決執行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奪取革命、生產雙勝利,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國務院決定:一九六七年春節不放假;職工探親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暫停執行,以後再補。」

說是應群眾要求,1967年的中國新年不放假,以後再補。

可是當時人們不知道的是,不僅這一年的假後來沒補,這之後的13年裡他們再也沒有放假過節的自由了。

《人民日報》
「我們要向這群混蛋們大喝一聲:收起你們那套鬼把戲吧,我們春節不休假,要展開群眾性的奪權,堅決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

什麽敬神、拜年、請客、送禮、吃喝玩樂,都統統見鬼去吧!我們工人階級從來沒有這些骯髒的習慣。

在春節期間,開動一切宣傳機器,利用一切宣傳工具,大張旗鼓地宣傳毛澤東思想,宣傳以毛主席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

根據《人民日報》刊登的倡議書定義:想要過年放假的人們都是「混蛋們」,所有的傳統過年習俗都成為了「骯髒的習慣」,從此唯一「正確」的過年方式只能是「大張旗鼓地宣傳毛澤東思想」。

和北洋政府以及國民政府的兩次禁令不同的是,共產黨這次要達到的目標是從思想上根本的改造人們對於節日的傳統觀念,讓所有人從內心裡唾棄過年的習俗。

中共從根本上破壞傳統文化

那當時是怎麼過節的呢?每年的除夕年夜飯前,家家都要召開鬥私批修的家庭會;大年初一的敬神祭祖變成了全家人高舉「毛澤東語錄」,祝毛主席萬壽無疆;春聯寫的是「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

同時伴隨的還有「破四舊」運動,大量的寺廟佛像、文物古蹟等等被紅衛兵們瘋狂砸毀,普通人家當然更逃不過被抄家的命運。

如果誰家被發現家裡還藏了祭台、佛像、祖先牌位、神明畫像之類的東西,那輕則被扣上帽子拉出去沒完沒了的批鬥,嚴重的話命都可能保不住了。

這樣經過十多年的強制性轉變,報紙和電視的不斷宣傳和灌輸,加上隨時可能被人舉報揭發的恐懼,就再也沒有誰敢焚香上供磕頭祭祖了。

這一次的封禁可謂是十分的成功而且徹底,直到1980年中國恢復了過年放假之後,老一輩人也只敢撿回來一些旁枝末節的形式來過節,但是誰也不敢再提和神佛以及祖先有關的言論了。

而在那個狂熱環境下長大的年輕一輩人,傳統文化對他們來說都是「牛鬼蛇神」,取而代之填補他們精神空缺的變成了每年宣傳主旋律的聯歡晚會。再到了他們的下一代、下下代,還有幾個人能知道過年的傳統和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今天人們過的這個所謂「春節」和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根本是兩回事了,要我看,我們今天過的只是一個連名字都叫錯了的空殼而已。

要知道,被我們丟棄的那部分,才是中華文化真正的核心價值,古人相信生命有輪迴,相信善惡有報,這樣的人會保有良知,這樣的社會也是有道德底線的。

如今人們經常會感慨現在的社會道德淪喪,有些人做事完全無所顧忌。其實就算法律制定得再完善,又怎麼比得上人人約束自己的自覺呢?

這也是為什麼我想做視頻跟大家分享的原因,我希望可以藉由華夏衣冠之美,呈現給大家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精髓。

如果你覺得這集視頻對你有幫助,或者是拓寬了你的眼界的話呢,也歡迎你幫我把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

還有我也做了視頻,分別介紹標誌著傳統新年的起始和結束的臘八節以及元宵節,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在下面找到視頻的鏈接。

那最後在這裏祝大家身體健康,心曠神怡!咱們下次再見啦!

─點閱【愛麗話五千】系列─

乾淨世界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7ckQslcxWceIfl1oh0c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